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68|回覆: 1

[成語典故] 不敢越雷池一步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8-28 10: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敢越雷池一步】相關人物

庾亮(289年—340年2月18日),字元規。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人。東晉時期外戚、名士。

溫嶠(288-329),字泰真,一作太真,東晉名將,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曹魏名臣溫恢的曾孫,西晉司徒溫羨之侄。

【不敢越雷池一步】涵義

越:跨過;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縣南。原指不要越過雷池。後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範圍和界限。

【不敢越雷池一步】出處

晉·庾亮【報溫嶠書】:“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不敢越雷池一步】詞語辨析:

【不敢越雷池一步】讀音:bù gǎn yuè léi chí yī bù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近義詞】:故步自封、謹小慎微

【不敢越雷池一步】反義詞:大刀闊斧、大步流星

【不敢越雷池一步】用法:複句式;作謂語、狀語、分句

【不敢越雷池一步】造句

1、那種因循守舊,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是很難有什麼作爲的。

2、不敢越雷池一步膽小如鼠苟且偷安前怕狼,後怕虎貪生怕死唯唯連聲引頸受戮知難而退坐以待斃。

3、過於嚴厲的負激勵措施容易傷害員工的感情,使員工整天處於戰戰兢兢的狀態,不敢越雷池一步,很容易抹殺員工創新能力和積極性。

4、教師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完全可以實現個性化教學,而不是死搬硬套教學參考書,不敢越雷池一步,搞僵化教學。

5、從技術角度講,單純的帳目作假而想不被發現難度也很大,而會計作假所承擔的風險和法律後果往往也令會計人員不敢越雷池一步

6、一旦轉入政治領域,他們的政治依附性或從屬性便會占上風,變的謹小慎微,循規蹈矩,沿著登記規範亦步亦趨,並不敢越雷池一步

7、在現實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還是習慣於讓教師提出一個個問題,絲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問也不敢向教師提問。

8、長期以來,我們教學運用一種定式的思維方式,使學生思想僵化,不敢創新,不敢越雷池一步,這種思維定勢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始終都存在。

9、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特別是中等職業學校執行統一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大綱,採用統編教材甚至組織統一,教師只能按要求去做,不敢越雷池一步

10、政府對這些違背市場的舊制度,不敢越雷池一步,放棄了改革的機會,削弱和限制了自己管理商品經濟的能力。

【不敢越雷池一步】成語典故:

東晉成帝時,庾亮任中書令,執朝政。他爲了防備西部邊境的敵人侵犯,推薦溫嶠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做官,加強防務。溫嶠上任不久,庾亮得到了歷陽太守蘇峻企圖謀反的報告。

原來蘇峻糾集亡命之徒,早就蠢蠢欲動了。庾亮自作聰明,想騙蘇峻離開歷陽,到京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來做大司農。大臣們都以爲這辦法不妥,溫嶠也寫信給庾亮勸阻,但庾亮不聽。蘇峻果然非但不願到京都去,反而由此看出朝廷對自己起了疑心,於是造起反來,發兵攻向京都。

溫嶠得知蘇峻反叛,立即號召部下將士,秣馬厲兵,打算從水路進入建康,護衛都城。庾亮對於蘇峻叛兵估計不足,寫信給溫嶠說:“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意思是我擔心西鏡的敵人更甚於蘇峻叛兵,你務必留在原地,不要越過雷池到京都來)庾亮叫溫嶠“無過雷池一步”,在戰略上是錯誤的。

蘇峻攻勢兇猛,很快逼近建康,庾亮指揮晉軍迎戰,被殺得大敗,京都失陷。心懷內疚的庾亮投奔溫嶠。溫嶠並不責怪,請他守衛白石的營壘,自己則加緊操練水軍,準備與蘇峻叛軍決一死戰。蘇峻派了一萬步兵,從四面包圍白石,拼命攻打,庾亮手下只有兩千人,漸漸支持不住。

庾亮身先士卒,奮不顧身地揮刀猛衝。晉軍受到激勵,愈戰愈勇,終於殺退了叛軍。庾亮見叛軍敗退,大喝一聲,率晉軍衝出營壘,緊緊追擊,斬殺數百名敵人,獲得大勝。最後,庾亮、溫嶠等人終於殺掉蘇峻,平定叛亂,彌補了因“無過雷池一步”戰略錯誤而造成的損失。

董所 發表於 2025-4-16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守成之道與破局之智】

庾文康公【報溫嶠書】"無過雷池一步"之誡,實爲東晉門閥政治下戰略防禦的典型思維。考其歷史語境,咸和二年(327年)蘇峻之亂時,庾亮令溫嶠駐守江州,正是以雷池爲戰略緩衝,體現的乃是門閥士族"保境安民"的執政理念。此語歷經千載沉澱,已從具體軍事指令升華爲具有普遍意義的處世哲學。

一、守成之道的雙重面相
雷池之戒在傳統治理中具有雙重價值。就積極面而言,其強調"知止不殆"的智慧,【周易】艮卦所謂"時止則止"正與此通。歷代循吏奉此爲圭臬,在制度框架內謹慎施政,如漢代文景之治"奉常守職",實爲穩定之基。然消極處亦顯,北宋王安石批評"因循苟且"之弊,恰指此語異化後的保守傾向。明代海瑞在【治安疏】中痛陳"雷池心態"導致行政僵化,可謂切中要害。

二、破局之智的辯證思考
觀今日用典諸例,多取其貶義,實則未得全貌。雷池之界本非絕對,【孫子兵法】九變篇言"塗有所不由",正說明界限的辯證性。王陽明龍場悟道突破朱子學桎梏,張居正改革衝破祖制約束,皆證"知常達變"之要。顧炎武【日知錄】論"雷池"謂:"守經達權之間,存乎其人",最得其中三昧。

三、當代啟示
今人運用此語,當如錢穆先生所言"以歷史智慧觀照現實"。在制度創新領域,需區分"不可越"與"不必越"的界限:核心技術研發當有"不越雷池"的定力,而管理模式則需"敢越雷池"的魄力。曾國藩"守拙"與"求變"並重的爲政之道,尤值借鑑。

結語:
雷池之喻猶如雙刃劍,守之過嚴則生機窒礙,棄之不顧則根基動搖。讀史者當如司馬光【資治通鑑】"考興衰之由",既見庾亮持重之智,亦察溫嶠應變之能。處世立身,要在明"有所守有所破"之大道,此乃中華智慧之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