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22|回復: 1

[诗词赏析] 古画鉴赏·李成〖茂林远岫图〗北宋初期山水典范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8-9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803_017

20160803_017

茂林远岫图(局部) 李成(北宋) 辽宁省博物院藏

中国山水画历经隋唐五代的发展,至于宋代,进入鼎盛时期。此时山水名家辈出,其中以李成的声名为最,甚至被推为古今第一。可惜其可靠的传世作品不多,此幅〖茂林远岫图〗,可视为李成绘画风格的典型代表,让我们一窥这位北宋初期山水宗师的艺术风貌。

李成乃唐宗室后裔,祖籍长安(今西安),后周时避居于营丘(今山东临淄),故其又被称为『李营丘』。李成长期居于北方,此图描绘的正是北方夏日山水之景,近处轻舟泊渡,行人车马往来,山谷之间殿阁林立,塔影隐没其中。远处奇峰崛立,气象雄浑。北方山石质地坚硬,裸露少土,多棱角凹凸,此画中作者以形似斧劈和卷云的皴法,呈现出了北方典型的地貌特征。

与西方的焦点透视法则不同,中国的山水画以散点透视为主,可以在同一幅画中以俯视、仰视、平视等多角度表现景物特征。宋人曾提出绘画有『三远』:平远、高远、深远。平远,即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境界。高远,即『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深远,即『自山前而窥山后』,塑造深邃莫测的空间。将此幅〖茂林远岫图〗 从右至左徐徐展开,可以充分体验古人『三远』的构图特色。卷首描绘了沙渚村舍、渔舟待发、河岸蜿蜒的清旷平远之景。随后山势渐趋高峻,峰峦此起彼伏,逶迤曲折,直上云霄,雄浑磅礴,林木深秀,高远之象尽现。山脚溪水潺潺,行人涉水而过,山峦树木依势而就,上方山谷飞瀑,一泻而下,烟岚雾霭,缥缈其间,可谓『深远』之景。画面构图『三远』法的并用,构景主次疏密的安排等,无不透露出北宋山水画风貌的典型气息。

李成画作在宋代多作为屏风的屏面而存在,此卷横141.8厘米,横45.4厘米,据学者考证这件〖茂林远岫图〗应是曲屏的屏面。曲屏又名枕屏,通常作几叠,常绕床而展,屏心内容以山水画居多。以山水入屏,使得文人士大夫们可以暂时抛开冗杂繁忙的日常琐事,想象着山野丛林中的一方净土,枕着这秀美的山水入梦,在可观可居可游的画中欣赏树木蓊郁,流水潺潺,在小小曲屏中完成游览北方山川的视觉体验。

李成的山水风格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推崇,追随者众多。以李成为创始人,郭熙等人为主将的李郭画派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宋神宗时一度成为北宋山水画坛的主流风格。这幅〖茂林远岫图〗,不仅是李成风格的代表作品,更可视为北宋初期山水风格的典范之作。

陳心華 發表於 2025-4-19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成艺术成就的典范之作,更是北宋初期山水画发展的重要见证。现谨从笔墨技法、空间经营与人文意蕴三方面略作阐发:

一、笔墨皴法之典范
此图以"卷云皴"表现北方山岩的嶙峋质感,笔势圆转如云气蒸腾,墨色层次分明。近景坡石以侧锋斫扫,中锋勾勒轮廓,形成"石如云动"的独特效果。树法则见"蟹爪枝"特征,枯枝向下蜷曲如龙爪,与郭熙《早春图》一脉相承。米芾《画史》称李成"淡墨如梦雾中",此作远山确以淡墨晕染,营造出"远岫参差"的朦胧意境。

二、空间经营之妙境
全卷以"之"字形构图串联三远:起首平远处沙汀渔浦,墨色清润;中段高远主峰拔地擎天,运用"主山高耸"的典型范式;尾段深远幽谷以瀑布为视觉引导,暗合《林泉高致》"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的透视法则。尤其巧妙的是通过山径、溪流的蜿蜒走向,使观者视线在画面上形成自然游动,实现"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卧游之趣。

三、人文精神之寄托
画中殿阁塔影暗示着"可居可游"的士人理想,舟车行人则赋予山水以人间烟火。李成将唐末五代隐逸山水转化为北宋士大夫的"庙堂山林",正如苏轼评其画"虽在廊庙,常有山林之思"。曲屏形制更体现了宋人"小中见大"的哲学,在有限空间营造无限天地,这种"缩千里于咫尺"的审美追求,正是宋代山水画的精髓所在。

此作虽历经千年,墨色依然苍润,观之犹见《宣和画谱》所载李成画"气象萧疏,烟林清旷"之貌。作为李郭画派的源头活水,其影响不仅及于郭熙、王诜等北宋大家,更远播金元诸家。今日我们透过这幅《茂林远岫图》,不仅得以窥见北宋山水的美学高度,更能体会中国文人"澄怀观道"的艺术精神。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