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9|回復: 1

[医药临床] 〖本经〗:吴茱萸 - 温中止痛 降逆止呕 助阳止泻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26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本经〗)

吴茱萸味辛、苦,气温,主入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辛温能暖脾胃,苦能降逆止呕、咳,即『温中、下气』,故可治疗脾胃虚寒、运化失常之呕吐、泄泻、腹痛,也可治疗胞宫虚寒之月经病;而且,吴茱萸的『止痛』作用很强,凡脾胃虚寒或肝胃虚寒导致的痛症,如胃痛、胁痛、厥阴头痛、妇女痛经、寒疝等,表现为喜温喜按,恶心呕吐,纳呆腹胀,畏寒肢凉,便溏泄泻,舌淡苔白,脉沉弦或迟者,尤宜于用吴茱萸,如吴茱萸汤、导气汤、温经汤、四神丸等。

慢性肾衰竭之属脾肾阳虚、水湿浊邪内盛,症见尿少,水肿,呕吐,泄泻,纳呆,腹胀者,可予以吴茱萸汤与真武汤合方温肾健脾、利水降浊,药用吴茱萸6克,党参15克,生姜10克,大枣5枚,熟附片10克,茯苓30克,焦白术10克,益母草30克,车前子15克,其中,加益母草、车前子是为了加强利水作用。

慢性腹泻久治不愈者,乃因脾阳虚弱,日久伤及肾,致命门火衰,强调温肾固涩二法,用吴茱萸15克温中散寒入脾,五味子100克收敛固涩入肾,此方虽简,却有良效。

左金丸乃黄连为君,佐少量吴茱萸为臣,用量为6:1,治疗肝火犯胃证之胁痛口苦、呕吐吞酸。余受此启发,认为吴茱萸为君,佐少量黄连为臣,用量仍为6:1,可治疗心腹积冷、心下结气之胃寒证,凡见脘腹冷痛、胀气,呕吐吞酸,冷食不消,畏寒喜暖,舌淡苔润,脉沉弦紧者,予以吴茱萸9克,黄连1.5克,山栀子3克。因腹内久郁寒湿,必蕴湿火,栀子入六经,泄三焦火,又能行结气,故宜加之。

女性月经不调,少腹冷痛胀滞,经水色紫成块,淋漓不尽者,为冲任虚寒、瘀血阻络,经水不能循经而行,妄行于经络之外而淋漓不尽,拟温经汤去生姜加炮姜、乌贼骨化瘀止血,药用当归6克,白芍6克,吴茱萸6克,川芎6克,炮姜6克,法半夏6克,丹皮6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桂枝6克,阿胶6克(烊化),炙甘草6克,乌贼骨15克。妇女经行腹冷痛,呕吐,经水紫黯有块者,余常用少腹逐瘀汤加吴茱萸、生姜温经散寒,止痛止呕,疗效显著。

阴疽如流注、痰核、瘰疬、乳岩、横痃、脱疽、贴骨疽、鹤膝风等,属营血本虚、寒凝痰滞痹阻肌肉筋骨血脉关节所致者,症见患处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破溃脓液如血水不稠,口不渴,舌淡脉沉细等,可以吴茱萸300克,荜茇100克,细辛100克研末,用醋调敷于局部,纱布固定,每日更换,同时内服阳和汤。

吴茱萸依靠其辛温走散之性,通过开发腠理,达到逐风寒湿邪而止痹痛之功。

吴茱萸辛温燥烈,容易耗气动火,故阴虚有热者忌用。吴茱萸有小毒,临床不宜用量过大、服用时间过长。

向亦 發表於 2025-5-4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吴茱萸经义阐微与临证应用发微》

吴茱萸一物,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品,其性味功用,诚如经文所云:"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此二十八字,已尽括其要义。今就经旨结合临证,详析其理。

一、性味归经探赜
吴茱萸辛温苦降,专入肝脾二经。其辛温之性,能宣能散;苦降之质,可通可泄。张仲景立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干呕涎沫,正取其辛开苦降、直达肝经之妙。王好古谓其"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者宜之",实因冲脉隶属肝经,此物能疏肝和冲故也。

二、主治功效钩玄
1. 温中止泻:其温中之力,非仅暖胃,尤擅醒脾。《圣济总录》治脾泄方中,每与肉豆蔻同用,取"辛以行气,温以守中"之义。今人治五更泄用四神丸,佐补骨脂、肉豆蔻,正本此理。
2. 降逆止呕:仲景吴茱萸汤证"食谷欲呕",乃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候。现代用于妊娠恶阻属寒证者,常与砂仁、紫苏梗配伍,取其温而不燥、降不伤正之性。
3. 止痛要药:其止痛非仅散寒,更能疏肝。朱丹溪治疝气方中,每与川楝子、小茴香同用,形成辛-苦-辛配伍法度,使气机得畅而痛自止。

三、临证配伍精要
1. 寒热相配: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治肝火犯胃,若寒甚者当反其制,用茱萸6黄连1,此即《韩氏医通》"颠倒左金"之法。加栀子者,取其"火郁发之"之义。
2. 刚柔相济:温经汤中吴茱萸配阿胶,刚药得柔制而不僭,柔药得刚制而不滞。去生姜加炮姜者,因炮姜守而不走,更利血分。
3. 升降相因:与升麻同用治阴疽(如阳和汤加减),一升阳气,一降浊阴,使毒邪外透。

四、现代应用拓展
1. 肾病应用:合真武汤时,需注意吴茱萸用量宜轻(3-6g),因此物走而不守,过剂恐伤真阴。益母草宜用鲜品,利水不伤正。
2. 妇科调经:少腹逐瘀汤加吴茱萸,须佐以酒芍(白芍酒炒),形成辛-酸配伍,既增强止痛之效,又防辛散太过。
3. 阴疽治法:治流注、鹤膝风等,宜外用吴茱萸研末醋调敷涌泉穴,取"引火归元"之意。

结语:吴茱萸之用,贵在把握"辛开苦降"四字真诀。然其性燥烈,阴虚火旺者慎用。临证时当遵李时珍"引经报使"之说,配伍得宜,则能收奇效而不致偏颇。学者当于仲景诸方中细究其配伍精义,方可得其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