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94|回復: 1

[成语典故] 焚书坑儒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9-9 19: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焚书坑儒〗相关人物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中国首位皇帝。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

〖焚书坑儒〗涵义

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焚书坑儒〗出处

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焚书坑儒〗辨析

〖焚书坑儒〗读音:fén shū kēng rú

〖焚书坑儒〗近义词:焚典坑儒

〖焚书坑儒〗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焚书坑儒〗造句

1.卖国政府焚书坑儒,大肆杀害爱国青年。

2.历史已经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作出了公正的评论。

3.杜塞天下之口,聋盲一世之人,与秦焚书坑儒何异?

4.秦始皇时期,嬴政实施暴政,焚书坑儒,毁坏了大量文学典籍。

5.秦始皇焚书坑儒,造成斯文扫地,可说是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

6.孔圣,老庄故去之后,一代魔君秦始皇为求大一统,听从妖人李斯怂恿,偷修魔道,妄图焚书坑儒,毁百家之言,永享皇图霸业。

7.全书以神州大地为背景,讲述造物者盘古女娲的艰难回归,讲述开天辟地,生命的来之不易,揭示了天圆地方非无稽,秦始皇为何焚书坑儒……许多的秘密。

8.庞大的历史背景,涉及封神之战七国争霸焚书坑儒楚汉相争三国西游等剧情,剧情通畅,贯穿古今。

9.降及赢秦,焚书坑儒以愚黔首,直欲锢天下之耳目,缚天下之手足,惟所欲为。

10.华夏泱泱大国,悠悠岁月,自始皇之后瞬眼间千年即过!当年始皇暴政,民不聊生,天怒人怨,人神共愤!焚书坑儒,大建长城,豪盖阿房宫,密修骊山陵园,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

〖焚书坑儒〗成语典故:

公元前213年,有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摆席庆贺打败匈奴等少民族的大喜事。文武官员全出席了。有七十个在学术思想上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也参加了这次宴会。在宴会上博士的领袖周青臣举杯颂扬秦始皇的功德。秦始皇听了周青臣的颂扬,连连夸奖周青臣道:“说得好!说得好!”

可是这番颂扬却触怒了另一些满脑子旧思想的博士们,有一个叫淳于越的博士,他听周青臣说分封制不好,郡县制好,心里十分难过。便急忙对秦始皇说:“陛下!我听别人说,殷周两代的国王传了一千多年,他们分封子弟功臣做诸侯,那个制度本来就很好。”

淳于越重提分封的事情,秦始皇听了心里很是厌烦。他叫大家再议论议论,看看究竟是分封制好,还是郡县制好。这时已经任丞相的李斯反对淳于越的谬论,并建议;史官所藏的书籍,凡属不是秦国的历史,全都拿来烧了;不是政府任命的博士官所收藏的〖诗经〗、〖尚书〗,而是私家收藏的一类书籍,一律焚烧掉,杜绝混乱思想的根源。

于是秦始皇下令焚书。其具体办法是:除了那些讲医药、占卜、种树一类的书以外凡不是秦国史官所记的历史书,不是官家收藏而是民间所藏的〖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在命令下达三十天之内,都要缴到地方官那里去烧掉。

秦始皇下令焚书,使得许多读书人非常反感,不仅那些有旧思想的人反对他的暴行,连一些在朝廷里享受着高官厚禄的博士,也在暗地里议论。秦始皇听说读书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有的还逃走了,十分生气,决定狠狠惩治他们。于是下令查办那些在背后诽谤他的读书人。也不详细审问,查证核实,就叫人在咸阳城外挖了个大坑,把他们全部都活埋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目的是想统一思想,压制那些反对中央集权制的思想和言论,但他的做法太过分了,太残暴了。焚书,既毁灭了秦以前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坑儒,又杀害了许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秦始皇是一个完成伟大统一事业的了不起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的皇帝。

〖焚书坑儒〗成语接龙:

焚书坑儒→儒雅风流→流口常谈→谈笑自若→若涉渊水→水流花谢→谢庭兰玉→玉石俱焚→焚舟破釜→釜中生尘→尘羹涂饭→饭囊酒瓮→瓮天蠡海→海水群飞→飞米转刍→刍荛之言→言从计行→行将就木→木已成舟→舟中敌国→国而忘家→家家户户→户枢不蝼→蝼蚁贪生→生花之笔→笔耕砚田→田翁野老→老医少卜→卜昼卜夜→夜深人静→静影沉璧→璧坐玑驰→驰名中外→外巧内嫉→嫉贤傲士→士饱马腾→腾声飞实→实心实意→意气自若→若隐若显→显微阐幽→幽期密约→约法三章→章父荐屦→屦及剑及→及溺呼船→船坚炮利→利喙赡辞→辞多受少→少小无猜→猜枚行令→令人起敬→敬业乐群→群蚁溃堤→堤溃蚁孔→孔情周思→思睿观通→通宵达旦→旦夕之危→危言危行→行尸走肉→肉飞眉舞→舞笔弄文→文章憎命→命在旦夕→夕惕若厉→厉世磨钝→钝学累功→功名富贵→贵壮贱老→老当益壮→壮气凌云→云合雾集→集思广议→议论风发→发怒冲冠→冠履倒置→置水之情→情孚意合→合浦珠还

〖焚书坑儒〗的影响

1.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2.摧毁了许多文化典籍,毁灭了许多宝贵的先秦文化。

3.嵌制了人民思想,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对后世造成恶劣的影响。

〖焚书坑儒〗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文化应该有限制的自由发展!鼓励文化多元化,但应适当引导和避除糟粕。

 
邹角旭 發表於 2025-5-12 18:08 | 顯示全部樓層
焚书坑儒:权力焦虑与文化专制主义的肇始

焚书坑儒事件绝非简单的历史插曲,而是中国专制皇权与文化控制首次系统性结合的标志性事件。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的这场文化浩劫,表面上是因博士淳于越与丞相李斯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所引发,实则暴露了新生帝国政权对思想多元性的深度恐惧。

细究史料可见,所谓"焚书"有着明确的选择性。《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焚烧之列,而重点针对的是可能动摇统治合法性的历史记载(诸侯史记)与政治哲学(百家语)。这种精准的文化清除,显示出秦政权对意识形态控制的精心设计。

"坑儒"一事则更具象征意义。被坑杀的四百六十余人并非全是儒生,还包括方士等各类知识分子。这种行为本质上是通过肉体消灭制造恐怖效应,使士人阶层屈服于皇权之下。值得注意的是,秦朝设有七十员博士官,说明其反对的不是儒学本身,而是不受控制的思想传播。这种矛盾态度恰恰揭示了专制政权对知识分子的典型心态:既要利用其治国才能,又恐惧其思想独立性。

从长时段历史观察,焚书坑儒开创了中国皇权干预学术的危险先例。汉代虽尊儒术,但武帝时的"罢黜百家"与秦政实质上异曲同工;明清文字狱更是将这种控制发展到极致。这种文化专制主义传统,造成了中国思想史上周期性的创造力萎缩。

当代重评这一事件,应当超越简单的暴政批判,而认识到其本质是权力对多元思想的系统性排斥。在建设现代文明的过程中,秦始皇的文化政策恰成反面教材——真正的国家强大,从来都需要思想市场的繁荣与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焚书坑儒留给后世最深刻的教训,或许正在于此。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7-15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焚书坑儒"的历史语境与文化反思》

一、史实考辨
"焚书坑儒"作为秦政标志性事件,首见于西汉孔安国《〈尚书〉序》,然其记载实为汉儒建构的历史叙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1. 焚书令(前213年)针对民间私藏《诗》《书》、百家语,特许博士官署保留典籍,医卜农书不焚,本质为思想统制而非全面灭文;
2. 坑儒案(前212年)实为处置方士卢生等欺诈案牵连者四百余人,东汉王充《论衡》明言"坑术士",至《汉书》方衍为"坑儒"之说。

二、政治逻辑探微
始皇此举蕴含三重动机:
制度层面:终结"道术为天下裂"的百家争鸣,构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帝国意识形态;
技术层面:通过文书行政实现"书同文"政策,消除六国文化记忆;
权力层面:镇压"是古非今"的舆论挑战,确立皇权绝对权威。

三、文化史再审视
1. 话语建构:汉代儒生将离散事件整合为系统性文化灾难,服务于"过秦"叙事;
2. 实际影响:秦宫藏书毁于项羽焚咸阳,汉代伏生等口授经文证明典籍未绝;
3. 悖论性遗产:极端手段反促成汉代"藏书壁中"的文献保护意识,《说文解字》载"秦烧灭经书,古文由此绝",实为夸大之辞。

四、现代性启示
1. 文化治理困境:思想统一与学术自由的张力在帝制时代已现端倪;
2. 历史记忆重构:该事件成为后世"文字狱"的原始隐喻,顾炎武《日知录》斥为"任刑之过";
3. 文明延续逻辑:秦始皇石刻强调"匡饬异俗",却暴露暴力手段难以真正消灭文化多样性。

结语
"焚书坑儒"应置于战国-秦汉制度转型中理解,其残酷性毋庸置疑,但需警惕将复杂历史简化为道德批判。钱穆曾言:"秦政之失,不在法之不行,而在专恃法以为治。"此事件警示后人:文化认同的建立,终究不能依靠行政暴力达成。今人回望,当超越"暴政/统一"的二元叙事,在文明演进的长程中审视制度与文化的关系。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