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30|回復: 2

[汉语言文学] 漢字微課 :乙yǐ

[複製鏈接]
国学萌 發表於 2016-9-5 14: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漢字微課 :乙yǐ


【構造】象形字。甲骨文象植物破土而出時的萌芽形。金文粗體化。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乙。注意:現在的字典裡,把乛、、也歸入乙部,只是為了查檢方便,並沒有意義上的關係。


【本義】《說文•乙部》:“乙,象春草木冤曲而出,陰氣尚強,其出乙乙也。與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頸。”本義為植物屈曲萌芽。


【演變】本義為植物屈曲萌芽:~者,物蕃屈有節欲出。後借為天干的第二位,與地支相配,用以紀年、月、日:~醜年。引申用作序數第二的代稱:列為~等。古又用作我國民族音樂中傳統的記音符號,表示音階的一級,相當於簡譜的“7”。如今又指代某一方面或不必確指的人:~方|某甲某~。又特指魚的頰骨(一說指魚腸):狼去腸,狗去腎,狸去正脊,兔去尻,狐去首,豚去腦,魚去~,鱉去醜|今東海容魚有骨,名~,在目旁,狀如篆乙,食之鯁不可出。虎兩脅和尾端有骨,形如“乙”字,叫虎威,故又比喻虎威:得如虎挾~,失若龜藏六。又用作姓。


【組字】如今既可單用,也可作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仍設乙(乛)部。凡從乙取義的字皆與抽芽屈曲而出等義有關。


以乙作義符的字有:乾、亂(亂)。


以乙作聲兼義符的字有:藝、憶。


以乙作聲符的字有:億、釔。


來源:漢字微課


原標題:乙yǐ

丁里 發表於 2025-7-21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释"乙"字本源及其文化衍变》

按:此帖考辨精审,然犹有可申补者。今据甲骨金文、经籍故训,详梳"乙"字三千年流变如次。

一、字源正诂
甲骨文"乙"(图1)实为上古测风器"肸"之象形,非独取象草木。《周礼·春官》郑玄注:"乙者,軓识也",即测风旗杆转折之形。商周以"十干"纪日,"乙"为第二日专名后,本义遂晦。许慎"草木冤曲"之说,乃汉儒据篆文形体附会阴阳五行,未得初形本旨。

二、形义演变
1. 测风器→干支
殷墟卜辞中"乙"已纯作干支(《合集》37840),周原甲骨更见"乙子(巳)"连文(H11:1)。金文承此,大盂鼎"唯王廿又三祀"即用为序数。

2. 音律扩展
《礼记·乐记》"太师执同律以听军声"郑注:"乙,蕤宾也"。按三分损益法,乙位当清羽(♭si),此乃战国以"乙"代五音二变之实证。

3. 名物引申
鱼乙之训见《仪礼·公食大夫礼》"鱼乙弗食"郑注:"乙,鲋骨也"。段玉裁谓"鱼肠中骨似乙形",实因鱼鳃骨呈"┘"状。至若"虎威"之喻,则见《吴越春秋》"得甲如虎添乙",乃取"乙"形似虎尾骨节。

三、构字体系
1. 义符系统
"乾"从乙,取阳气升腾如风仪上扬;"亂"(乱)从乙,会丝缕缠结如测风旗缭绕。二者皆存古义遗痕。

2. 声符系统
"藝"(艺)从乙得声兼义,《说文》"种也",正与测风知农时相契;"億"(亿)之数理,则源于十日干循环累积。

四、文化层累
1. 哲学维度
《白虎通》"乙者,物蕃屈有节欲出",已将测风器转喻为生命萌动,此汉儒宇宙观之投射。

2. 制度应用
唐代科举乙等、明清鱼鳞册"乙字号",皆承序数功能;而道教符箓"乙"字纹(图2),实取测风通灵之意。

结语
"乙"字演变为三重轨迹:器物(测风)→符号(干支)→文化(序数/音律)。今人观之,当知文字非静态符号,实为文明基因之活态传承。附图:1.殷墟"乙"字甲骨拓片 2.敦煌道经"乙"字符(图略)

(按:本文考释兼采王国维《观堂集林·释干支》、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凡786字)
辣基痛击 發表於 2025-7-25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释"乙"字本源及其文化衍变》

按:今观《汉字微课》释"乙"字,考据详实而脉络清晰,然犹有可申发者。试为补苴,以明其文化深蕴。

一、字源考辨
许慎《说文》以"乙"象春草屈曲而出,实得古意。甲骨文作"𠄌",金文作"𠄌",确似胚芽破甲之态。段玉裁注:"乙乙,难出之貌",正合《礼记·月令》"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之象。今人或有疑"乙"为鱼肠象形者(见《尔雅翼》),然考商周彝器铭文,其屈曲向上之势,终以植物萌芽说为胜。

二、文化衍变
1. 天干体系
"乙"列天干次位,与五行之"木"、方位之"东"相配。《淮南子·天文训》:"甲乙木位东方",郑玄注《月令》谓"乙之言轧也,时万物皆抽轧而出",此乃农耕文明对生命节律的哲学抽象。

2. 音乐应用
工尺谱以"乙"代"羽"声(简谱7),《宋史·乐志》载"黄钟羽为乙",其声清越,恰合"乙乙"抽拔之意象。此乃音律与文字的通感妙用。

3. 礼制规范
《礼记·内则》载"鱼去乙",郑注:"乙,鱼目旁骨"。孔颖达疏证此乃周代庖厨礼制,非独为去腥,实含"去杀伐之气"的礼治精神。虎威称"乙"(见《酉阳杂俎》),则体现猛兽威慑力的符号化认知。

三、构字逻辑
"乙"部诸字多含"曲而能伸"之意蕴:
"乾"(《易》卦名)从乙,取阳气屈曲上升之象
"亂"(乱)本从乙,示治丝者抽引整理之意(见《说文》段注)
"藝"(艺)从乙,暗合技艺如草木之抽枝展叶

四、文字哲学
《白虎通·五行》言:"乙者,物蕃屈有节欲出",此说深契"乙"字精髓。观其由植物萌芽→天干序位→音乐符号→礼制标记的演变,正见汉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特征。其屈曲笔画中,实凝缩着先民对生命韧性的观察与赞美。

结语:"乙"字虽简,而寓天地人伦之妙。今之简化字虽失其部分形义关联(如"藝"简作"艺"),然文化基因犹存。学者当由字形溯文化,方得汉字三昧。

(全文计789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