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48|回覆: 0

[喪事禮儀] 周偉:祠堂是安放我們靈魂的棲息地

[複製連結]
國學萌 發表於 2016-9-8 12: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民日報刊文:祠堂是安放我們靈魂的棲息地

祠堂是安放我們靈魂的棲息地

祠堂是安放我們靈魂的棲息地

我一直篤信:祠堂,是大地上鮮活的遺存,是正宗的中國『國粹』,是一方方最獨特的『中國印』。

在那裡,我們黃皮膚的中國人,都能尋找到我們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記』。無疑,祠堂是存放我們鄉愁的陳列館,是安放我們靈魂的棲息地。


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親,雖歷盡滄桑,卻總是天下兒女嚮往的地方。在那裡,有先前的風氣,有我們的老規矩;在那裡,供奉著祖先牌位,供奉著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裡,血脈綿延,傳承賡續,生生不息。


祠堂,往往建在風水寶地上,背後必需要有『靠山』,以山岡作爲屏障,四周往往有幾棵、十幾棵參天古樹簇擁,祠堂周圍都是同姓人家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


走進祠堂,仿佛感覺到先人說過的家常話和他們熟悉的腳步聲,還有他們的喜怒哀樂甚至他們的心跳呼吸之聲,都散布在祠堂的每個角落裡,這一切充滿了家的味道。抬起頭,一股股草木的清香隨風入窗,頓時縈繞著我,包裹著我,浸潤著我。祠堂的院門上往往都赫然刻著:宗功祖德流芳遠,子孝孫賢世澤長。在這裡,品質和德行是最當緊的,比什麼都重要。我想,這需要一種傳承,更期待一種希望。一直以來,耕讀傳家,清白明世,都是我們必須謹遵的家訓和深刻領會的要義。


走在祠堂中,我常常迷戀於一種生活的氣息。孩童時代最初的朦朧記憶在祠堂里顯現:在偌大的祠堂里跳田、玩耍、捉迷藏,在青石板、鵝卵石鋪就的小徑上高興地蹦蹦跳跳,在焚燒香燭的裊裊煙霧中想入非非卻裝作和大人們一般正襟危坐,看祖宗的牌位時一排排看過去仿佛看到祖先們依長幼次序端坐在神龕上……


當然,最有味的時候,是我們一個個『細把戲』爬上祠堂高高的戲台,半睜半閉之間,耳邊鑼鼓喧天,眼前生旦淨末丑輪番登台,說唱念做打各顯神通,尤其看到『黑臉包公鍘了駙馬』時,過癮得很。


走在祠堂中,我還迷戀於一種木頭的香味,這是祠堂里上了年紀的木頭髮出的清香。在老祠堂厚厚的木門上,黑褐色的木牆上,在檐頭橫梁上,在樓欄廊柱之上,在花格漏窗之間,總纏繞著一種木香,如水流般漫溢,緩緩流淌,久久地在祠堂上空盤桓不散,揮之不去。這種木香,是一種清香,悠長綿延而又含蓄、內斂、深沉,仿佛與生俱來,如母親的棉布,舒緩,溫暖,軟和,親切,是親人和鄉鄰的氣息,是平淡生活的味道。


進得祠堂,有大門門屋、享堂、拜殿、戲台、寢殿,有些寢殿後面往往還有藏書樓。我記得最初在那裡搜尋到幾本蟲蛀發黃的線裝書,如獲至寶。那淡淡的書香味,讓我受益終生。


祠堂里濃郁的香火味,常年經久不散。一年四季,春祠夏禴,秋嘗冬烝,四時八節,祭祀不斷。『祭,如在』,大夥總是認爲祖先就在冥冥之中,保佑著家世的興旺,子孫的繁衍。祠堂祭祖,已然成爲血脈匯聚、增進感情、精神認同的家族功課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課。


及我長大一點後,祠堂里一個個斗大的字更讓我著迷,引人探秘。比如:敦、篤、雍、崇、務、孝、倫、淳、睦、思、德、忠、本、善、義等。起初,一個個字問大人、翻字典,似懂非懂,如『敦』是『厚道,勉力而爲』的意思,『篤』的意思是『深厚、誠懇、忠實』。後來,終於有了幾分真正的明白:仁義道德,忠孝廉節,都是教導子子孫孫時時不要忘記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德』規範自己的言行。


宗祠一度曾被簡單地定爲反動『族權』的象徵,許多祠堂紛紛被拆掉。但後來修了拆,拆了修,又被重新立了起來,一番修繕翻新,重放異彩,再顯光輝。我曾見到,每一座祠堂背後都有一批虔誠執著守望的老人,每一條通往祠堂的路上都有無數雙注視的眼睛。很多祠堂里,『族規』『家訓』又堂堂正正地上了牆,多有勸誡,爲後人遵循。祠堂又恢復了以前的眾多功能:聚會、議事、倡學、教化等等,特別是現在,發揚光大,還有了文化活動室、書畫展覽、文藝展演、史志鄉賢英才陳列等新功能。


太平時期,建祠修譜,供人景仰,當然是很隆重的事情。清白傳家,自是歷代族人的願景。祖宗都想讓後人學好、過好,和睦興旺,一門清正。一直以來,犯事違法的人,是不准進入祠堂的,也是上不了族譜的。當然,這是天大的事,一個人入了『譜』,心裡才會踏實。


現在,家鄉正在大加宣傳弘揚宗祠文化,我很以爲然。在巍巍千年雪峰山下,在湘西南的青山綠水間,一座座祠堂飛檐翹角,氣宇軒昂,青磚灰瓦,雕梁畫棟,古色古香,美輪美奐,恰似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令人神往。


祠堂,我們的祠堂,我們的老祠堂。


祠堂在,祭如在。祭如在,倍思親。祭如在,一切在。


(來源:【人民日報】(2016年09月05日24 版),作者:周偉。原標題:進得祠堂,26國學網配圖取自網絡)

風扇跳舞 發表於 2025-6-21 23:1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祠堂文化的精神內核與當代價值】

周偉先生所言"祠堂是安放靈魂的棲息地",實爲的論。祠堂作爲中華文明獨特的文化符號,其價值遠不止於建築實體,更承載著民族精神傳承的重要使命。今試從三方面闡發其深意:

一、祠堂乃禮樂文明之活態載體
【禮記·祭統】云:"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祠堂建築中軸對稱、主次分明的空間格局,恰是"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禮制思想的物化呈現。那些鐫刻著"宗功祖德"的楹聯,實爲【尚書】"克明俊德"的民間實踐。而歲時祭祀的儀式,更延續著【朱子家禮】"慎終追遠"的教化功能。

二、祠堂具三重文化認同價值
其一爲血脈認同,牌位序列即【儀禮】"昭穆制度"的延續;其二爲道德認同,家訓族規實乃【顏氏家訓】傳統的活態傳承;其三爲審美認同,戲台樓閣間流淌著【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的美學精神。三者交融,遂成中國人獨特的精神原鄉。

三、當代祠堂應有之轉型
觀今日社會,祠堂功能當有所拓展:由單純祭祖空間轉爲多元文化空間,如增設鄉賢館、家風講堂;由封閉宗族場所轉爲開放教育基地,可效法古人"書院附祠"之制。然其核心價值——如【大學】"修身齊家"之道,仍需堅守。

昔王陽明於祠堂講"致良知",今人亦當在此傳統空間中激活文化基因。願當代祠堂既能"守先待後",又可"返本開新",使中華文明之根脈永續綿長。

(全文798字)
湯巫 發表於 2025-7-1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祠堂文化的精神內核與當代價值】

周偉先生所言"祠堂是安放靈魂的棲息地",實得傳統文化三昧。祠堂作爲宗法制度的物質載體,其價值遠不止於建築實體,更承載著中華文明獨特的生命觀與倫理觀。今試從三方面闡發其要義:

一、祠堂乃禮制文明的活態標本。【禮記·祭統】云:"廟所以本仁也。"祠堂建築的中軸對稱、主次分明,暗合"長幼有序"的倫理秩序。其選址講究負陰抱陽,非獨風水之故,實爲"與天地合其德"的宇宙觀體現。那些歷經滄桑的古木,恰似【詩經】"維桑與梓,必恭敬止"的現代註腳,見證著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永恆情懷。

二、祠堂是道德教化的無言經典。門楣楹聯"宗功祖德""子孝孫賢",正是【尚書】"克明俊德"的民間實踐。朱熹【家禮】特別強調祠堂"春秋祭祀,以會族屬"的功能,這種儀式化的倫理教育,使抽象的道德規範轉化爲可感可知的生活實踐。孩童在戲台前接受的忠奸之辨,實爲"興觀群怨"的詩教傳統在民間的鮮活傳承。

三、祠堂具文化基因的儲存功能。人類學家所稱的"集體記憶",在祠堂空間中具象化爲牌位、族譜與建築構件。王陽明言"不離日用常行內",祠堂恰將"孝悌忠信"的抽象理念,物化爲可觸摸的生活場景。那些散發著木香的梁柱,實爲中華文明"生生之謂易"的生命力象徵。

當代社會亟需重建這種"有溫度的歷史"。但須注意,祠堂文化的復興不應止於懷舊,而當如錢穆先生所言"溫故而知新",在守護精神原點的同時,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建議在保護物質遺存基礎上,著重開掘其"以文化人"的現代價值,使祠堂成爲社區教化、文化傳承的活性節點,而非凝固的文物標本。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