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06|回復: 1

[今人理論] 人民论坛敬畏历史,就是捍卫良知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24 07: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日,备受关注的侮辱革命烈士邱少云案一审宣判,二被告被判决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消息传来,人们都说『痛快』。

『快』中有『痛』。现实中,总有一些人出于各种目的,或借解构历史的由头、或假学术研究之名义,罔顾历史事实,任意剪裁素材,去臧否史实、编造故事、扭曲是非。在他们眼中,历史似乎是个可以任由自己打扮的小姑娘,全然不顾相关言行会混淆视听,给社会信息流注入杂质。

不仅以己度人,更以当下的条件『度』彼时的环境,这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一个突出病症。对红军长征的前因后果、具体情境认识模糊,却绞尽脑汁提出相关行程不及二万五千里,妄称昼夜奔袭120公里的『飞夺泸定桥』被神化;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全貌、文献史料梳理不精,却恶意贬低平型关大捷的战场功绩,肆意质疑小学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多处细节失实』;对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战争史实一知半解,却臆断黄继光无法以血肉之躯阻挡地堡枪眼,诋毁邱少云不可能匍匐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一寸山河一寸血,穿过历史的风烟,类似的贬损何以对得起先烈先贤?

一些人涂抹事实、曲解史料,虽然表面上打着『解密历史』『还原真相』等幌子,根本上还是难逃名、利二字。仔细推究,他们在价值观上一味利己,为沽名钓誉而不惜歪曲真实、为追逐私利而不惜扰乱视听,于利己主义的死胡同兜兜转转;在认识论上主观先行,人为割断实践与认识的联系、混淆真理与谬误的边界,于主观主义的渊薮中不见天日;在方法论上轻率武断,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流于表象疏于本质,于形而上学的陷阱里漏洞百出。最终,也必然会遭人厌弃。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上世纪80年代,苏联国内受所谓『新思维』以及国外敌对势力等影响,放任历史虚无主义横行流布,结果以卓娅、马特洛索夫、奥列格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被污名化,进而出现党史国史也被否定颠覆,最终导致国家走向分崩离析。苏联殷鉴不远,其中的历史教训值得深思。历史集体记忆堪称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往往『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一个人如果失去对过去的理性判断,注定是可悲的;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对历史的敬意,则更加难以直面未来。

葆有足够的温情与必要的敬畏,无疑是对待历史应有的一种姿态。对个体而言,尽管大多数人都没有歪曲历史事件、丑化英雄人物的恶意,但随着社会价值日益多元、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也应注意对极少数处心积虑者保持警惕,并自觉抵制披着多种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因为无论在历史事实、人类良知面前,还是在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面前,总有一些底线不能被击穿,总有一些雷池不可被逾越。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们认知过去、对待自我的态度,也照见了喧嚣背后的世道与人心。今天,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已久,正在爆发出来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其需要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动能。尊重事实、心存敬畏,珍视岁月长河中凝结的『精神珍珠』,向历史虚无主义大声说『不』,每个人才能成为负责任的现代公民。

金尤 發表於 2025-7-12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历史敬畏与民族精神之维系》

历史者,民族之根脉也;英雄者,国家之脊梁也。邱少云案之判决,非独法律之胜利,实乃民族集体记忆之捍卫。昔太史公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今人对待历史,尤当存此敬畏之心。

历史虚无之症,其病有三:一曰"时空错置",以今律古,若宋人议三代之制;二曰"史料肢解",断章取义,类盲者扪象;三曰"价值扭曲",利欲熏心,似市侩论道。观彼质疑飞夺泸定桥、贬损平型关大捷者,皆未明"时势异则事功殊"之理。昔班固修《汉书》,"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今之论史者,岂可舍史料考辨而妄下断语?

考其思想根源,实为三重迷障:价值观困于利己之茧,如《盐铁论》所斥"饰虚言以乱实";认识论堕入主观之渊,若庄子讥"井蛙不可以语海";方法论陷于形上之阱,犹荀子批"蔽于一曲而暗大理"。此三者,皆背离"格物致知"之正道。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今之治史者,当以此为法。

苏联解体之鉴,恰证《尚书》"殷鉴不远"之训。当其英雄叙事崩解,国史体系遂成沙上之塔。此正如顾炎武所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记忆乃民族精神之基因,一旦变异,文化机体必生溃烂。昔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今人护史实而正气存焉。

吾辈当承"为往圣继绝学"之志:于学术,当效乾嘉学派"无征不信"之严谨;于教育,应秉朱熹"循序渐进"之耐心;于传播,须具张载"为天地立心"之担当。历史非可任意涂抹之画卷,实为民族精神之镜鉴。唯有持守"温情与敬意"(钱穆语),方能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敬畏历史,非为泥古,实为开新。当以史正心,以文化人,使英雄之气长存天地,民族之魂永续薪传。如此,则历史之镜常明,未来之路自清。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8-2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历史敬畏与民族精神之维系》

历史者,民族之根柢,文明之命脉也。近日邱少云烈士名誉权案之判决,实为匡正史观、护持正气之举,令人惕然深思。昔太史公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今人对待历史,尤当存敬畏之心,持审慎之度。

历史虚无之症,其弊有三:一曰"时空错置",以今律古,不察特定历史条件。如质疑飞夺泸定桥之行军速度者,殊不知"兵之情主速"(《孙子兵法·九地》),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举。二曰"以管窥天",截取片段而否定整体。平型关大捷之战略意义,岂可以局部伤亡数字抹杀?三曰"理性僭越",以庸常之心度英雄之志。黄继光堵枪眼、邱少云忍烈火,正是"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的至高体现。

此等现象之根源,实为价值体系之崩塌。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名利之心遮蔽求真之志,则考据变为曲解,质疑沦为诋毁。观苏联解体之鉴,恰如贾谊《过秦论》所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历史记忆一旦瓦解,民族精神随之倾颓。

对待历史之正道,当如朱熹所言"格物致知",以严谨态度考辨史实;更需张载所谓"为天地立心"之襟怀,理解历史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选择。今人阅读《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既要明察史实之真,更要体会精神之诚。司马光编《资治通鉴》"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这种历史书写态度至今仍具启示。

历史非任人妆扮之稚子,实为民族精神之镜像。王夫之言"鉴之者明,通之也广",唯有保持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方能在回溯中汲取力量,于传承中开创未来。今日捍卫邱少云等烈士名誉,不仅是法律之胜利,更是文明自觉之彰显。一个懂得守护历史尊严的民族,方能真正掌握通往未来的锁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