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81|回覆: 0

空談誤國掛六國相印的蘇秦為何落個悲慘下場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6-8-17 10: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戰國時,舌辯之士憑着一張利嘴,遊說諸侯,博取功名。他們之中,有的建功立業,如秦國的商鞅;也有的雖風光一時,但最終曇花一現,蘇秦可謂典型。如果單論學識,蘇秦與商鞅應該差不多;但論成就,卻不可同日而語。原因很簡單:商鞅注重實幹,把理論運用於治國理政的實踐;蘇秦則主要靠耍嘴皮子去忽悠諸侯,一旦牛皮吹破,使命也就終結了。

空談誤國掛六國相印的蘇秦為何落個悲慘下場

空談誤國掛六國相印的蘇秦為何落個悲慘下場

蘇秦和商鞅

蘇秦遊說的第一站,是周顯王。那時的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共主,無權無勢,加上其部下都了解蘇秦,知道他靠不住,要周顯王別理他。蘇秦無奈,只好步商鞅的後塵,來到秦國遊說。他對秦惠王說:以秦士民之眾,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但秦惠王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對蘇秦說: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飛;文理未明,不可以併兼。

蘇秦在秦國碰了壁,就決定以合縱之策,遊說趙、魏、韓、燕、楚、齊六國聯合起來對付秦國。他對燕文侯說:燕國的主要威脅來自於鄰近的趙國。只要與趙國結盟,聯合周邊國家共同對抗秦國,就能夠平安無事了。燕文侯想想有道理,就資助他車馬金帛,去遊說各國。

從策略上說,蘇秦的主張是有道理的。而且從六國之君最終都被說服、組成聯合抗秦的統一戰線這一事實來看,蘇秦也的確有過人的口才。但問題是,實現這一策略需要六國必須先放下各自私利,齊心協力。可蘇秦去遊說各國時,並沒有一個總體提升各國國力的戰略規劃,而僅僅是從各自利益的角度,去打動各國君主。

他遊說趙肅侯時,就提出趙國雖然強大,但要依託韓、魏兩國為屏障;一旦韓、魏臣服於秦國,趙國必然受害。所以,只有聯合六國,才能對抗強秦。遊說韓宣王時,用的則是激將法: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西面交臂而事秦,何異於牛後乎?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遊說楚威王時,則直截了當: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其勢不兩立,只有形成合縱之勢,不僅可以孤立秦國,而且諸侯也會割地以事楚。

空談誤國掛六國相印的蘇秦為何落個悲慘下場

空談誤國掛六國相印的蘇秦為何落個悲慘下場

戰國形勢圖

這就產生了一個蘇秦自己也難以回答的悖論:要說服各國君主接受他的主張,必須首先使他們覺得有利可圖; 而如果六國君主都是基於各自的利益,就不可能真正結成牢固的同盟,合縱之勢也就只能是紙上談兵。

就這樣,一個貌似強大、實際上卻是三心二意的軍事同盟形成了。蘇秦做了縱約長,同時還擔任六國的相國,一時風光無限。但事實上,這個合縱聯盟是靠不住的,只要真正同秦國發生對抗,立刻就會穿幫。對於這一點,蘇秦從一開始就意識到了。

他遊說各國的時候,為了避免各國直接同秦國發生軍事衝突而導致自己策略的失敗,便使用激將法,資助自己的同學張儀入秦,擔任秦國的客卿,以延緩秦國對六國的進攻。秦國發現了這一圖謀後,反過來使用連橫之策,離間各國之間的關係。秦惠王命公孫衍以利誘惑齊、魏兩國共同討伐趙國。

合縱聯盟還沒有發揮作用,內部就先打起來了,而且受到攻擊的竟然是作為盟主的趙國。趙肅侯非常惱怒,責問蘇秦。蘇秦怕被追究,藉口出使燕國,倉皇逃離。蘇秦一走,合縱聯盟也就立刻解體了。蘇秦到燕國後不久,燕文侯去世,燕易王繼位,齊國乘機討伐燕國。蘇秦無奈,又跑到了齊國,憑着三寸不爛之舌,博得齊王的信任,被任命為客卿。但後來,又因與齊國的大夫爭寵,被人暗殺。

蘇秦稱得上一時之豪傑,他的合縱之策也有着較高的軍事和外交價值,但他並沒有真正從提高各國國力、鞏固各國間軍事聯盟的具體措施上下功夫,而只是做表面文章,折騰了半天,最終一事無成。蘇秦的悲劇告訴我們,實幹才能興邦,空談只會誤國,耍嘴皮子終究是靠不住的。

韓帥形 發表於 2025-7-5 17:2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蘇秦合縱之失與戰國策士的實踐困境】

蘇秦之悲劇,實為戰國策士群體之縮影。其"空談誤國"之評雖顯苛責,然細究其合縱之策未能持久,確有深層次的政治哲學內涵值得探討。

一、策士學養與政治實踐的斷層
蘇秦師從鬼谷,學貫縱橫之術,與商鞅法家之學本屬同源而異流。【戰國策】載其"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足見其學術積累之深厚。然其致命處在於將"揣摩之術"凌駕於治國實政之上。相較於商鞅"徙木立信"的實踐智慧,蘇秦僅以"利害分析"遊說諸侯,恰如【韓非子·五蠹】所譏"言戰者多,被甲者少"。這種重策略輕實施的缺陷,使其學說如無本之木。

二、合縱戰略的內在矛盾性
蘇秦的六國相印實為政治幻覺。其遊說燕國時強調"趙之攻燕也,戰於百里之內",說趙時又言"韓魏所以重畏秦者",這種因地置辭的權變之術,恰恰瓦解了聯盟的信任基礎。【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諸侯之約不可恃",正揭示其戰略設計存在根本悖論:既要維持各國利益平衡,又需超越利益形成合力,這在戰國兼併的殘酷現實中實難兩全。

三、地緣政治與人性弱點的雙重製約
觀【戰國形勢圖】可知,六國地理犬牙交錯,燕齊懸遠,楚秦接壤,這種地緣差異註定各國對秦威脅感知不同。蘇秦未能如吳起變法般建立制度性合作框架,僅靠個人權謀維繫聯盟。當"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的現實利益顯現時,聯盟自然瓦解。張儀"連橫"之策所以得逞,正因把握了人性趨利的本質。

四、歷史鏡鑒的當代啟示
蘇秦現象的本質是政治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構性衝突。其悲劇不在於"空談",而在於未能將戰略構想轉化為制度實踐。相較而言,商鞅"廢井田、開阡陌"的深度改革,正凸顯實踐性智慧的可貴。今日觀之,任何宏大戰略若缺乏階段性實施路徑和利益協調機制,終將重蹈蘇秦覆轍。

蘇秦的六國相印,終成黃粱一夢。然其思想遺產警示後人:真正的戰略家不僅要有洞察時勢的智慧,更需具備將理念轉化為制度的實踐能力。此乃戰國亂世留給後世最深刻的政治哲學啟示。
嚴匡 發表於 2025-7-21 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蘇秦悲劇之根源:縱橫之術與實學之辨】

蘇秦之敗,非敗於才學不足,實敗於戰國政治生態與學術思想之深層矛盾。細究其因,當從以下三端剖析:

一、學術本源之異
蘇秦所持縱橫之術,實為鬼谷學派"反應""揣摩"之術的極端發展。【鬼谷子·捭闔】云"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蘇秦深諳此道,然其術止於"量權"而疏於"建策"。反觀商鞅之學,本於李悝【法經】,兼采吳起兵術,形成"變法-耕戰-富國強兵"的完整體系。二者相較,一為權變之術,一為經世之策,此根本差異決定了歷史結局。

二、政治實踐之弊
蘇秦合縱之策存在三重結構性缺陷:
1. 利益驅動型聯盟缺乏制度保障,正如【戰國策】所載"諸侯之地五倍於秦,卒十倍於秦",然終不能制秦,蓋因"約不可恃";
2. 戰略層面忽視地緣差異,燕、楚等國對秦威脅認知懸殊,蘇秦未能建立利益平衡機制;
3. 戰術執行上過度依賴個人遊說,未如商鞅建立軍功爵制等長效機制。司馬遷評其"權雖不行,而說猶行於世",正揭示其說與行的割裂。

三、文化語境之限
戰國之世,"士無定主"的遊說風氣與"尊王攘夷"的禮制傳統形成張力。蘇佩六國相印的虛譽,恰暴露宗法制度崩壞下的權力異化。【荀子·非十二子】斥縱橫家"不法先王,不是禮義",正道破其學說缺乏文化根基。而商鞅"徙木立信"之舉,則成功將法家學說轉化為可操作的行政規範。

歷史啟示:
1. 治國之道當以制度建構為本,權謀之術終非長久;
2. 外交戰略須有實力支撐,虛張聲勢終將反噬;
3. 學術思想貴在知行合一,空談誤國實非虛言。

蘇秦悲劇的本質,是戰國轉型期功利主義思潮與治國實學間的深刻矛盾。其個人命運起伏,恰成為"恃詐偽而棄誠信"這一歷史教訓的生動註腳。今人觀之,猶當深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