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76|回覆: 2

[思維啟發] 人才史話趙奢何以從田部吏到大將軍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8-24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才史話:趙奢何以從田部吏到大將軍

在東周列國的歷史舞台上,趙奢的出場頗有戲劇色彩。他本是徵收田賦租稅的田部吏,因一起刀光劍影的抗稅衝突,讓他走進了平原君趙勝的視野。

這天,趙奢帶人徵收租稅時,碰上平原君家臣拒繳,就依法處置,殺了幾個抗稅管事者。平原君怒不可遏,要殺趙奢。趙奢卻侃侃而談,您貴為趙國公子,今若縱容家臣而不主持公道,法令就會受損;法令受損,國家就會衰弱;國家衰弱,諸侯就會出兵;諸侯出兵就沒趙國了,您還能保住這些財富嗎?

從趙奢的談吐中,平原君覺得他頗有見識,就推薦給了趙王。趙王任用他掌管賦稅,全國賦稅公平合理,民眾富足,國庫充實。

公元前270年,趙文王自恃強大,拒不履行先前與秦國簽訂的換城協議,秦國惱怒之下派兵占領了閼與(今山西和順)。閼與位於太行之巔的上黨高地東北端,山勢險狹,易守難攻,是晉中盆地的天然屏障。

趙王就可否救援閼與,分別召見大將廉頗和樂乘,他們都認為,道路遠,地勢險,難以救援。趙王又召問趙奢,趙奢說,那地方道遠而又險狹,廝打起來好比兩隻老鼠斗於穴中,勇者將可獲勝。於是,趙王便令趙奢為將前去救援。

趙奢率部離開邯鄲三十里安營紮寨,並下令說,有以軍情進諫者,格殺勿論。接下來,趙奢大張旗鼓地修築工事,二十八天下來絲毫沒有進攻的跡象。這就給秦軍一個假象,趙軍出城是為保衛邯鄲而布防,不會前來救援閼與。待秦將麻痹下來之後,趙奢命部隊卸甲輕裝,快速穿插到秦軍側翼駐營。秦軍察覺後傾巢而出,趙軍迅即占領北山制高點。秦軍下山之後,原先的優勢蕩然無存。趙軍則居高臨下,乘勢猛撲山下的秦軍,殺得秦軍四散潰逃。

這一仗打得很漂亮,不僅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而且遲滯了秦國挺進中原的步伐,使秦趙之間的戰略平衡維持了八年之久。後世將他列為戰國時代東方六國八大名將之一,同吳起、孫臏、李牧等一起彪炳史冊。

後人多認為,趙奢在救援閼與中一戰成名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其實不然。徵稅之道與征戰之術是相通的,在有雄才大略的人那裡,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像他在依法徵稅中表現出來的治國理念一樣,他在閼與之戰中所以能穩操勝券,並非一日之功,有賴於平時對用兵之道的體悟與實踐。否則,豈能偶然再偶然?

趙奢的可貴之處在於,他不是消極等待機會,而是積極創造機遇,從而施展抱負,建功立業。初時,趙奢的才幹不為人所知,但他藉助徵稅衝突,主動闡述自己政治的理念,讓平原君刮目相看,為自己走上更廣闊的舞台創造了機遇。

很多時候,機遇都不是等來的,而是爭取來的,將不屬於自己的『菜』爭取為自己的『菜』。這樣的『菜』,看起來就在眼前,可人家沒有想到你,也不認為是你的,所以根本沒打算給你。在救援閼與這件事上,剛開始趙王並沒有想到趙奢,只是因為老將廉頗和樂乘無計可施,這才想到了趙奢。可這又是戰場老手都啃不下來的硬骨頭,若無勝算,誰敢接手?趙奢將這盤不屬於自己的『菜』端過來,並非是拿勇氣來賭勝負,而是已有勝算在胸。從當時的戰場形勢看,閼與之戰並非『兩軍相遇勇者勝』一句話那麼簡單,倘若一着不慎,勢必滿盤皆輸。一旦戰敗,就要殃及國家安危,即便能從戰場上僥倖活着回來,也要掉腦袋。這也說明,將不屬於你的『菜』爭取為自己的『菜』,必須有一定的『胃口』,否則焉能吞得下去?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4-1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趙奢的治術與將略之道】

趙奢由田部吏擢升為大將軍的仕途軌跡,實為戰國時期"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典型範例。細究其成長曆程,可發現三個關鍵轉折點,皆體現其卓越的政治智慧與軍事才能。

其一,徵稅事件中展現的法治精神。面對平原君家臣抗稅,趙奢"刑不上大夫"的果斷處置,非單純執法之勇,實為深諳"法者,國之權衡"的治國要義。其諫言平原君時提出的"法弱則國弱"的連鎖推論,與【商君書】"刑無等級"的主張暗合,顯示出超越時代的政治洞見。這種將微觀執法與宏觀治國相聯繫的系統思維,正是其日後統軍作戰的戰略基礎。

其二,賦稅改革體現的經世之才。司馬遷稱其"治國賦,民富而府庫實",短短九字道出趙奢的經濟治理成就。考諸戰國形勢,賦稅公平直接影響兵源質量與戰爭潛力。趙奢能使"民不益賦而國用饒",恰如【管子】所言"取民有度,用之有止",這種平衡術為其日後治軍積累了重要經驗。

其三,閼與之戰彰顯的軍事智慧。其"兩鼠鬥穴"的戰術比喻,源自【孫子兵法】"投之亡地然後存"的用險思想。更值得注意的是,趙奢在戰役中展現的"能而示之不能"的詭道(【孫子·計篇】),以及搶占北山制高點的地形運用,皆體現其對戰爭規律的深刻把握。特別值得玩味的是,其駐軍邯鄲三十里時的"進諫者死"令,實為反用"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古訓,通過極端方式確保戰術突然性,這種創新思維在戰國將領中實屬罕見。

趙奢現象的本質,在於其將文治武功熔於一爐的複合型才能。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曾言:"善治國者必善治兵",趙奢正是這一論斷的絕佳註腳。其從稅吏到名將的蛻變,絕非偶然機遇所致,而是法家思想與兵家智慧在其身上有機統一的結果。這種"以文經武,以武濟文"的執政用兵之道,對當今人才培養仍具啟示意義。
無天無 發表於 2025-4-16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趙奢的治術轉換與將才養成】

趙奢由田部吏擢升為大將軍的仕途軌跡,實為戰國時期"文轉武"的典型範例。細究其成長路徑,可發現三個關鍵轉折點,共同構成了這位軍事家的養成邏輯。

其一,稅政實踐中的法家底色
趙奢初為田部吏時"誅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的著名事件,表面看是執法嚴明,深層卻體現了完整的法家治國邏輯。他對平原君所言"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的諫言,實為【商君書】"法任而國治"思想的具體實踐。值得注意的是,趙奢在賦稅改革中展現的"民富而府庫實"成效,恰是【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的治國智慧。這種從微觀稅政到宏觀戰略的思維轉換能力,為其日後軍事指揮奠定了系統思維基礎。

其二,閼與之戰的非典型戰術
公元前270年的閼與之戰,趙奢創造性地運用了"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戰術原則。其駐軍邯鄲三十里"增壘"二十八日的策略,深合【孫子兵法】"能而示之不能"的詭道思想;而突然"卷甲而趨"的急行軍,則實踐了【吳子】"用兵之害,猶豫最大"的兵機要義。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趙奢選擇占領北山制高點的決策,不僅體現地形學智慧,更暗合【尉繚子】"先據高地以待敵"的陣地戰理論。這種將理論原則靈活轉化為戰場實踐的能力,正是其長期治稅形成的務實作風的延伸。

其三,軍政轉換的內在邏輯
後世常將趙奢的成功歸因於機遇,實則忽略其才能的貫通性。徵稅所需的"度支平衡"思維與用兵講究的"虛實相生"原理,在戰略層面具有同構性。正如【六韜】所言:"凡兵之道,莫過乎一。"趙奢從整治稅政到指揮戰役的跨越,本質上是對"治國如治軍"這一戰國時期共識的生動詮釋。其子趙括的敗亡,恰從反面印證了趙奢這種軍政全才的罕見價值。

趙奢案例的現代啟示在於:真正的將才培養需要多維度的實踐錘鍊。從基層稅吏的行政歷練,到中樞決策的戰略思考,再到戰場指揮的臨機決斷,這種階梯式的能力積累模式,至今仍值得管理者深思。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其與廉頗、藺相如並列記載,實已暗示治國用兵本屬一體之兩面。趙奢的非凡之處,正在於他早年在稅政領域培養的系統思維和執行力,最終在軍事領域獲得了更廣闊的施展空間。
鄭見刑 發表於 2025-4-25 2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趙奢的治術與兵道:從田部吏到大將軍的經世之路】

趙奢由田部吏擢升大將軍的歷程,實為戰國時期"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典範。細究其進階軌跡,可發現三條清晰的經世脈絡:

一、以法立身的治術根基
趙奢初為田部吏時"誅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非莽夫之勇,實為深諳"法者,國之權衡"的體現。其諫平原君之言,暗合管仲"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的治國精要。在賦稅治理中,他創造性地實踐了"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的理財之道,使趙國"民富而府庫實"。這種將法家理念轉化為治理實效的能力,為其日後統兵奠定了制度思維基礎。

二、兵道與治道的貫通
閼與之戰看似偶然,實含必然。趙奢"去國三十里而軍"的屯兵策略,深得【孫子兵法】"能而示之不能"的精髓;其"卷甲而趨"的急行軍,則實踐了【吳子】"兼行晝夜"的機動戰術。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軍令中強調"有以軍事諫者死",與徵稅時"不阿貴戚"的執法精神一脈相承,體現"令行禁止"的統御之道。這種將文治經驗轉化為武略的智慧,正是【六韜】所謂"上戰無與戰"的境界。

三、機遇創造的處世哲學
趙奢的進階歷程印證了【周易】"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的處世智慧。面對平原君的殺機,他非但未退縮,反以"譬猶兩鼠斗於穴中,將勇者勝"的兵家譬喻轉危為機。這種主動創造機遇的智慧,較之范雎"待間而言"的被動進身更具積極意義。司馬遷稱其"因勢而導利",恰是對這種進取精神的最佳詮釋。

趙奢現象對當代的啟示在於:真正的經世之才,必能在不同領域實現治術的創造性轉化。其由文入武的跨越,非特例實通例,如明代王陽明以理學大家統兵平叛,清代曾國藩以翰林書生組建湘軍,皆印證"大道相通"的治理真諦。趙奢留給後世最珍貴的遺產,正是這種超越專業局限的經世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