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00|回覆: 0

[成語典故] 夸父逐日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6-9-15 08: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夸父逐日】相關人物

夸父是中國上古時期神話傳說人物之一,在中國神話傳說及東方神話之父袁珂所著【中國神話傳說】中非常精彩。

【夸父逐日】涵義

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夸父逐日】出處

出自於【山海經·海外北經】。

【夸父逐日】辨析

【夸父逐日】讀音:kuā fù zhú rì

【夸父逐日】近義詞: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用法:主謂式;作定語;形容自不量力

【夸父逐日】造句

1、想把大海填平?哼!這無疑是夸父逐日

2、中國古代有個叫夸父逐日的神話。雖然並不真實,但它的確反映了人們對健跑者的崇拜之情

3、王興國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一氣寫下夸父逐日、炮龍烹鳳、載歌載舞等一串成語,讓記者讀

4、夸父擁有地母神的特徵,“夸父逐日”乃“控日巫術”儀式的言說。

5、中國古代流傳着許多神話故事,比如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都一直為人津津樂道。

6、用原型批評的理論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夸父逐日”神話是以古代巫師祈雨為原型

7、“學富五車,書通二酉”“夸父逐日”“夜郎自大”等出自懷化的典故和傳說,世所皆知。

8、後來,由於陸壓犯天條、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事件,導致了巫妖大戰。

9、天地伊始,盤古開天,夸父逐日至北荒鏡。

10、包括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甚至連哪吒鬧海、牛郎織女也有。

【夸父逐日】成語典故:

這是我國最早的著名神話之一,講的是夸父奮力追趕太陽、長眠虞淵的故事。

夸父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後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載天山上。他雙耳掛兩條黃蛇、手拿兩條黃蛇,去追趕太陽。當他到達太陽將要落入的禺谷之際,覺得口乾舌燥,便去喝黃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乾後,口渴仍沒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澤的水,還沒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臨死,拋掉手裡的杖,這杖頓時變成了一片鮮果纍纍的桃林,為後來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夸父逐日文言文】: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夸父逐日白話文】:

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夸父逐日】成語接龍:

夸父逐日→日新月着→着手生春→春風滿面→面紅耳熱→熱火朝天→天平地成→成竹在胸→胸無宿物→物競天擇→擇主而事→事危累卵→卵覆鳥飛→飛鷹奔犬→犬馬戀主→主少國疑→疑團滿腹→腹熱心煎→煎豆摘瓜→瓜熟蒂落→落葉知秋→秋收東藏→藏弓烹狗→狗心狗行→行蹤無定→定於一尊→尊俎折衝→衝冠眥裂→裂石流雲→雲錦天章→章決句斷→斷編殘簡→簡墨尊俎→俎樽折衝→衝鋒陷銳→銳挫望絕→絕聖棄知→知無不言→言歸正傳→傳經送寶→寶山空回→回黃轉綠→綠林豪士→士死知己→己溺己飢→饑寒交切→切切在心→心花怒放→放心托膽→膽大心粗→粗株大葉→葉瘦花殘→殘暴不仁→仁者能仁→仁柔寡斷→斷長補短→短小精悍→悍然不顧→顧曲周郎→郎才女貌→貌合形離→離鄉背井→井井有條→條入葉貫→貫頤備戟→戟指嚼舌→舌戰群儒→儒雅風流→流血千里→里外夾攻→攻瑕指失→失時落勢→勢鈞力敵→敵不可假→假公濟私→私淑弟子→子為父隱→隱鱗戢翼→翼翼小心→心有靈犀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4-27 06: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夸父逐日的神話原型與多重闡釋維度】

作為上古神話的重要母題,"夸父逐日"在【山海經·海外北經】中雖僅寥寥數十六字,卻構建了中國神話體系中最富哲學張力的敘事結構。本文將從三重維度解析其文化內涵:

一、巫術儀式說
袁珂先生提出的"控日巫術"論具有開創性意義。夸父耳掛黃蛇、手持黃蛇的圖騰裝扮,實為上古祈雨儀式的具象化表現。考【周禮·春官】"司巫掌群巫之政令",可知逐日行為本質是巫覡通過模擬太陽運行軌跡來調節陰陽的儀式展演。其杖化鄧林的結局,正暗合【詩經】"蔽芾甘棠"的社樹崇拜傳統。

二、天文曆法說
現代學者呂子方考證,"禺谷"即【堯典】"宅嵎夷"的日出之地,夸父行程實為原始部族觀測太陽周年視運動的具象表述。其飲干河渭的記載,與殷墟卜辭"河日侑雨"的祈雨程式形成互文,反映先民對水文與太陽運行關係的樸素認知。

三、哲學隱喻說
【淮南子·精神訓】將"夸父棄策"解為"離形去知",莊子所謂"坐忘"境界的具象表達。陶淵明【讀山海經】"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之嘆,則賦予其存在主義色彩。當代學者葉舒憲更指出,該神話完整呈現了"神聖中心—神聖旅程—終極回歸"的原型結構。

要之,這個神話同時包含三重編碼:表層的自然抗爭敘事、中層的巫術實踐記錄、深層的生命哲學思考。其"不自量力"的世俗解讀,實為漢代以降功利主義思潮對神話本義的簡化。真正價值在於通過"道渴而死"的悲劇性結局,完成對生命有限性與精神超越性的辯證思考,這正是中國神話區別於希臘悲劇的獨特氣質。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