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83|回復: 2

[成语典故] 断头将军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8-28 08: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断头将军〗相关人物

严颜,东汉末年武将,初为刘璋部下,担任巴郡太守。

〖断头将军〗涵义

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

〖断头将军〗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张飞传〗:“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断头将军〗辨析

〖断头将军〗读音:duàn tóu jiāng jūn

〖断头将军〗用法:偏正式;作宾语

〖断头将军〗造句

1、孙策,别白费心机了,这军帐里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2、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3、你杀了我吧,我只会当断头将军,绝对不会当投降将军。

4、西川只有断头将军,没有降将军!严颜誓死不降!

5、我楚军只有断头将军,你几时见过有投降将军的!

6、这里原是一段繁华的商业街,一场大火,烧得只剩下一片断头将军

7、见到严颜面上的愧色,颜明心中对对方很有好感,这才是威风凛凛的断头将军

〖断头将军〗成语典故:

张飞(字益德)是刘备手下一员猛将。曹操占领了荆州,刘备去投奔江南。曹操率领数万骑兵追了一日一夜,追到当阳长阪桥。在危难关头,张飞带着二十多骑兵拒后。张飞在桥上横枪跃马,喝道:“我是张益德,谁敢上来决一死战!”曹操大军没有一人敢上前的。

刘备入川时,张飞在江州攻破巴郡,活捉巴郡太守严颜。张飞对严颜喝斥道:“我的大军到了,你为什么不投降,还敢抵抗?”严颜说:“你们没有道义,夺我州郡,我州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张飞大怒,令推出砍头,严颜面色不变,便往外走便回头骂道:“匹夫!砍头便砍头,也用不着发怒!”张飞觉得严颜有骨气,就把他放了,并向他道歉,严颜感其恩义,才投降。

〖断头将军文言文〗:

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断头将军白话文〗:

刘备进入益州,立即攻打刘璋,张飞和诸葛亮等人逆江而上,分别平定了沿江各郡县。来到江州,打败了刘璋的部将巴郡太守严颜,活捉了他。张飞责问严颜说:“大军来到这里,你为什么不投降而竟敢抵抗?”严颜回答说:“你们毫不讲理,侵占我们的州郡,我们州中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张飞非常生气,命令身边的人把他拉下去砍头,严颜面不改色,说:“砍头就砍头,发什么火呢!”张飞钦佩他勇敢就放了他,并让他做宾客。

〖断头将军〗成语接龙:

断头将军→军令如山→山崩海啸→啸聚山林→林林总总→总总林林→林下风度→度己失期→期期艾艾→艾发衰容→容光焕发→发奸擿伏→伏首贴耳→耳闻目览→览闻辩见→见势不妙→妙手空空→空穴来风→风华浊世→世风日下→下井投石→石赤不夺→夺胎换骨→骨肉离散→散阵投巢→巢居穴处→处之夷然→然糠自照→照功行赏→赏不当功→功败垂成→成一家言→言之有礼→礼崩乐坏→坏植散群→群魔乱舞→舞凤飞龙→龙首豕足→足音空谷→谷马砺兵→兵不逼好→好生之德→德薄才疏→疏财重义→义不容辞→辞赋风骨→骨瘦如豺→豺虎肆虐→虐老兽心→心腹之患→患难夫妻→妻离子散→散带衡门→门阶户席→席履丰厚→厚颜无耻→耻居人下→下阪走丸→丸泥封关→关门大吉→吉祥止止→止渴思梅→梅妻鹤子→子孝父慈→慈眉善眼→眼泪洗面→面争庭论→论德使能→能谋善断→断木掘地→地利人和→和璧隋珠→珠零锦粲→粲花之论→论心定罪→罪业深重→重气狥名→名过其实→实事求是→是非之心

崔泓 發表於 2025-7-10 03:0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断头将军"之精神品格与文化意蕴》

"断头将军"典出《三国志·蜀志·张飞传》,严颜"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之语,实为中华武德精神之绝佳注脚。此典故虽仅三十余字,却蕴含三重文化深意:

一、气节观之体现
严颜面对张飞"牵去斫头"之威,仍保持"颜色不变",此乃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气概的具体实践。汉代以降,"士可杀不可辱"的观念深入士人精神,严颜"斫头便斫头"的决绝,正是这种气节观的极端表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气节并非匹夫之勇,而是建立在"卿等无状,侵夺我州"的道义判断基础上。

二、生死观之超越
典故中"断头"与"降"的二元对立,折射出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对精神人格的珍视远超肉体生命。司马迁《报任安书》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严颜选择做"断头将军",正是对生命价值的有意识抉择。这种生死观与后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脉相承。

三、刚柔并济之智慧
张飞最终"壮而释之"的转变,揭示了中国传统武德的完整内涵。真正的勇武包含两个层面:刚者不惧断头,柔者能容义士。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周易》"刚柔相济"的哲学中早有预示。严颜的刚烈与张飞的释然,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道德叙事。

当代语境中,"断头将军"精神仍具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原则问题上需要"断头"般的坚定,在待人接物上则应具备"释之"的胸怀。这种精神品格,正是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重要文化基因。

(全文798字)
南丘 發表於 2025-7-26 0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断头将军"之精神品格与历史价值》

"断头将军"典出《三国志·蜀志·张飞传》,严颜"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之语,实为中华武德精神之绝佳注脚。此典故非仅一历史片段,实乃中国传统士人"临大节而不可夺"精神之集中体现。

考其精神内核,当有三重境界:
一曰"义之所在"。严颜守土抗敌,非为私利,实乃尽忠职守。其所谓"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正显"守土有责"之大义。古人云"见利思义,见危授命",此之谓也。

二曰"气节凛然"。面对张飞"牵去斫头"之威吓,严颜"颜色不变",更反诘"何为怒邪",此等从容气度,正是孟子所言"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品格。史载张飞"壮而释之",恰证明刚毅之气足以感化强敌。

三曰"生死超越"。严颜将"断头"与"降将军"对举,实乃对生命价值之深刻认知。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有"重于泰山"与"轻于鸿毛"之辨,严颜之择,正是以死明志之典范。

此典故尤可注意者,在于其双向教化意义。张飞因严颜气节而释之,后更"引为宾客",可见刚烈之气非徒取死,实有转化敌对、成就美谈之功。故《礼记》言"儒有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严颜之谓也。

今人读此典故,当思其现代意义。在社会价值多元之当下,"断头将军"精神非谓盲目效死,实乃启示吾辈:当坚守原则底线,培养"有所不为"之勇气。观严颜终得张飞礼遇,更可知刚直之气终能赢得尊重。

要之,"断头将军"四字,凝练了中国传统武德文化的精髓,其价值历久弥新。吾辈研习国学,当透过字面,深味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人格理想,方不负古人留此佳话之美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