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62|回復: 2

[思維啟發] 古老中国的乡村童话读〖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有感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8-15 12: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816_001

20160816_001

〖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书封

在盛夏酷暑中,手拿一本刚刚出版的〖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学苑出版社出版),游走在字里行间,我的心渐渐沉静下来。

这是一本记录浙江天台一带手工艺人和工艺流程的书。作者陈舟宝用十多年的时间,奔走于天台乡间,像找寻多年失散的亲人一样将一个个被时光洗白的手艺和手艺人找到,并完整记录下来,图文并茂,使人得以见识在乡间日益式微的手工艺传承。

五千年的中国是乡土文明的传承。乡土文明最大的特点是高度稳固的熟人社会,大家彼此熟悉,互帮互助,多数信息都建立在熟人介绍的基础上。每一个地区按照气候与物产,都会出现相应的手工产品和手工艺人,像龙泉宝剑、醴陵釉下彩瓷、婺州窑、兰州拉面、东阳木雕、苗族刺绣、苗族银饰等。

我出生在河北。小时候经常看到木匠、铁匠、烧窑匠、剃头匠、锔锅锔碗匠走街串巷招揽生意。这些艺人出自周边,他们大致有自己的生存范围,一个村一个村地走,过一段时间再重新走一遍。由于多年沉积的信任,很多人都放心地把需要修理改装或打制的物件交给他,手艺人很快会把完好的东西送到家里。可别小瞧这一份信任,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家徒四壁的情况下,一件铁器或一件家具在一个家庭的财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个外来的手艺人,很难一下子获得生意。

『吃百家饭的』手艺人遇到大的生意会住下来,由主人家提供一日三餐。遇到主人家厨艺好的,手艺人就格外卖力,将自己最好的状态拿出来报答主人家。手艺人每次行走都会收获一些家长里短的故事,作为日后炫耀其从艺历史的谈资。

手艺人要养家糊口,自然手艺越好生意就越多。除了吹糖人,这时的手艺和艺术无关,手艺人下功夫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刀要锋利,桌椅要稳当,砖要烧得结实。

小时候,我最喜欢锔锅锔碗的匠人。锔碗是技术活,小小钻头手工钻研,既不能浅也不能深,浅了无法将钢钉嵌牢固,深了就会钻透碗壁『偷鸡不成蚀把米』。一个碗的裂纹视深浅长短而定锔几个钉,钉好后抹上防漏的白石灰。打孔和抹灰时,显得莫测高深的匠人高度专注,手中的瓷碗好像变成了透明柔软的物质,由他任意施为。

或许是乡土中国的手艺人都遵从同一个信条,〖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中每一个艺人和手艺都让我感觉十分亲切。从竹、木、棉、布、草、金、银、铜、铁、石、泥、漆、彩、茶、药、书等关于手艺和艺人的记载中走过,我更像在品读儿时一篇篇色彩缤纷的童话故事。这故事中有创世纪的传说,有牧童的柳笛,有小溪流水,有杏花春雨竹林江南。日子像流水一样冲洗着记忆的最深处,那些在时光中一遍遍被打磨出光亮的老手艺散发着淡淡的幽香,让人望见诗意的远方。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乡土中国正在节节败退。学一门手艺可以安心生活一辈子的经验,已经被科技发展的洪水猛兽一口吞下,不能再指导下一代了。有一些像锔锅锔碗的手艺,恐怕会因为时代的进步、物质的丰富而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但更多的手艺比如织锦、扎染、首饰等还会长期地延续下去。尽管受众可能越来越少,但它不会消亡,就像10年前我从黄岩带回北京的竹凉席,细腻而平滑,触手如同微风拂来。今天,我躺在上面还能感到清风摇竹的清凉。

庄周的蝴蝶 發表於 2025-6-10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打捞文明碎片:论乡土手艺的当代文化救赎》

捧读《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恍若目睹一场文明的考古发掘。陈舟宝先生以十年之功,将天台山野间濒临湮灭的手艺谱系,如《考工记》般逐一著录,其意义远非单纯的技术存照,实为对华夏农耕文明基因库的一次系统性抢救。

一、手艺作为乡土社会的毛细血管
《周礼·考工记》云:"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书中记录的竹编、铁器、漆艺等十八般手艺,恰是《天工开物》的当代注脚。这些技艺绝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植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乡土经济生态。如锔碗匠的钢钉与白灰,暗合《墨子·节用》"铄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的物尽其用哲学;而木匠的"榫卯不用钉",更与《庄子·天地篇》"凿木为机"的造物智慧一脉相承。

二、手艺人的双重身份:技术持有者与礼俗传承者
书中手艺人"吃百家饭"的生存方式,实为《孟子·滕文公》"通功易事"的活态呈现。笔者在冀中田野调查时曾见,老木匠制作嫁妆必留"明榫暗眼",既合《仪礼》婚制"六礼"之数,又暗含"留余"的处世哲学。这种技艺与礼俗的共生,恰如《礼记·月令》所载"物勒工名"制度,每一件器物都是技术伦理与文化密码的双重载体。

三、手艺衰微的文明警示
当代机械生产虽带来效率革命,却切断了《考工记》所谓"知者创物,巧者述之"的传承链条。书中老篾匠"破竹成丝"的绝活,较之《诗经·小雅》"如切如磋"的工艺标准已显断层。更堪忧者,随着乡土社会解构,手艺承载的"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教化功能正在消亡,此即《论语》"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传统之式微。

四、手艺复兴的文化路径
《打捞沉船》的启示在于:手艺保护需突破博物馆式保存,当效法《周易·系辞》"穷则变,变则通"之理。笔者建议:
1. 建立"手艺基因库",参照《营造法式》进行数字化建档
2. 推动手艺进课堂,践行《学记》"时教必有正业"古训
3. 开发文创产品,实现《盐铁论》"工不出则乏其事"的现代转化

昔张岱《陶庵梦忆》载"吴中绝技"今多不存,幸有《打捞沉船》此类著述,为后世存一脉文明薪火。当我们在空调房中翻阅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字时,或许该自问:被我们抛弃的不仅是手艺,更是《尚书·尧典》"允执厥中"的生活智慧?

(全文798字)
菠萝吹雪 發表於 2025-7-10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打捞沉船》与乡土中国的技艺基因密码
——论传统手工艺的文明承载与当代启示

拜读陈舟宝先生《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恍若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这部以人类学视角书写的工艺志,不仅记录了浙东山地濒危的手工技艺,更在微观层面揭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的底层密码——乡土社会以"器物"为载体的伦理体系与技术哲学。

一、手艺作为乡土伦理的物化形态
书中所述天台地区的锡器锻造、草编技艺、古法榨油等十二门类手艺,皆印证《考工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的深意。这些技艺绝非简单的谋生手段,而是构建熟人社会信任网络的物质纽带。如阁下所言河北匠人"吃百家饭"的习俗,实为《周礼·冬官》"饬化八材"的民间遗存。匠人通过器物修复建立起的信用体系,恰是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理论在物质层面的具象化——一件锔补的瓷碗,既承载使用价值,更凝结着"乡土中国"特有的风险共担机制。

二、技进乎道的东方工艺哲学
匠人钻补瓷碗时"透明柔软"的物我合一状态,暗合庄子"庖丁解牛"的技艺境界。天台打铁匠"看火候如观呼吸"的淬火经验,与《天工开物》"水火既济"的冶金智慧一脉相承。这种强调"心手相应"的造物传统,与西方机械论下的工艺思维形成鲜明对比。书中记录的每道工序,都是《梓人遗制》"工必有法"的当代注脚,彰显中国人"格物致知"的特殊路径——在重复劳作中参悟天地秩序。

三、手艺衰微背后的文明转型之痛
当代乡村手艺的式微,本质是《齐民要术》所载"通功易事"体系的瓦解。工业化浪潮冲击下,不仅使"物勒工名"的质量担保机制消失,更割裂了《礼记》"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的产销伦理。书中老匠人"传艺无门"的困境,恰如《髹饰录》序言"今之工法,渐以沦亡"的当代回响。这种断裂非技术迭代使然,实为乡土文明整体性退场的结果。

四、手艺复兴的当代启示
《打捞沉船》的珍贵之处,在于其超越了怀旧叙事。天台草编艺人对天然染料的坚守,实为对《尚书·禹贡》"厥篚织文"传统的生态延续。这些案例提示我们:传统工艺振兴绝非博物馆式保存,而应发掘其"敬物惜材"的生态智慧、"器以载道"的教化功能。日本"人间国宝"制度、法国"工艺大师"认证等实践,皆可为中国提供参照。

昔孔子观周庙欹器而悟"虚则欹,中则正"之理。今日我们打捞这些沉没的技艺瑰宝,不仅为留存文明记忆,更是为浮躁的现代性寻找一剂"致中和"的良方。陈舟宝先生十载田野之功,恰似王世襄先生《锦灰堆》的当代续篇,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传承,从来不在宏大殿堂,而存于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匠心独运之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