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41|回復: 0

[成语典故] 敝帚自珍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8-28 07: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敝帚自珍〗相关人物

刘秀(前5年1月——57年),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朝王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

〖敝帚自珍〗涵义

敝:破的,坏的;珍:爱惜。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敝帚自珍〗出处

汉·刘珍〖东观汉纪·光武帝纪〗:“一量放兵纵火,闻之可以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宋·陆游〖秋思〗:“遗簪见取终安用,敝帚虽微亦自珍。”

〖敝帚自珍〗辨析

〖敝帚自珍〗读音:bì zhǒu zì zhēn

〖敝帚自珍〗近义词:敝帚千金、爱惜羽毛

〖敝帚自珍〗反义词:视如敝屣、在所不惜

〖敝帚自珍〗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

〖敝帚自珍〗造句

1.虽然人们敝帚自珍,偏爱自己的作品,但欣赏别人的作品也不错啊!

2.这件骨董虽不值钱,但既是传家之宝,你就敝帚自珍好好保存吧!

3.老李的自行车已经很破旧了,可他仍然敝帚自珍,经常还骑着它去上班。

4.这件衣服是妈妈亲手做的,虽然旧了,可她仍然敝帚自珍,还穿着呢。

5.这枝旧钢笔跟我几十年了,敝帚自珍,就是舍不得丢。

6.请原谅我没按照您的意见改动文章,就算是敝帚自珍吧!

7.战争时期留下的敝帚自珍的心理仍然存在,你什么都舍不得扔,不久你的房子就不能为你所用,因为里面装满了不会带给你任何乐趣的杂物。

8.我知道这壶不值钱,但是敝帚自珍,我就是捨不得把它丢弃。

9.大家都有儿时的一些小玩意儿,时日虽久,但敝帚自珍,视如珍宝。

10.他是一个很敝帚自珍的人,千万别乱动他的东西。

〖敝帚自珍〗成语典故: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开明君主。他待人敦厚,诚恳尚信,在军事上有谋略,禁止虏掠,争取民心。“敝帚自珍”这个成语,就出自他在都城洛阳所下的一道诏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风格。

公元25年,刘秀经过多年征战,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在这个时候,各地还有许多豪强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其中,一个叫公孙述的,就依仗着四川险要地势,在这里自立为帝,国号“成家”。随着全国的逐渐统一,光武帝数次遣使前去劝公孙述归顺东汉,但公孙述怒而不从。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东汉朝廷派兵征讨,被述所拒。

次年,刘秀又命大司马吴汉前去讨伐公孙述。吴汉,字子颜,南阳人,是东汉中兴名将,武威将军刘禹为其副将。

面对东汉的强大攻势,公孙述调兵遣将进行抵挡,但节节败退,吴汉连战连胜,逼近成都。此后,双方在广都至成都之间展开殊死搏斗,互有胜负。公孙述更是拿出国库中的全部财货珍奇,招募了5000名敢死之士,鸣鼓挑战,暗地里派遣奇兵,绕到汉军背后进行偷袭。

这年十一月,公孙述亲率数万人,出成都城与吴汉大战。两军连战数日,公孙述兵败逃走,最后被汉军追上,刺穿胸部坠落马下,当夜死去。第二天,公孙述手下见大势已去,弃城投降。汉军副将刘禹率兵浩浩荡荡进入城内,将公孙述的妻子家人全部杀死,并割下公孙述的头颅,派人飞马送往洛阳。与此同时,他还纵兵大掠,四处焚烧。

这一消息传至京城,光武帝刘秀大为震怒,特别下诏谴责刘禹:“这座城池已经投降了,满城老妇、孩子还有数万人,一旦纵兵进行放火乱杀,谁听了都会心酸气愤。通常之人,即使家里有一把破扫帚,也十分珍惜,可你却这样不爱护子民的生命财产!你怎么这样残暴,竟忍心做出如此的行为?”随即,刘秀下诏撤了刘禹的职务,并对主将吴汉也给以严厉批评。

〖敝帚自珍文言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敝帚自珍白话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

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敝帚自珍〗成语接龙:

敝帚自珍→珍馐美馔→馔玉炊珠→珠沉玉陨→陨雹飞霜→霜露之思→思深忧远→远年近日→日月如梭→梭天摸地→地上天官→官法如炉→炉火纯青→青史留芳→芳兰竟体→体无完皮→皮相之见→见兔放鹰→鹰犬之才→才气过人→人约黄昏→昏昏噩噩→噩噩浑浑→浑然一体→体贴入微→微服私行→行踪无定→定国安邦→邦家之光→光前絶后→后顾之忧→忧国奉公→公子王孙→孙庞斗智→智周万物→物议沸腾→腾达飞黄→黄冠草履→履霜坚冰→冰天雪地→地覆天翻→翻然改进→进善惩奸→奸掳烧杀→杀身成仁→仁心仁闻→闻过则喜→喜见于色→色色俱全→全无心肝→肝胆欲碎→碎骨粉尸→尸横遍野→野人献曝→曝骨履肠→肠肥脑满→满脸春风→风月无边→边尘不惊→惊魂动魄→魄散魂飘→飘零书剑→剑胆琴心→心心念念→念兹在兹→兹事体大→大喊大叫→叫苦连天→天方夜谭→谭天说地→地瘠民贫→贫困潦倒→倒悬之危→危言正色→色胆包天→天假良缘→缘悭一面→面从腹诽→诽誉在俗→俗下文字

卢岐 發表於 2025-7-24 2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敝帚自珍"的文化内涵与光武帝的治国智慧》

"敝帚自珍"一典,源自《东观汉纪·光武帝纪》,其文化意蕴远超字面所示。此成语不仅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价值认同心理,更折射出东汉初年特殊历史背景下光武帝刘秀的治国智慧。

考其语源,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诏书云:"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实为安抚功臣之策。时天下初定,云台二十八将多出身草莽,刘秀以此喻示尊重诸将旧日功业,体现"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包容胸襟。陆游《秋思》"敝帚虽微亦自珍"的化用,则将此概念提升至士人精神层面,形成中国特有的"物我合一"审美观。

从训诂学角度析之,"敝"字从攴从巾,本义为破败布帛,引申为凡物之陈旧者;"珍"字从玉从㐱,原指宝玉,后泛指珍视之意。二字相对,构成价值判断的辩证关系。刘秀以日常扫帚为喻,恰合《周易》"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教化之道,暗合儒家"仁者爱人"的精微义理。

观其历史语境,此语产生于刘秀统一战争关键时期。当时隗嚣据陇右,公孙述称帝蜀中,而洛阳新定,百废待兴。光武帝不取秦始皇"销锋镝"的强硬手段,反以"敝帚"喻指诸将旧部,既消弭功臣疑虑,又避免新生政权内耗,可谓深得黄老"柔弱胜刚强"之要旨。

今人用此成语,多侧重个体情感维度,然其本义实具深刻政治智慧。刘秀诏书通过价值重估的修辞策略,完成对割据势力的心理招抚,这种"以情化人"的统治术,较之汉武帝的推恩令更为婉转高明。故《后汉书》称其"量时度力,举无过事",正谓此也。

当代社会物质丰裕,"敝帚自珍"的传统心态面临挑战。然考其本质,实为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对生命历程的珍视。若能参透光武帝"千金"之喻的深意,则知此语非关物品贵贱,而在培育"知止不殆"的文化自觉,于浮躁世风中保持精神的定力。
覃希松 發表於 2025-7-25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敝帚自珍"的文化内涵与光武帝的治国智慧》

"敝帚自珍"一典,初见于《东观汉纪·光武帝纪》,其文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此语虽简,然深具哲理。考其本义,实为光武帝刘秀在建武二年(公元26年)颁布诏书时所引民间谚语,用以申诫将士勿纵兵扰民。此典后经陆游《秋思》"敝帚虽微亦自珍"之化用,遂成固定成语,流传至今。

细究此成语,可见三层深意:其一为惜物之情,虽为敝帚,犹当珍视;其二为自重之意,物虽微末,自有其值;其三为节制之德,不以外观定价值。此三者,实为中国传统价值观之精髓。光武帝引此谚语,非仅取其字面之义,更在申明"物尽其用"的治国理念。当时天下初定,民生凋敝,一帚一箕皆为民力所出,岂可轻弃?此正与《孟子》"不违农时"、《荀子》"强本而节用"的思想一脉相承。

考光武帝一生行迹,此语实为其施政风格之写照。建武七年,有司奏请修建灵台、明堂等礼制建筑,帝以"军旅未息,百姓劳苦"为由婉拒。及至天下安定,仍坚持"务从约省"。此种克制态度,与"敝帚自珍"所体现的惜物爱民精神完全吻合。故知此成语非徒为生活节俭之劝喻,实含深刻的治国智慧。

今人用此成语,多着眼于个人对旧物的情感依恋,此固无不可。然若仅止于此,则未尽其义。观现代社会物质丰裕,浪费成风,"敝帚自珍"的传统尤显珍贵。推而广之,小至个人持家,大至国家资源管理,皆当秉持此道。昔欧阳修《泷冈阡表》记其母"俭薄所以居患难",正与此理相通。

要之,"敝帚自珍"不仅是生活态度,更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光武帝以此谚语入诏,既见其深谙民情,亦显其以俭德治国的政治智慧。今人重温此典,于物质过剩之时代,尤当深思其现代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