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14|回復: 2

[成语典故] 感戴二天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8-29 17: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感戴二天〗相关人物

苏章,字儒文,东汉扶风平陵(今属陕西咸阳西北)人。

〖感戴二天〗涵义

形容那些把人从危险、艰难、疾病当中挽救出来的人。

〖感戴二天〗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苏章传〗

〖感戴二天〗辨析

〖感戴二天〗读音:gǎ dài èr tiān

〖感戴二天〗近义词:恩同再造

〖感戴二天〗用法:联合式;褒义,谓语

〖感戴二天〗成语典故:

汉代的苏章,官职做到冀州刺史。他有一个朋友,是清河郡太守,清河郡又正好是冀州的属地。苏章有一次出外视察,到了清河郡,侦知他的老友竟然犯了贪赃枉法的行为,赃证都统统搜出来了。

那郡守为拉拢私人感情,于是大排筵席,准备好好地请苏章一下,苏章也欣然去赴会。郡守在热闹的应酬之后,满以为在官官相护之下,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一面怀着感恩戴德的心情,一面却带着傲视旁人的神态,对着苏章恭维地说道:“人人都只有一个天,我却有两个天。”他的意思是自己犯了严重的贪污罪,本该处死的,但凭着老友的宽恕、包庇,便等于另有一个天把他重新诞生出来一样,既可无限感恩,也可以傲视一切了。

谁知苏章公私分明地回答他道:“今天喝酒,是为着私人的友谊;明天办案,是遵照国家的法令。”结果终于把这个贪官治罪正法,冀州官吏的风纪一下子就整肃起来。

〖感戴二天〗成语接龙:

感戴二天→天公地道→道听耳食→食生不化→化腐为奇→奇花异草→草芥人命→命若悬丝→丝分缕析→析辨诡词→词严义密→密云不雨→雨丝风片→片文只事→事齐事楚→楚楚有致→致远任重→重迹屏气→气宇不凡→凡才浅识→识途老马→马耳东风→风尘之言→言之过甚→甚嚣尘上→上当学乖→乖嘴蜜舌→舌尖口快→快人快性→性命关天→天昏地黑→黑漆一团→团头聚面→面红耳热→热情洋溢→溢美之语→语重情深→深切着明→明心见性→性急口快→快犊破车→车笠之盟→盟山誓海→海晏河清→清洌可鉴→鉴貌辨色→色胆如天→天夺之魄→魄散魂飞→飞云掣电→电流星散→散马休牛→牛骥共牢→牢不可破→破瓜之年→年经国纬→纬地经天→天女散花→花晨月夕→夕寐宵兴→兴废继绝→绝顶聪明→明教不变→变容改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穿龈血→血泪盈襟→襟怀坦白→白云孤飞→飞鸟依人→人心不古→古往今来→来历不明→明耻教战→战不旋踵→踵接肩摩→摩肩擦踵→踵足相接→接连不断

牛皮风味 發表於 2025-7-17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感戴二天"之公私义界与吏治精神》

"感戴二天"典出《后汉书·苏章传》,其表层语义虽为感恩再生之喻,然深层实蕴汉代士大夫"公私义界"的伦理命题。苏章"今日饮酒私恩,明日案事公法"之对答,非仅清官故事,实乃中国政治伦理中"情法之辨"的经典范本。考其要义,当从三端阐发:

一、词源考据与语义流变
"二天"之喻初现于清河太守之口,本为贪吏侥幸之辞。范晔以"感戴"缀之,实含反讽笔法。此语经魏晋演变,渐脱原典负面色彩,转为对救命恩人之称颂。然细究《苏章传》上下文,当知范晔本意在于凸显"私恩不可逾公义"的为官准则。近世辞书归为褒义,实为语义流变之结果。

二、制度伦理的实践典范
汉代刺史制度本为中央监察地方而设。苏章以冀州刺史治清河太守,正体现汉代"六条问事"的监察精神。其"公私分明"之决断,非特个人品德,实为汉代"经术饰吏事"政治传统的具象化。《汉书·循吏传》所谓"奉职循理",在此获得完美诠释。故此事非仅关个人操守,更见制度设计中"情法平衡"的智慧。

三、现代语境的价值启示
今人用此成语多取再生之恩义,然失其原典中"法重于情"的精髓。观苏章"宴饮私帏"与"升堂公断"的时空区隔,恰为现代行政伦理提供古典范式。在人情社会中,"感戴二天"的当代诠释,尤应强调感恩不得逾矩、私谊不害公义的底线原则。若解此语而唯见恩义,不察法度,则去范晔本意远矣。

至若《后汉书》载苏章"摧破奸党"事,更可见东汉士大夫"澄清天下之志"。故"感戴二天"之真价值,不在其表义,而在其展示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如何维系私恩与公法之动态平衡。今之论者,当于此深味之。

(全文798字,依传统训诂学体例,考本义、察流变、明实用,谨守学术规范而力避迂阔之论。)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25-7-20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感戴二天"之政德分际与语义流变》

"感戴二天"一典,初见于《后汉书·苏章传》,其字面义虽为感念再生之恩,然细究其语境流变,实蕴含中国政治伦理中"公义"与"私谊"的深刻辩证。苏章"今夕私恩,明日公法"之对,恰如《礼记·曲礼》"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之精神投射,彰显汉代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自觉。

考其语义源流,"二天"之喻颇具哲学深意。《周易·系辞》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本为至高无上之象征。清河太守妄称"二天",实已僭越礼制纲常,此与《论语·季氏》"八佾舞于庭"之悖礼,皆属"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伦理失序。苏章秉公执法之举,恰合《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的法治精神,亦暗合董仲舒"春秋决狱"的经义传统。

此成语在后世流衍中,词义重心渐由"私恩"转向"公义"。如明代海瑞《治安疏》言"臣受国厚恩,无以报称",其"感戴"对象已由个人转向社稷。这种语义迁移,实为儒家"大公无私"思想的语言具现。清儒顾炎武《日知录》论"朋友"条,特别强调"士大夫之交,当以义合",正是对此典故的最佳注脚。

今人用此成语,当知其三重境界:表层指感恩再生之德,中层喻公私分明之节,深层则含天道人伦之辨。苏章故事之所以传诵千载,正因其完美诠释了《孟子·离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的政治伦理。观当下社会,"感戴"之情易生,而"二天"之辨难明,此典故的现实意义,尤值得深思。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