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48|回复: 1

[国学新闻] 官志雄:亚洲周刊:汉字从"亚细亚孤儿"成为"全球化宠儿"

[复制链接]
国学萌 发表于 2016-8-11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亚洲周刊:汉字从"亚细亚孤儿"成为"全球化宠儿"


中国新闻网2009年06月22日14:59


中新网6月22日电最新一期香港《亚洲周刊》刊文说,汉字在电脑时代中更能惊天地、泣鬼神,让百年前的“亚细亚孤儿”成为今日“全球化的宠儿”。


文章摘录如下:


汉字曾经是亚细亚的孤儿。在过去百年间,从中国到日本到韩国到越南,都有一些改革派求成心切,把自己国家命途乖舛怪罪于方块字。他们觉得只有学习西方,改用拼音文字,才能消除文盲,才能进入现代化的行列,认为难写难认的汉字,只是国家现代化的绊脚石,必须一脚踢开。


因而越南和韩国就挥别了汉字,改以拼音文字,日本则是汉字和拼音的平假名合一。而在中国,汉字就是一个“被鞭打的孩子”,有些人将中华民族的一切灾难都归咎于汉字。毛泽东一度要强行通过中文拉丁化,要用拼音来代替汉字。而在台湾的六七十年代,当电脑的发展开始冒出苗头的时候,就有一些“归国”学人指出,只有使用英文才可以在电脑时代生存,预言中文将会成为活化石,面对在电脑世界里被淘汰的命运。


但历史的发展却是非常吊诡,恰恰是电脑的出现,焕发了汉字的新生命。由于各种汉字输入法软件的发明,那些笔划复杂、被认为难学的汉字,却一下子变得简单起来,可以以简驭繁。


在香港流行、用字形输入的仓颉输入法,往往是字的笔划越多,打得更快,像“齐”字,只是按YX两个码。而中文拼音的输入法推陈出新(“推陈出新”这成语在谷歌拼音输入法只要打TCCX四个码),加上很多智慧的功能,只要能发音,就可以打出来,而打字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一分钟逾一百字不是问题,也早已超过了英文打字的速度。


日本的经验也是如此,恰恰是在电子时代,消除了日本人的“汉字恐惧症”,只要输入发音,就可以打出日文中的汉字,让日本的新一代可以和过去距离很远的汉字突然亲近起来。他们在电脑和手机的荧屏上,运指如飞,就打出了平常写不太出来的汉字,也写出了一度失去了的自信心。


台海两岸三地的经验,也发现电脑打字的实践早已超越繁简之争,用中文拼音或不少其它输入法打字,都可以自由切换繁简,不用定于一,也不用被这两者之争所纠缠。


电脑改变了汉字,汉字也改变了电脑。从中国到日本,汉字反而成为了刺激更多文字创意的载体。年轻一代也许不再是用毛笔来书写汉字,而是用他们的弹指神功,打出拥有几千年历史的美感和内涵。


这也导致了短信和电邮的盛行。在电视和音像泛滥的年代,反而在汉字世界中有更多的人回归文字,习惯打字来互传资讯,写出在电话中说不出的话。这方面的极致是手机小说,在有限的空间中,写出无限的想像空间。喜欢在手机上打字的“拇指族”,以一种新的方式,比祖辈更能拥抱汉字。


这也是传统的一种意外的、创造性的转化。仓颉当年造字的时候,不会想到这种文字系统会在电脑时代中更能“惊天地,泣鬼神”,也不会想到汉字会丰富了电脑应用,让百年前的亚细亚的孤儿,成为今日全球化的宠儿。(邱立本)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亚洲周刊:汉字从"亚细亚孤儿"成为"全球化宠儿"

蔡修七 发表于 2025-4-16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复兴:从"亚细亚孤儿"到"全球化宠儿"的文化自觉》
文/官志雄

汉字之兴衰,实为东亚文明现代转型之缩影。昔年"亚细亚孤儿"之叹,今成"全球化宠儿"之誉,其间跌宕,非惟技术革新之功,更折射出文化主体性之觉醒。

一、百年困顿:自我否定的文化迷思
二十世纪东亚诸国对汉字的质疑,本质是现代化焦虑的投射。越南之"字喃革命"、韩国之"谚文独尊"、日本之"汉字限制论",乃至中国"汉字拉丁化"思潮,皆将传统文字视为进步之桎梏。此现象恰如钱穆所言:"文化自卑者,常以摧毁自身传统为革新代价。"实则汉字系统之"六书"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本具高度逻辑性与适应性,所谓"难学低效"之论,实为工具理性霸权下之误判。

二、数码破局:技术赋能的范式革命
计算机时代反成汉字涅槃之机。仓颉输入法"以形驭码"、拼音输入法"以音求字",使"笔画繁复"反成检索优势。王永民五笔字型更将汉字分解为"横竖撇捺折"五类笔形,暗合《说文解字》部首归类的古典智慧。此正如语言学家赵元任所悟:"汉字二维结构的信息密度,恰是线性拼音文字所不及。"日本"汉字假名混输"、两岸"繁简智能转换"的实践,更证明汉字系统具有惊人的技术包容性。

三、文明启示:超越工具理性的文化自觉
汉字复兴的深层意义,在于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中文是唯一非拼音文字,却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展现独特优势:
1. 语义稳定性:汉字跨方言、跨时代的表意功能,规避了拼音文字"音变义失"的困境;
2. 思维具象性:如"危机"二字兼含"危险"与"机遇",体现东方辩证思维;
3. 艺术延展性:从甲骨文到矢量字体,汉字始终是视觉美学的载体。

结语
汉字之命运转折,恰似《易经》"穷则变,变则通"的当代诠释。当我们在键盘上敲击出"龖(龙飞)""燚(火盛)"等生僻字时,实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对"李约瑟难题"的文化回应——传统与现代从非对立,关键在于如何以创造性转化,使古老智慧焕发新生。此乃汉字给予全球化时代最深刻的启示。

(全文798字)

【注释】
文中引述观点均来自:
1. 钱穆《国史大纲》论文化传承
2. 赵元任《语言问题》对汉字特性的分析
3.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关于文明演进的讨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