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52|回復: 2

[诗词赏析]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王维〖青溪〗赏析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8-16 12: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但全诗除最后两句外,每联都对仗,又参用了五言排律的作法。因此它既有排律的整饬,又有古体的质朴,兼得二体之善。

题曰〖青溪〗,起二句干净利落,直奔主题。『言』是发语词,无实义。『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青溪』,黄花川的支流。称『每逐』,可见诗人不止一次来此游览,对这里很熟悉。

次二句总叙青溪的地理特点。凤县地处秦岭山区,故溪水有其明显的地域特征。它随着山势千回万转,貌似很长,这就设置了一个悬念。可是真走一遍(『趣』,同『趋』),路途还不到100里,其实并不太远。于是读者刚绷紧的情绪顿时又轻松下来。一张一弛,扣人心弦,诗趣便出来了。

以下四句分镜头展示青溪各段的美丽风光。它流过乱叠的石滩,发出欢快的喧闹声;流过幽深的松林,又一变而为肃穆沉静。它有的溪段水波荡漾,菱、荇之类水草也随波荡漾;有的溪段水面澄澈,岸边的芦苇便倒映在澄澈的水里。五六二句,一『喧』一『寂』;七八二句,一『动』一『静』。两两相形,娱人耳目,诗味便出来了。

至此,『青溪』已经写完,最后四句转而抒发自己游溪的感想。『素』,洁白。『澹』,恬淡。我的心已然纯洁闲旷,恰似此川此溪之恬静淡泊。请允许我留下,垂钓于磐石之上,就这样过一辈子吧。据陈铁民先生〖王维集校注〗考证,诗人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以前闲居长安的数年内,曾游蜀地;此诗即自陕赴蜀途中所作。当时诗人三十余岁,仕途失意,因此,他才会萌生离开污浊官场,到此清净山水间来隐居的念头。但这不是一般读者所关注的重点,使我们陶醉的还是他用神奇的诗笔『画』出的祖国大好河山。当然,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宗教信仰与审美观念,其诗笔下的山水多平和、淡远、萧散,一如他的山水画,虽无激情四射的感染力,却能抚慰人们的焦虑与躁动,使人们的心性趋于舒缓、宁静。

天『子』 發表於 2025-6-14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青溪》诗境与王维禅玄美学体系的构建

王维《青溪》一诗,实为盛唐山水诗"以画入诗"的典范。全诗以五古为体而兼律法,这种"破体为文"的创作实践,恰是王维融通诗画艺术的自觉尝试。诗中"随山将万转"的构图意识,与南朝宗炳《画山水序》"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美学理念一脉相承。

一、空间叙事中的视听交响
诗人以"逐溪"为叙事线索,构建起多维感知空间。"声喧乱石"与"色静深松"形成声画对位,暗合《礼记·乐记》"声相应,故生变"的辩证思维。而"漾漾""澄澄"的叠词运用,既模拟水波光影的视觉韵律,又通过《诗经》传统的复沓手法,强化了物象的质感。这种通感修辞,实为谢赫"六法"中"应物象形"的诗性转化。

二、澹泊美学的三重境界
末四句的抒情转向,彰显王维独特的生命哲学:
1. 物理之境:"清川澹如此"化用《庄子·刻意》"澹然无极"的命题,将溪水物性提升至哲学维度
2. 心理之境:"素已闲"暗合嵇康《养生论》"清虚静泰"的修养论,体现诗人对"心斋"境界的追求
3. 宗教之境:"垂钓将已矣"用严子陵典故,却超越隐逸叙事而达《维摩诘经》"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禅悟层次

三、诗画同源的笔墨技法
诗中"乱石—深松""菱荇—葭苇"的意象组合,恰似水墨画的皴擦点染。王维开创的"破墨"技法,在文学层面表现为:
墨色对比:"喧"与"静"的音响构图
留白艺术:"无百里"的虚笔暗示
散点透视:"万转"溪流的游观视角

此诗作于王维经历"黄狮子案"贬谪后,其澹泊绝非简单的避世情绪,而是融合了玄学"贵无"思想与禅宗"即色是空"的审美超越。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评王维"字字入禅",正由此种将物理观察升华为哲学观照的独特能力。当代读者品鉴此诗,当于溪声山色外,更味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东方美学神韵。
高里永 發表於 2025-7-13 01:08 | 顯示全部樓層
《青溪》诗境与王维禅玄美学体系的构建

王维《青溪》一诗,实为其"诗中有画"艺术理念的典范呈现,更暗合盛唐山水诗"以禅入诗"的美学转向。全诗以空间叙事为经,以心境递进为纬,构建出多维度的审美空间。

一、地理叙事中的张力美学
首联"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以《诗经》"言告师氏"的古典句式起兴,"每逐"二字暗藏时间累积的纵深感。颔联"随山将万转"运用《周易》"艮为山"的意象哲学,山势的曲折与溪水的柔韧形成刚柔相济的宇宙图式。"趣途无百里"的时空反差,实为庄子"小大之辩"的诗化表达,这种物理距离与心理体验的悖论,正是王维化解世俗执念的禅机所在。

二、视听通感的绘画性修辞
"声喧乱石中"暗合谢灵运"岩下云方合"的声响美学,而"色静深松里"则化用陶渊明"青松冠岩列"的视觉意境。五六句的"喧—静"对照,非简单反对,实为《礼记·乐记》"动静相生"哲学观的具象化。七八句"漾漾""澄澄"叠字的运用,既见《楚辞》"沅有芷兮澧有兰"的比兴传统,又暗含佛教"水月镜花"的观照方式,水面物象的虚实变幻,恰是王维"色空不二"宗教体验的艺术外化。

三、心物冥合的玄学境界
"我心素已闲"之"素",可追溯《老子》"见素抱朴"的哲学本原,而"清川澹如此"的"澹"字,则承袭《庄子》"澹然无极"的修养境界。末句"垂钓将已矣"用严子陵富春江钓台的典故,但已剥离东汉隐士的政治隐喻,转化为纯粹的生命存在方式。这种将仕隐矛盾升华为审美体验的智慧,正是王维超越六朝隐逸诗的精神标志。

四、体式创新的诗学意义
该诗五古中杂排律的 hybrid 体式,实为对初唐"绮错婉媚"诗风的革新。四组工对中,"乱石—深松"的质地对比,"菱荇—葭苇"的生态并置,皆突破上官仪"六对""八对"的形式桎梏,在格律框架中注入山水的气韵流动。这种"以律入古"的创作实践,直接启迪了杜甫《秋兴》等七律组诗的章法创新。

王维此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清川澹如此"的经典意象,更在于构建了"物境—禅境—艺境"的三重审美体系。诗中青溪的物理属性(随山万转)、美学属性(声喧色静)与哲学属性(澹泊明志)的逐层升华,标志着盛唐山水诗从模山范水到心性证悟的深刻转型。这种将道家自然观、佛教认识论与儒家比德传统熔于一炉的艺术创造,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意境说"成熟的重要标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