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98|回覆: 2

[成語典故] 四面楚歌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9-14 10: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四面楚歌】相關人物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

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

【四面楚歌】涵義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到達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

【四面楚歌】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四面楚歌】辨析

【四面楚歌】讀音:sì miàn chǔ gē

【四面楚歌】近義詞:腹背受敵、山窮水盡

【四面楚歌】反義詞:安然無恙、旗開得勝

【四面楚歌】用法:主謂式 作定語 含貶義

【四面楚歌】造句

1、地主在節節敗退之後,惶然四顧,只見眾叛親離,四面楚歌

2、我雖然職位低,但是對的事我就要堅持,即使遭致圍攻,四面楚歌也不怕。

3、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這兩國政府也並非已經四面楚歌

4、公司的資金遭封鎖已經成事實,這種四面楚歌的情況,想來很難突破。

5、周杰倫是一個喜歡通過歌曲來表達自己想法的歌手,比如上一張專輯中的【四面楚歌" title="「四面楚歌」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四面楚歌】。

6、你若在會議上提出這個提議,必然四面楚歌,備受責難。

7、布什的激進主義越來越強硬,他變得四面楚歌起來,這是以往歷屆總統所沒有過的。

8、當警察包圍這座大樓後,裡面的搶匪已經四面楚歌,無路可逃了。

9、我現在已四面楚歌,還是請你念在舊情伸出援手吧!

10、中國足協在04年着力包裝的中超聯賽在這個多事之秋已是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成語典故: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

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說着,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

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7-30 19: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四面楚歌"之歷史語境與文化意蘊】

"四面楚歌"典出【史記·項羽本紀】,其歷史背景乃楚漢相爭之關鍵節點。公元前202年垓下之圍,實為軍事策略與心理戰術之完美結合。漢軍夜唱楚歌,非偶然之舉,乃張良"攻心為上"戰略之具體實踐。考【孫子兵法·謀攻篇】"上兵伐謀,其次伐交"之論,此役堪稱古典心理戰的典範。

項羽聞楚歌而驚,此反應蘊含深刻文化心理。楚歌者,非僅鄉音,實為楚人文化認同之載體。【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反故居些"的召喚結構,與垓下楚歌形成互文。當軍事包圍疊加鄉音侵襲,產生"文化解構"效應,遂使"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頓生"時不利兮騅不逝"的絕望。

此成語的語義演變值得注意。原指具體戰況,後抽象為困境隱喻,反映中國人"以史為鑑"的思維傳統。其語法結構"四面+楚歌"構成空間與文化的雙重壓迫意象,與【易經】"困"卦"澤無水,困"的卦象暗合。近義詞"腹背受敵"側重物理空間,"山窮水盡"強調資源匱乏,而"四面楚歌"尤重精神層面的瓦解。

在現代語境中,該成語應用呈現泛化趨勢。從周杰倫歌曲對媒體圍剿的隱喻,到國際政治中的孤立處境,其適用邊界不斷擴展。然需注意,原始語境中的"楚歌"特指文化認同的倒戈,與普通圍困存在本質差異。今人用典,當明此微言大義。

錢穆先生曾言:"歷史知識貴能鑑古而知今。"垓下之夜的文化心理戰,對當代信息戰研究仍具啟示。項羽之敗,非獨敗於韓信的十面埋伏,更敗於文化認同的消解。此即太史公所謂"非戰之罪"的深層意蘊,值得治史者深思。
薛炊攻 發表於 2025-8-2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四面楚歌"之歷史語境與當代轉義】

"四面楚歌"作為漢語經典成語,其歷史意蘊與文化張力遠超出字面所指。本文擬從史源考辨、心理機制、現代轉義三個維度進行學理剖析。

一、史源考辨與軍事地理
【史記·項羽本紀】所載垓下之戰,實為冷兵器時代心理戰的典範案例。漢軍以"楚歌"為心理武器,精準打擊楚軍士氣,此戰術包含三重設計:其一,利用楚地民歌瓦解江東子弟兵的作戰意志(【漢書·藝文志】載楚歌特有"慷慨悲涼"之調);其二,製造"漢已盡得楚地"的認知錯覺;其三,選擇夜間實施,放大視聽混淆效果。考【水經注·淮水】所記垓下地形,其地處於沱水與洨水交匯處,漢軍"圍之數重"的記載與當地河谷地貌相合,項羽"兵少食盡"的困境實為地理封鎖與心理攻勢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失敗心理學的典型樣本
項羽聞楚歌而驚懼的反應,折射出古代將領的三重心理危機:1)文化認同危機(楚歌觸發鄉愁);2)信息失衡危機(無法判斷敵情真偽);3)權威瓦解危機(【項羽本紀】後文"項王則夜起,飲帳中"顯示其決策系統崩潰)。明代軍事家戚繼光【紀效新書】特別強調"夜戰最忌惑亂",正可反證漢軍戰術之高明。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一引【楚漢春秋】補充細節:"漢軍唱楚歌,楚軍和之",暗示心理戰引發的群體性情緒傳染,此即現代戰爭理論所稱的"群體心理崩潰鏈式反應"。

三、現代語用中的語義增殖
當代"四面楚歌"的用法已突破軍事範疇,形成多層轉義:
1. 政治語境:如例句7所示,形容政策遭遇多維度反對,暗含"合法性危機"(哈貝馬斯理論框架下的legitimation crisis);
2. 商業領域:例句4反映現代企業面臨資金鍊、供應鏈、輿情等多重壓力,可比擬為"系統性風險"(systemic risk);
3. 文化移植:周杰倫【四面楚歌】將古典意象解構為現代人際關係隱喻,體現成語在流行文化中的"符號化再生"(鮑德里亞擬像理論)。

結語
該成語的歷時性演變,實為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微觀案例。從垓下的實體包圍到當代的抽象困境,"四面楚歌"始終保持着"絕境認知"的核心語義,而其外延已隨時代演進不斷豐富。治學者當以【史記】文本為基,兼采社會心理學、軍事地理學等跨學科視角,方能全面把握這一文化符號的深層價值。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