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85|回覆: 0

[思維啟發] 孫機每件文物都用錢來衡量,還有什麼意思

[複製鏈接]
+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8-27 18: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孫機:每件文物都用錢來衡量,還有什麼意思

20160824_013

20160824_013

聚焦圖書:【從歷史中醒來】【華夏衣冠】【載馳載驅】

活動安排1:『從歷史中醒來:怎樣認識陶俑』主題講座

時間:8月20日14:30-16:30

地點:上海書城

活動安排2:孫機中國古代服飾文化講座暨【華夏衣冠】首發式

時間:8月22日14:30-15:30

地點:上海展覽中心第三活動區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算起,文物學家、考古學家孫機先生與歷史、考古結緣已有大半個世紀。他曾向沈從文先生學習中國古代服飾史,整理、總結了目前出土的幾乎全部漢墓文物、文獻,精於古代文獻與文物實物相互對照的研究方法,在車制、服飾、金銀器、樂器、飾品、飲食等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研究領域頗有心得,這些學養積澱與甄別經驗使得他諳熟文物中的歷史線索,更對很多考古個案、文物鑑定事例有發言權。

2014年,一部深入淺出、圖文並茂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中華書局出版)意外走紅,也令孫機先生的影響力愈發超出學術圈。他的研究成果與觀點逐漸為更多大眾讀者所知,也偶爾面對公眾做一些普及型的講座。

日前,隨着新書【從歷史中醒來】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他在國家圖書館又舉行了『當前文物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主題演講。年近九旬的孫機先生精神矍鑠,講起話來中氣十足。兩個小時的演講過程中,他始終站着,邊講邊翻動電腦中PPT文件的圖片,遇到一些生僻字,快步走到講台旁的寫字板上用筆寫出來示意。人如其文,演講中的他將時間跨越幾千年的中國古代史和某類古人器物使用情況甚至具體的某件文物自然地串聯在一起,歷史常識、文物知識信手拈來,用生動、幽默的言語表達,每每穿越一般帶入到目前的生活情境。

既然是談『問題』,孫機先生不諱言如今文物研究領域存在着牽強附會不夠嚴謹的現象。他說到關於一些文物上的動物圖樣是否可以揭示出中國古代的『圖騰』謎底?答案是『否』,因為中國古代是否存在『圖騰』都要存疑。他還興致勃勃地解釋了中國古代的信仰問題,以及治玉歷史悠久的中國為什麼沒有一個和青銅時代相提並論的『玉器時代』?文物界、考古界為何『久訛成真』?等等。老先生言辭懇切地表示,研究文物就是接近歷史。那些動輒斷言某件文物是什麼時代的、值多少錢的言論,不是做學問的態度。『如果每件文物都用值多少錢來衡量,還有什麼意思。用文物來研究歷史才對啊』。

這本【從歷史中醒來】包括孫機先生發表於30年間不同時期涉及文物、考古很多方面的文章。這些文章從歷史、科學、藝術三個層面,對那些沉睡多年的古代器物進行分析、辨識、解讀,說及它們的功用,也品鑑它們的工藝之美,認同它們的功用、審美之外的文物價值。在引經據典、條分縷析的娓娓道來中,還原出古人的生活細節,拼貼出歷史的輪廓,進而將其喚醒,為讀者所見。其中很多文章成為相關文物話題的典範之作。

此外,孫機先生近期還有兩本書【華夏衣冠——中國古代服飾文化】【載馳載驅——中國古代車馬文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這兩本書的內容源自已有多個版本行世的孫機古代物質文化研究力作【中國古輿服論叢】,其中集結了孫機先生在中國古代車制、服飾領域的研究精華。

2016上海書展期間,孫機先生將赴滬參加若干活動,上海的讀者將有機會面對面傾聽這位文物考古大家關於陶俑、中國古代服飾的講述。

黃糧大夢 發表於 2025-6-30 08:47 | 顯示全部樓層
【文物價值衡鑑當以史脈為宗——敬答孫機先生文物觀】

孫機先生於國圖講座中"文物非價簽"之論,誠為振聾發聵。此語非止針砭時弊,實乃直指文物研究之根本要義。今試從三端闡發其深意,以證物質文化研究當以史脈為宗。

一、文物乃歷史之物質遺存,非市場之交易標的
【周禮·考工記】云:"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古代器物承載着先民"制器尚象"的智慧結晶。孫先生治學六十餘載,從漢墓文物整理到服飾制度考據,始終秉持"以物證史"之法。如【華夏衣冠】中通過對深衣曲裾的考辨,揭示秦漢之際禮制變遷;【載馳載驅】考訂車制演變,印證【詩經】"載脂載舝"之制。此正合王國維"二重證據法"之要義,若以金錢估值替代歷史闡釋,猶棄珠玉而逐瓦礫。

二、物質文化研究當破"三重迷障"
孫先生指陳的"久訛成真"現象,實為學界痼疾。今試析其本:
1. 圖騰說之謬:商周青銅器獸面紋本為"協於上下"的禮器符號,卻被附會為部落圖騰。孫先生據【左傳】"鑄鼎象物"駁之,正本清源。
2. 玉器時代之妄:雖【越絕書】有"黃帝之時以玉為兵"之說,然考古實證顯示玉器始終未成生產主力。此恰如張光直所言"中國文明連續體"特質。
3. 金銀器斷代之淆:唐代掐絲工藝與宋元鏨刻之別,非經年累月實物比對不可辨,非市價所能判定。

三、文物研究之正道:由器見道,以物觀史
沈從文先生教導孫機"服飾是穿在身上的歷史",此語可推及所有物質遺存。今觀【從歷史中醒來】所載:
從陶俑冠式辨明漢代武弁形制
憑銅燈構造還原"蘭膏明燭"場景
藉茶碾遺物印證陸羽【茶經】記載

此皆彰顯"器以載道"的傳統。若如當下某些拍賣圖錄般,將商周青銅器簡化為"某年某場以某價成交",豈非買櫝還珠?昔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撰金石錄,皆重銘文考史而非估價。今日物質文化研究,尤當繼承此脈。

結語:
孫機先生以九秩高齡仍執守"讓文物說話"之志,其【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之暢銷,恰證公眾渴望真實歷史。吾輩當記:文物者,民族記憶之物質載體,文明基因之密碼本原。值此孫先生新書問世之際,願學界共勉,使文物研究回歸"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本真。

(全文798字)
胡姚 發表於 2025-7-29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物價值豈在錙銖:論孫機先生的物質文化研究範式】

孫機先生"每件文物都用錢來衡量,還有什麼意思"之論,實為當代文物研究的一劑醒世良方。此言直指文物研究的本質危機——當我們將商周鼎彝視為拍賣行的標的物,將唐代秘色瓷簡化為財富象徵時,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密碼便消解在銅臭之中。孫先生畢生治學,恰以"物史互證"之法,為我們開闢了通向歷史真相的幽徑。

一、以物證史:超越價格的認知維度
孫機先生師從沈從文研習服飾史時,便展現出獨特的學術眼光。其【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之所以能突破學術藩籬,正在於構建了"器物—制度—精神"的三重解讀體系。如通過對漢代博山爐的形制分析,揭示古人"仙山崇拜"的宇宙觀;從唐代金銀器紋樣演變,管窺絲綢之路的文化交融。這種研究範式,使銅雀台瓦當不再是古玩市場的奇貨,而成為解讀建築禮制的鑰匙。

二、祛魅求真:學術研究的嚴謹姿態
面對學界"圖騰說"的牽強附會,孫先生以紮實的文獻考據與類型學分析正本清源。他在國圖演講指出的"久訛成真"現象,實為對文物研究異化的深刻批判。當某些學者將三星堆青銅面具附會為外星文明,或將良渚玉琮簡單對應財富等級時,孫機先生始終堅守"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治學底線。這種態度,恰與當下某些為博眼球而妄下斷語的"學術表演"形成鮮明對比。

三、文明解碼:物質文化的當代意義
【華夏衣冠】對服飾制度的考釋,絕非簡單的形制羅列。孫先生通過冠冕的十二章紋,揭示"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政治哲學;從深衣的裁剪方式,解讀"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這種研究,使物質文化成為破解文明基因的密碼本。正如其在【從歷史中醒來】中所言:"文物是凝固的時間,研究者要做的是讓它們重新流淌。"

當今文物研究正面臨市場化與娛樂化的雙重夾擊。孫機先生以九旬高齡仍堅持學術講座,恰似暮鼓晨鐘,警醒我們:文物的價值不在拍賣槌下的數字,而在其承載的文明記憶。當我們在上海書城聆聽先生解讀陶俑時,所見不應是"價值連城"的標價,而應是秦漢工匠對生命的塑造,是穿越千年的永恆凝視。此乃孫機學術精神給予時代最珍貴的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