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79|回復: 0

[國學灌水] 湖北襄阳一考古工地出土贝壳堆 古人也爱吃『河鲜』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8-19 10: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湖北襄阳一考古工地出土贝壳堆 古人也爱吃『河鲜』

襄阳8月17日电(记者夏静 通讯员涂玉国、张亚婷)近日,湖北省襄阳市一考古工地惊现神秘贝壳堆,引发众人猜测,有人认为是古人祭祀所用,有人认为是用来招财聚宝的。16日,湖北省考古专家研究后认为,该贝壳堆并没有特殊意义,应该是当地居民生活遗留物,见证了当地群众生活习俗。

今年6月,为了配合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襄阳市文物考古所在襄州区古驿镇宋湾村发现了一处大型墓葬群,发掘出土了青铜盘、青铜勺、青铜带钩及大量陶鸡、陶狗、陶灶等陶器。据该市考古所专家王伟介绍,从地表采集的遗物可初步判定该遗址的时代约为两周时期,墓葬年代大致为东汉至六朝时期。

在此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在灰坑中发现了3处整齐堆放的贝壳堆。王伟说,因为这是襄阳地区考古中首次出土的贝壳堆,并且这些贝壳堆整齐放在一个区域内,从而引发人们的猜测与联想。有人认为,这些贝壳可能象征招财聚宝;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当地在周代时祭祀的一种民俗。

湖北省考古专家通过会商后认为,这些贝壳是当地群众从附近的唐白河捕捞并食用后的丢弃物,并没有特殊含义,只能说明古人也喜欢吃『河鲜』。

宋湾遗址所在地紧靠汉江最大支流的唐白河西岸。古驿镇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是古代襄阳通往长安、洛阳的一条重要驿道,被誉为『北出襄京第一驿』。王伟认为,此次考古发现说明,古驿镇早在周代至六朝时期就有大量人群居住,并且较为繁华,为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鄂西北地区楚文化面貌,廓清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半夜遛腿 發表於 2025-4-27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襄阳宋湾遗址贝壳堆考略:兼论两周至六朝时期汉江流域的饮食文化

近日湖北襄阳宋湾遗址出土的贝壳堆,引发了学界与公众的关注。此发现虽被部分人士附会为祭祀遗存或财富象征,然经考古专家研判,实为古人食用后的废弃物。此结论不仅揭示了汉江流域先民的饮食习俗,更为探讨楚地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贝壳堆的考古学定位
宋湾遗址的贝壳堆出土于灰坑,共三处,堆放整齐,贝壳种类以淡水贝类为主。此类现象在长江中游史前遗址(如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中屡见不鲜,多与先民采集经济相关。而两周至六朝时期,汉江流域已进入农耕文明,贝类作为蛋白质补充来源,仍为重要副食。《周礼·天官》载“鳖人掌取互物”,郑玄注“互物,蚌蛤之属”,可见贝类捕捞在先秦时期已纳入官方管理。宋湾遗址贝壳堆的发现,恰印证了文献记载,反映了唐白河沿岸居民“靠水吃水”的生活智慧。

二、饮食习俗与生态环境的互动
遗址毗邻唐白河,水系丰沛,为贝类繁殖提供了优越条件。贝壳堆积的规模与集中性,暗示此地可能存在季节性捕捞或集体宴饮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同期出土的陶灶、陶鸡等明器,表明东汉至六朝时期丧葬文化中“事死如事生”的观念盛行,而贝壳堆或为生前饮食习俗在墓葬区的间接投射。此现象与《仪礼·士丧礼》所强调的“祭食”传统相呼应,体现了饮食在生死观念中的延续性。

三、文化交融的考古学证据
宋湾遗址地处“北出襄京第一驿”,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之地。贝壳堆与青铜盘、带钩共出,既保留了楚地“饭稻羹鱼”的传统(《史记·货殖列传》),又吸收了中原礼器文化。这种物质文化的杂糅,正是《汉书·地理志》所称“楚有江汉川泽之饶,民食鱼稻”的实证,亦为探讨楚文化北渐提供了新视角。

综上,宋湾贝壳堆的发现,虽无神秘色彩,却是微观史研究的珍贵素材。其价值不仅在于补苴文献阙载的日常生计,更在于揭示环境、饮食与文化的三重互动。未来若结合同位素分析,进一步探究贝类捕捞的季节性规律,或可深化对古代资源利用模式的认识。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