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10|回復: 2

[成语典故] 揭竿而起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9-25 04: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揭竿而起〗相关人物

陈胜(?-公元前208年),字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

吴广(?-公元前208年),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揭竿而起〗涵义

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揭竿而起〗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竿而起〗辨析

〖揭竿而起〗读音:jiē gān ér qǐ

〖揭竿而起〗近义词:逼上梁山、铤而走险、官逼民反

〖揭竿而起〗反义词:忍辱偷生

〖揭竿而起歇后语〗:陈胜扯旗——揭竿而起

〖揭竿而起〗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揭竿而起〗造句

1、在中国历史上,农民无数次揭竿而起,结果大多都失败了。

2、中国的农民革命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那些揭竿而起的英雄们无不抱恨终天。

3、一旦到了他们活着比死亡还可怕的时候,他们就会揭竿而起

4、秦始皇暴虐无道激怒人民,故有陈涉等揭竿而起,最终推翻了秦王朝。

5、秦朝末年,农民在陈胜吴广的倡导下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的统治。

6、他们号召巴基斯坦人民揭竿而起,并承诺很快发布一份本拉登死前一个星期录制的音频文件。

7、果真那样的话,销售会土崩瓦解,经销商亦会揭竿而起

8、政府如果横徵暴敛,必然导致民不聊生,人民便会揭竿而起,反抗到底。

9、中国人民揭竿而起,反对这个统治他们二十二年之久的暴君了。

10、不堪统治者的压迫需索,为了生存,人民只有揭竿而起,奋力一搏。

〖揭竿而起〗成语典故:

秦朝统治时期,全国人口不过二千万,但是被征发筑长城、守卫开发南方、修筑奢华的阿房宫、造秦始皇大墓等等劳役,合起来共用了二三百万人之多,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财力。赋税.兵役.徭役.刑法也很重,百姓们的负担太重了,生活得很苦很苦。

公元前二零九年阳城(河南省登封县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名军官押送九百名民工到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去防守。他们每天都急着赶路,怕误了日期。因为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误了期限,就要被杀头。

这些人走到大泽乡(安徽省宿县东南)时,赶上连日大雨,路被淹没,无法通行。他们只好停下等待,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民工中有一个叫陈胜的,他和他的朋友吴广偷偷商量:“这里离渔阳有几千里远,怎么走也赶不上期限了,难道我们白白去送死吗?”吴广说:“咱们逃跑吧。”陈胜说:“不行,逃走被抓回来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白送死强,百姓们吃秦朝的苦也吃够了。听说秦二世是小儿子,该当皇帝的是他哥哥扶苏。还有楚国的大将项燕是条好汉,咱们打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人去打二世,楚国的人一定会来帮助我们的。”

于是陈胜把大家召集起来说:“男子汉不能白白去送死,死要死出个名堂。王侯将相,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大家赞成,一致推选陈胜、吴广为首领,九百人一下子把大泽乡占领了,他们打起了“楚国”的旗号。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纷纷响应,没有武器,他们就砍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竿,队伍很快壮大起来,历史上把这叫做“揭竿而起”。

这支起义军打下了陈县(河南省淮阳),陈胜被拥戴为“王”,国号叫“张楚”。

在这支起义军的带动下,各地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但是因为起义军的战线太长,号令不统一,在秦军的猛烈反击又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仅维持了三个月,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揭竿而起〗成语接龙:

揭竿而起→起早睡晚→晚生后学→学如穿井→井渫莫食→食不果腹→腹背受敌→敌众我寡→寡信轻诺→诺诺连声→声价百倍→倍道而行→行同能偶→偶一为之→之死靡他→他乡故知→知地知天→天夺之魄→魄散魂消→消息盈虚→虚情假意→意懒心灰→灰躯糜骨→骨瘦形销→销魂夺魄→魄消魂散→散言碎语→语不惊人→人强马壮→壮发冲冠→冠盖如云→云泥之差→差三错四→四清六活→活形活现→现世现报→报雠雪恨→恨如头醋→醋海翻波→波属云委→委曲求全→全智全能→能言快语→语笑喧哗→哗世取名→名不符实→实蕃有徒→徒子徒孙→孙康映雪→雪窑冰天→天堂地狱→狱货非宝→宝刀不老→老大无成→成败兴废→废文任武→武不善作→作奸犯罪→罪恶昭彰→彰往考来→来者居上→上天入地→地网天罗→罗钳吉网→网漏吞舟→舟中敌国→国无宁日→日异月更→更弦易辙→辙乱旂靡→靡然乡风→风举云飞→飞刍挽粮→粮多草广→广陵散绝→绝路逢生→生灵涂地→地狱变相→相濡以泽→泽被后世

邹至 發表於 2025-4-7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揭竿而起"的历史意蕴与当代启示》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八字,出自贾谊《过秦论》,道尽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之壮烈。此典非独记史,实为华夏政治哲学之重要命题,其蕴含的民本思想与抗争精神,贯穿中国历史脉络。

考其本义,"揭竿"之"竿"非寻常竹竿。《周礼》有"旌旗"之制,《礼记》载"竿旄"之仪,竿本为礼器象征。陈胜以戍卒之身,化礼器为义旗,此中深意可堪玩味。贾谊谓之"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然其"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终成"天下云集响应"之势,正是孟子"民为贵"思想的历史印证。

细究起义背景,《史记·陈涉世家》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此中可见秦法之苛。商鞅变法确立的"连坐""重刑"制度,至二世时已成苛政。陈胜"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之举,实为政治符号的巧妙运用,体现底层民众对政治合法性的朴素认知。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问,直指世袭制度根本,较之法国大革命"第三等级是什么"之问,早两千年发人深省。

此典故在传统文化中形成特殊意象。王夫之《读通鉴论》谓:"陈涉之首事,非能反暴秦也,适遭其乱。"指出农民起义的历史局限性。而黄宗羲《明夷待访访录》则从中引申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这种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读,正显现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多元面向。

当代视域下,"揭竿而起"的现代转化值得深思。其警示统治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老智慧,与现代社会"权利救济""制度纠错"机制形成有趣对话。历史学者钱穆曾言:"中国史上之农民起义,其积极意义不在成功与否,而在为民族生命求解放。"此语可为"揭竿而起"作新时代注脚。

回望大泽乡那场大雨,陈胜吴广的抉择已超越个人生死,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的精神符号。其价值不在成败,而在彰显民意的不可违逆与生命的尊严不可轻侮。这或许就是"揭竿而起"穿越两千年仍具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吕存 發表於 2025-5-4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揭竿而起"的历史意蕴与当代启示》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八字,实乃华夏文明抗争精神之精粹。贾谊《过秦论》此语,不仅定格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场景,更揭示了中华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深层政治伦理。细究此典,当从三个维度解其真义。

一、文字训诂维度
"揭"字从手曷声,《说文》释为"高举",段玉裁注云"举而表之也"。"竿"者,《礼记·曲礼》"竿牍"郑玄注谓"竹挺也",此处特指代旌旗。二字合用,实为"无旗而权制"的象征艺术,体现底层民众在资源匮乏时的政治智慧。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详载"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的细节,正是这种符号化抗争的生动注脚。

二、历史语境维度
考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大泽乡起义,表面因"会天大雨,道不通"的偶发事件,实则蕴含深刻必然。睡虎地秦简《徭律》显示,秦制"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与《史记》"失期当斩"记载形成互证。陈胜"天下苦秦久矣"的宣言,实为对"苛政猛于虎"的集体控诉。钱穆先生《国史大纲》指出,此次起义开创了"布衣将相之局",其历史转折意义远超事件本身。

三、文化哲学维度
《孟子·梁惠王下》"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的民本思想,在此得到实践验证。王夫之《读通鉴论》评陈涉"起于佣耕,而能首事",揭示了中国政治文化中"汤武革命"传统的延续性。但需注意,黄宗羲《明夷待访访录》同时警示"盗贼之害"与"独夫之害"的辩证关系,提醒后世警惕抗争异化为新的暴政。

当代视域下,"揭竿而起"的精神内核已转化为法治框架内的权利抗争。从《尚书》"民惟邦本"到现代民主政治,中华文明始终在探索"民"与"治"的平衡之道。此成语留给今人的启示,当是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使社会矛盾消弭于萌芽,方为长治久安之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