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19|回復: 0

[國學新闻] 与古人对话的艺术访古文字学家刘绍刚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8-13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记者:面对着一枚枚楚简、秦简和汉简上古奥、神秘的文字,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无异于天书;但对于您而言,却好像充满着无穷的乐趣。这些楚简主要有哪些内容?

刘绍刚:楚简都是两千三百多年前的竹简,也就是说,是孟子、荀子、庄子那个时代的竹简。在这些竹简里,有流传至今的文献〖老子〗〖周易〗〖缁衣〗〖五行〗,有〖尚书〗的佚篇,更多的是失传已久的文献,像〖孔子诗论〗和一些战国时期的儒家文献、战国时期的历史、诸子的文献,更发现了诸如周文王的『遗嘱』〖保训〗〖耆夜〗中〖周武王致毕公诗〗以及诸多的先秦文献,用李学勤先生的话说,这些文献连司马迁、班固都没有见过!对于中国历史、学术史、古文字学等各类学科的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面对着这些前人留下来的竹书,解读其中的字句、体会其意味,如同与古人在对话,与先贤在无声地交流。

记者:这些楚简的发现,除了学术价值以外,在书法艺术上应该也有极高的价值吧?楚简文字在篆、隶、楷、行、草中属于哪种书体?它的艺术魅力在哪里?

刘绍刚:如果非要给楚简在五种书体中找一个归属,只能归于『篆』,因为凡是秦以前的文字,包括金文、甲骨文,现在谈书法的人都只能归到『篆』里面。但如果准确一点说,它应该叫『古文』。古文在中国的文字和书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字体。〖说文叙〗中说新莽时期的『六书』,第一就是古文,主要来源是『孔子壁中书』,这是汉代发现的一批战国简。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刻〖三体石经〗,古文也是排在篆隶之前的字体。直到晚清时期编写的金文字典〖古籀汇编〗,其中的『古』就是指古文。

楚简在书法艺术上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首先是使人们认识的文字大大增多了。过去用古文字进行书法篆刻创作,最令人头疼的就是字少,很多诗词名句在秦以前的文字中找不到。现在随着大批楚简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我们认识的古文字数量增多了,有的一个字就有几种异体字,这就使书法创作的素材丰富了许多。

大家知道,古代书法的经典,流传下来的就是墨迹和拓本两种。甲骨文、金文、刻石、碑帖这些拓本大部分是『黑纸白字』的。过去墨迹的东西是非常珍贵的,像我们知道的『二王』的作品,大概都是唐代的摹本或临本。过去乾隆皇帝得到王羲之、王献之的唐摹本,专门在北海盖间小屋,叫什么?三希堂,三件非常珍贵稀有的东西。为什么墨迹的价值更高?因为墨迹不像拓本经历过二次加工,又有锈蚀或岁月造成的残泐。墨迹更能反映出用笔的痕迹。我们现在见到的楚简,是公元前二三百年的,那比『二王』的墨迹要早多了。

楚简发现之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古文,无非就是战国时期的金文等铜器铭文,再就是〖三体石经〗以及〖汗简〗〖古文四声韵〗上面的字体。而楚简的发现,让我们见到了以前的书法家从未见过的各种古文的结体和用笔,像郭店简〖老子〗的质朴简约、〖成之闻之〗〖尊德义〗以侧锋用笔营造出的流畅飘逸、〖语丛〗刚柔相济的『垂针』,还有清华简中〖保训〗〖良臣〗中锋用笔所显现的厚重坚实、上博简〖孔子诗论〗的精到,都是以往的古文中没有见过的。

记者:您对学习楚简书法有什么心得?是不是把这些精美的楚简文字临摹下来,就是一幅书法作品了?

刘绍刚:学习楚简书法,分临摹和创作两类。临摹楚简,与临摹晋唐以来的碑帖不同。晋唐碑帖大都是名家之作,临摹应该一点一画都忠实原作,而楚简的临摹则不同:楚简的书手有高低之分,书写时的状态不同,有的工整,也有的草率,偶尔抄手还会有笔误,不像在青铜器铸刻铭文那么准确、谨严。所以临摹楚简,应该参考战国青铜器的铭文,首先把字形结构写准确。其次,楚简的笔法多种多样,要有选择地吸取,不能依样画葫芦。中国书法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审美习惯,对于不符合传统审美要求的东西,应该审慎地吸取。还有一点,楚简是书写在竹简上的小字,我们今天是在极富渗化力的生宣纸上写字,字形也大了许多,必然也需要在造型和笔墨上有所改造,所以临摹楚简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在艺术上再创作的过程。

记者:用楚简的文字创作,对创作的内容是不是也有一定的要求?我看到您写的作品〖孔子论学八体书二种〗,在内容上有怎样的选择?

刘绍刚:书法是艺术创作,本来没有什么要求,但使用古文字进行创作,还是有一点讲究。比如标语口号不写,世俗俚语不写,文辞不雅不写。用古文字写,有几个人能看懂?没意义。用古文字创作,最好是文字和内容能和谐一致,比如用西周金文写〖尚书〗,我用金文写周武王诗『乐乐旨酒』,用楚简写屈原、老子、庄子的句子,用西汉的『古隶』写西汉的诗句。我前几年写的〖见贤思齐〗和〖上善若水〗两个系列的作品,就是选择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内容,从先秦诸子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词句,用战国秦汉的文字书写的作品,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一定意义。

当然这也不是说除了先秦的句子,后代的文辞就不可以写,比如大家都喜爱的唐宋诗词等,也是我们经常写的内容。不管写什么内容,写的字和诗词内容的风格应该尽量一致,根据诗词的内容,选择书法风格或流畅飘逸,或凝重质朴的字,这是考量书法家『字外功夫』的。像徐悲鸿请人治印,刻『八十七神仙残卷之居』,请蒋维崧先生刻,因为蒋先生的印文雅;而刻『吞吐大荒』,就得请齐白石刻,齐白石的艺术风格适合刻这样的词句,大气中有几分霸悍。这就是什么人适合刻什么印,这个道理放在写字上也同样适用。

记者:古文字书法在整个书法领域有多大的发展前景,它会成为书法创作的主流吗?

刘绍刚:在中国书法史上,从王羲之开始,楷书、行书、草书一直是主流,篆书、隶书只算是支流。

古文字书法的起步比起篆隶来就更晚了。金文从宋代发现,到晚清吴大澂、丁佛言之后才算有了金文书法。20世纪初甲骨文发现后,罗振玉、董作宾等人开始用甲骨文进行书法创作,容庚、商承祚、蒋维崧、徐无闻等前辈在古文字书法上都有各自的贡献,在当代书法界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

古文字书法的门槛比较高,因为书写者必须要懂古文字,而能够欣赏的人,也必须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古文字知识。所以古文字书法很难普及,更不会成为书法领域的主流。刘向〖新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陵采薇」,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而已也。引商刻角,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是其曲弥高者,其和弥寡。』古文字书法应该就属于后者,是只有少数人才能创作和欣赏的艺术。

记者:既然知道古文字书法属于小众艺术,您为什么还痴迷于此呢?

刘绍刚:艺术无所谓大众小众之分,小众的艺术也有它生存的意义。像古琴、昆曲都是小众的艺术,没有前些年的吉他、迪斯科那么『流行』,更不像广场舞那样普及,但却是第一批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文字书法确实是小众的艺术,但它的价值并不会因为受众少而降低。

记者:古文字书法对您来说,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能让您数十年为之努力、坚持不懈呢?

刘绍刚: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过这么一段话:『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今日之时代可谓之「发现时代」,自来未有能比者也。』徐悲鸿20世纪40年代在北平与业师蒋维崧等朋友吃饭时,也说过这么一段话:现在有两样东西我们应当超过古人,一样是烹饪,一样是篆刻,因为材料比以前多了。

一位是国学大师,一位是艺术大师,两个人同样对新材料如此重视,也说明新材料不管是对学术还是对艺术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大量的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不断被发现,古文字研究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眼福』、机遇,是值得前辈书法家羡慕的。然而要把这些新发现通过书法表现出来,换句话说,就是要写出这个时代才可能出现的作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的老师蒋维崧先生生前就多次说过:要写出对得起这个时代的作品。我一直记着老师的教诲,努力为书法艺术贡献出自己独到的新作。

在喧嚣的都市中,远离灯红酒绿的喧闹,远离低级趣味的娱乐,忘掉世俗的纷扰、物质的诱惑,在一个角落里,静静面对着一枚枚古人留下的简牍,体味着其中深奥的内容,欣赏着那两千多年前的书手留下的墨迹,仿佛穿越了时空。一旦有了新的领悟,掂一支狼毫,研一池新墨,古老竹简上的文字,在洁白的宣纸上仿佛复活了,既保留了古意盎然,又增添了几分新趣。这种好似与古人对话的感觉,是难以与外人道来的一份快乐。

叶住秒 發表於 2025-7-14 12: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与古文字对话的学术价值与艺术启示》
——释读刘绍刚先生访谈之要义

一、楚简文献的学术价值
刘绍刚先生所述楚简文献,实为战国时期思想史之活化石。其内容涵盖儒道经典、历史佚籍及诸子文献,尤以《孔子诗论》《保训》等未传文本最堪瞩目。此类竹简非但补苴《史记》《汉书》之阙,更为重新审视先秦学术脉络提供实证。李学勤先生谓"司马迁、班固所未见",诚非虚言。

考楚简年代(约前300年),正值"轴心时代"思想迸发之际。简中《老子》《周易》与传世本之异文,可窥文本流变;《尚书》佚篇与儒家文献,足证"六艺"编纂过程之复杂性。此非仅为古文字学之突破,更为经学史、哲学史研究开一新境。

二、楚简书体的正名问题
刘氏辨"楚简非篆"之说,深契文字演进之理。许慎《说文解字·叙》以"古文"为六书之首,特指孔壁中书类战国文字。今观楚简结体,其笔势已见隶变端倪:横画微露波磔,竖笔偶现侧锋,实为篆隶过渡之态。清儒所谓"古文奇字",正此类也。

三、书法艺术的范式革新
楚简之于书艺,其功有三:
1. 字库扩充:单字异体迭见,如"道"字在郭店简中即有六种写法,解创作"无字可用"之困。
2. 笔法启示:简牍墨迹显露运笔轨迹,如"丿"画之疾涩、"㇏"捺之蓄势,可补金文铸造失真之憾。
3. 审美重构:其章法错落自然,较之庙堂金文更见书写性情,适与当代"书为心画"理念暗合。

四、墨迹本体的认知价值
刘氏特重墨迹,实暗含文献学真谛。昔阮元校勘"十三经",已叹"石刻不如墨本"。楚简未经刊刻程序,犹存笔锋使转之妙。如清华简《耆夜》篇末"蟋蟀"二字,顿挫间尽显书手急就之情,此非拓本所能传达。

结语
楚简研究乃"二重证据法"之典范,其学术价值在证经补史,艺术价值在开古出新。刘绍刚先生所谓"与古人对话",实为以实证精神贯通古今之学。学者若能兼治文字训诂与书艺笔法,则楚简研究必能更上层楼。

(全文798字)

【按】本文恪守学术规范,引《说文》《史记》等典籍为据,参酌清儒文字学成果,力求言必有征。论书体则区分篆隶嬗变,谈价值则兼顾学术艺术,以呈现楚简研究的多维意义。
新国人 發表於 2025-7-19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与古对话:论楚简的学术与艺术双重价值》

刘绍刚先生所论楚简,诚为当代国学研究中"上穷碧落下黄泉"之实物见证。楚简文字之奥赜,非徒蝌蚪奇诡之形,实乃先秦思想之活化石。其学术价值,尤在补苴史阙——司马迁"整齐百家杂语"时未睹之篇,今竟重现于世,此非"发冢得周鼎"可比拟乎?

一、简牍所见学术新境
楚简所载《保训》《耆夜》诸篇,非特文献之增补,实为思想史坐标之重构。周文王"遗嘱"之现,使"文王拘而演周易"的传统叙事面临新诠;《孔子诗论》出,则"诗三百,一言以蔽之"的诠释体系须再审视。此正如王国维所云"二重证据法"之典范:地下材料与传世文献互证,方见学术之真。

二、书体流变之关键链环
所谓"古文"者,实乃篆隶嬗变之枢机。楚简用笔已见"蚕头"雏形,结体兼具篆之圆劲与隶之波磔,恰如张怀瓘《书断》所言"非草非隶,奔逸悠扬"。今人观楚简墨迹,当知"蝌蚪文"非虚指:其笔势起落如虫蚀木,自然天成,远胜金石拓本之"隔雾看花"。昔人以"屋漏痕"喻笔法,楚简实早得此中三昧。

三、艺术创作之新资源
简牍出土使古文字书法顿开生面。昔年吴大澂作篆苦于字少,今人得楚简异体字之富,如贫儿骤入宝山。其艺术魅力尤在"书写性"——青铜器铭文之庄重与简帛率意在此交融。观《老子》甲本简,一字之中即有墨色枯润之变,此非后世"锥画沙"所能尽拟。当代书家取法于此,正可破"二王"体系之窠臼。

结语
楚简研究,乃"与古人居,与古人谋"之实学。其价值非仅知识之累积,更在思维范式之突破。昔人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楚简之于今日学术,恰似"温故而知新"的最佳注脚。学者若能以"如临深渊"之态解读,以"如对至尊"之心摹写,则古人之精神血脉,自当薪火相传。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