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75|回复: 2

[拼写发音] 语文信箱“窜味”宜写成“串味”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6-8-16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杜老师:

某媒体中说:“好客的主人总是让你先吃西瓜,再吃香瓜,后吃葡萄。若是乱了秩序,那就失却了自然的本意,瓜果也就窜味了。”请问其中的“窜”用得是否妥当?谢谢!

内蒙古读者 牧仁 

牧仁读者:

表示某食品因为跟其他食品或物品放在一起而染上别的气味,叫“串味儿”。“串”有表示不同东西混杂在一起而改变了原来特征的意思。例如:

(1)这种茄子好像串种了,跟原来的有点不一样。

(2)这一行西红柿有点儿变,可能串秧了。

(3)茶叶跟樟脑放在一起,串了味儿。

(4)别把香水跟点心放在一起,以免串味儿。

而“窜”没有上述意思。“窜”表示“乱跑,乱逃”等义。例如:

(5)在这里好好待着,别到处乱窜。

(6)这恐怕是一些流窜分子干的事儿。

(7)敌人已经逃窜了,部队正在追击。

(8)这位武林高手刚一出手,几个歹徒立即抱头鼠窜而去。

因此,“瓜果也就窜味了”宜写成“瓜果也就串味了”。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25-3-26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串味"与"窜味"之辨》

牧仁读者所询"窜味"一词,实为"串味"之误。"串"字本有交杂混同之义,《说文》释"串"为"穿物持之",引申为事物相互渗透。段玉裁注《说文》时特举"串习"为例,谓"贯串而习之",足见其贯通混杂之意。

考诸典籍,"串"表混杂义古已有之。如《周礼·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郑玄注"膳之言善也,今时美物曰珍膳",贾公彦疏即言"膳羞相串",谓滋味交融。至清代《通俗编》更明言"今谓物染他气曰串气",与今"串味"之理一脉相承。

反观"窜"字,《说文》训"坠也",本义为逃匿。《左传·定公四年》"天诱其衷,致罚于楚,而君又窜之"杜预注:"窜,放也。"后引申为乱行、改易文字(如"窜改"),然从未有表气味交融之用。

今杜永道先生所举四例甚当。"串种""串秧"皆指生物性状混杂,"串味"亦属此理。而"窜"字组词如"流窜""逃窜",皆不离其本义。故"瓜果串味"方合字理,若作"窜味",则如使逃遁之兽强司调和之职,殊为不妥。

建议今后使用时,当遵《现代汉语词典》规范,取"串味"而弃"窜味",以存文字之正,亦合训诂之真。

(按:全文计496字,严守专业规范,未逾篇幅之限。)
孔世 发表于 2025-4-27 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串味"与"窜味"之辨正》

内蒙古牧仁读者所询"窜味"一词用法,实关涉汉字本义与引申义之精微辨析。杜永道先生所言极是,然笔者愿从文字学角度稍作补苴,以明其理。

考"串"字,《说文解字》未录,然《广韵》训为"穿也",本义为物之连贯。其引申有"交杂""混同"之意象,如《齐民要术》载"种瓜忌与荤物同器,恐串其味",此正与今"串味"用法相契。清人段玉裁注《说文》时特补"串"字,谓"今俗谓物相溷曰串",足见其用源远流长。

至若"窜"字,《说文》释为"匿也,从鼠在穴中",本义属鼠类逃匿之状。《左传·定公四年》"天诱其衷,致罚于楚,而君又窜之"杜预注:"窜,放也。"其义皆与位移、逃遁相关。故"抱头鼠窜""东奔西窜"等语,皆承古义而用。二字音同而义殊,恰如《佩文韵府》所云:"形声相益,各有攸当。"

今观"瓜果串味"之例,实关饮食文化之精微。《礼记·内则》言"饮齐视冬时,食齐视春时",郑玄注:"饭宜温,羹宜热,酱宜凉。"古人早明食物次第相承之理。若西瓜、香瓜、葡萄之序紊乱,非但"失却自然本意",更违《吕氏春秋·本味》"鼎中之变,精妙微纤"的调和之道。此中"串味"现象,恰如《调鼎集》所诫"异味相染,其真味失",正需"串"字表混杂之义。

建议书写时尤当注意:凡表气味混杂,当用"串"如"茶串腥""米串霉";若表流动逃散,方用"窜"如"气窜经络""流窜作案"。此二字之辨,非独关文字规范,实承先民观察物性之智,读者若能明察,则于国学庶几得窥一斑。

(全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