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41|回复: 1

[成语典故] 邯郸学步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6-9-15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邯郸学步》相关人物

寿陵少年。因是燕国寿陵地方的一位少年,而没有具体名字,故一般就叫“寿陵少年”。

《邯郸学步》涵义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邯郸学步》出处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邯郸学步》辨析

《邯郸学步》读音:hán dān xué bù

《邯郸学步》近义词:东施效颦、鹦鹉学舌、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亦步亦趋

《邯郸学步》反义词:独辟蹊径、标新立异、自我作古、择善而从、与众不同

《邯郸学步》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邯郸学步》造句

1、邯郸学步,生搬硬套,是学不会真正的东西的。

2、不管学什么,都不能邯郸学步,生搬硬套。

3、学习外国经验,不能邯郸学步,连我们自己成功的经验都丢了。

4、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邯郸学步,否则绝不会办成事情!

5、读英语是绝对不能马虎大意,更不能邯郸学步,否则就会将口型和发音搞错,连英语句子的本意都会弄得颠三倒四。

6、我们做人做事不能邯郸学步,而要设法标新立异的学习真才,否则,只能让我们后退,不能让我们进步。

7、米米总爱邯郸学步,看到别人报兴趣班也缠着爸爸妈妈给自己报,一下学钢琴,一下学围棋。结果,学到最后什么都只会一半是个半瓢水。

8、据统计,出自邯郸的成语上百条。比如大家熟悉的“邯郸学步”、“胡服骑射”等,我们只要用心收集,会发现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9、晓明写得一手好字,可他总觉得自己还有不足,就邯郸学步,一会儿模仿楷书、一会儿模仿仿宋,一会儿模仿隶书,结果最后写出来的字成了个“四不像”。

10、我们学什么东西都不能邯郸学步,生搬硬套,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不然将会一事无成,自讨苦吃。

《邯郸学步》成语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邯郸学步文言文》: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邯郸学步白话文》:

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很好看,就赶去邯郸跟人家学习步法。可是,他不仅没有掌握邯郸人走路的独特技能,而且忘记了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结果只好爬着回家了。

《邯郸学步》成语接龙:

邯郸学步→步人后尘→尘羹涂饭→饭坑酒囊→囊萤映雪→雪兆丰年→年逾古稀→稀世之宝→宝马香车→车击舟连→连枝共冢→冢中枯骨→骨鲠之臣→臣心如水→水中捞月→月露之体→体贴入妙→妙手回春→春风和气→气血方刚→刚克消亡→亡不待夕→夕惕若厉→厉精为治→治郭安邦→邦家之光→光芒万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多草广→广文先生→生而知之→之死靡二→二姓之好→好丹非素→素不相识→识时达务→务本抑末→末路穷途→途遥日暮→暮色苍茫→茫然不解→解甲休士→士农工商→商彝夏鼎→鼎食钟鸣→鸣玉曳履→履险蹈危→危若朝露→露胆披肝→肝胆照人→人多阙少→少安毋躁→躁人之死→死别生离→离山调虎→虎目豕喙→喙长三尺→尺步绳趋→趋时附势→势如水火→火尽灰冷→冷血动物→物归原主→主敬存诚→诚至金开→开卷有益→益谦亏盈→盈盈一水→水落石出→出世超凡→凡胎浊体→体贴入微→微过细故→故入人罪→罪恶贯盈→盈千累万→万夫不当→当家立业

《邯郸学步》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寓意、道理:

“邯郸学步”是说别人的长处固然要学,但不应盲目模仿,否则别人的长处没学到,反而丧失了原本的自我。

 
韩竺虫 发表于 2025-5-28 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邯郸学步之文化隐喻与当代启示》

(一)典源考辨
《庄子·秋水》所载"寿陵余子学步邯郸"事,虽仅三十七言,实蕴三层深意:其一,"未得国能"揭示模仿之表层性;其二,"失其故行"暗喻文化主体性丧失之危;其三,"匍匐而归"构成对盲目效尤者的终极反讽。钱穆《庄子纂笺》指出此典"非讥学步,实诫失本",可谓的论。

(二)文化心理分析
寿陵少年之病,非在求学,而在"自我认同焦虑"。其表现有三端:
1. 价值判断之外倾化("衣服是人家的好")
2. 行为模式的去主体化("直匍匐而归")
3. 认知体系的碎片化("未得国能")

此三者恰构成当代文化模仿困境的预言式写照。王夫之《庄子解》所谓"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正此之谓也。

(三)古今互鉴
观今日"英语口型之误""书法四不像"等现象,实为现代版"寿陵之困"。然较之古人尤甚者,在于:
1. 信息爆炸加剧选择困惑
2. 速成心态强化模仿冲动
3. 评价体系单一化催生跟风

章太炎《国故论衡》言"摹拟者死,变化者生",于今尤具警醒意义。

(四)破局之道
1. 明"体用"之辨:如张之洞所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先立根本再求枝叶
2. 循"格物"之路:朱熹"即物穷理"说启示我们,任何学习当经历分析-消化-重构三阶
3. 守"慎独"之心:王阳明"心外无物"强调主体性建构的重要性

结语:
邯郸学步之诫,非反对学习,而警示学习之道。观商鞅"徙木立信"而变法成功,正因其深谙"化人为我"之理。故学者当如荀子所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既要仰望星空,更需脚踏实地。存自我之本真,纳百家之精华,方为文化传承之正途。
唐言几 发表于 2025-7-13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邯郸学步之文化隐喻与当代启示》

庄子《秋水》篇所载"寿陵余子学步邯郸"之典,实为华夏文明对文化主体性最早之哲学思辨。此典以不足五十言之寓言,深刻揭示了模仿与创新、他者与自我之辩证关系,其思想内涵远超普通成语之训诫意义。

一、文本考据与哲学意蕴
观《庄子》原文"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实含双重批判:表层讥讽机械模仿之愚,深层则解构"国能"(他者文化)与"故行"(本我文化)之二元对立。郭象注云:"此明为道者日损,彼务益者未足",揭示模仿行为本质是对"道法自然"之背离。寿陵少年之"匍匐而归",恰似文化丧失主体性后之精神瘫痪状态。

二、历史语境中的文化隐喻
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文化中心,其"行步之容"实为礼乐文明之外化表现。燕赵文化本各具特色,《周礼·考工记》载"燕之角,赵之弦",恰喻地域文化之差异性。少年弃燕地质朴步态而效赵都华姿,反映的正是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盲目崇拜,此现象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尤具警示意义。

三、当代文化实践之鉴戒
1. 教育领域:当警惕外语学习中的"母语失语症",如某些过度强调英语沉浸式教学而致汉语表达能力退化之现象。
2. 文化创新:传统工艺振兴中,机械复制非遗形制而丧失精神内核,实为当代"邯郸学步"。
3. 企业管理:盲目套用西方管理模式导致"水土不服",恰似"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之现代版。

四、超越模仿的实践智慧
王夫之《庄子解》谓:"丧己于物者,未足以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真正的文化传承当如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态度,在"择善而从"与"自我作古"间保持张力。敦煌艺术融汇中西而自成体系,日本遣唐使"和魂汉才"之转化,皆为避免"学步"困境的成功范例。

结语:
此典历两千载而弥新,因其直指人类永恒的认同焦虑。在文明互鉴成为主流的今天,我们更需谨记:任何有价值的学习,必以文化自觉为前提。如钱穆先生所言:"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方为抵御"匍匐而归"悲剧的精神抗体。当代人当以寿陵少年为镜,在开放中坚守主体,在创新中延续传统,方得文化传承之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