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44|回复: 2

[国学新闻] 香港书展青缃之间话侠义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6-8-8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港书展:青缃之间话侠义

20160803_004

20160803_004

一位小朋友在聚精会神地看书。(新华社发)

20160803_005

20160803_005

丝绸之路文化行中的陕西展品。(新华社发)

20160803_006

20160803_006

读者在香港书展文艺廊参观。 新华社记者 李 鹏摄

一年一度的华人文化盛事——第27届香港书展今夏如约而至。自7月20日开始,只见一拨拨人流沿着“往书展”的告示牌,或提着行李箱、或背着书包,往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走去,去赴一年一度与书籍的约会。

一连7天的书展,汇聚出版商、书商、作家、读者,他们在这里接触客户、卖书、买书、交流思想,商业和文化在这里并行。

年度主题:武侠文学

今年香港书展首度以“武侠文学”年度主题作为重点推介。武侠文学在香港文坛享有重要地位,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香港报章上的武侠文学连载热度一直不减。由于广受欢迎,多个系列获结集出版成书,不少作品沉淀成经典,至今仍然受读者追捧,部分更被翻译成不同文字,并衍生出漫画、电视剧、电影及计算机游戏。武侠文学已不单是华文文坛的一块瑰宝,更成为外国人认识中华文化的一扇大门。

为唤起更多读者对武侠文学的关注,本届书展喊出“阅读江湖·亦狂亦侠亦温文”的口号。“亦狂亦侠亦温文”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主办方希望借此为阅读赋予多一重意义,让读者在阅读当中产生对文字的狂热,从书本中培养出侠客的侠义心肠;通过阅读提升个人涵养,成为一个温文儒雅的君子。内载“侠”义,外在“温文”。

为配合主题,本届书展举行了多场跟武侠文学有关的展览和分享会。其中“笔生武艺—香港的武侠文学”展览介绍8位不同年代的香港武侠文学名家及他们的真迹手稿,包括梁羽生、金庸、古龙、倪匡、温瑞安等。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冈崎由美、《武侠世界》杂志社长沈西城等海内外学者也现身现场,以不同角度解构武侠文学。

另一配和“武侠文学”主题的展览,是主办方与香港文化博物馆合作策划的“文坛侠圣——金庸与查良镛”展览,焦点包括金庸亲提、以其14部经典作品首字串联而成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对联,金庸手稿,与金庸相关的剧照、剪报等,读者观众得以近距离品味金庸的“侠义”。

大家阔论:探路前方

这种用通俗文学作为书展主题的尝试很接地气,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十分“领情”,关于金庸、梁羽生的十余场讲座,场场爆满。而文艺长廊里各种版本的金庸小说、经典的动漫人物形象如杨过、小龙女、令狐冲等,还有持续播放的由金庸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更勾起众多观众的怀旧情结。

武侠迷张少眉专门为看金庸展览而来书展,一张1963年张瑛向金庸购买《倚天屠龙记》版权签约仪式的黑白老照片让她印象深刻;香港读者刘先生很多年没来书展,今年受到“武侠”主题吸引特地前来,抢到四本温瑞安的《四大名捕》满载而归;深圳武侠迷曹同学专程赶来听温瑞安的讲座,还拿到亲笔签名,他十分兴奋。

刀光剑影、侠胆豪情重现眼前,也激起了读者、作者和出版商对武侠文学未来的探讨。有人认为武侠题材正在没落,亦有人认为武侠创作的土壤仍十分肥沃。

沈西城是香港资深文化人,见证过武侠小说的鼎盛与辉煌。在他的观察中,现如今大众消磨时间的方式变多,人们不再像几十年前,可以静下心来品读一部武侠作品,武侠文学有没落的迹象。

新世代武侠文学作家郑丰的看法却很乐观,她说,武侠题材是东方“玄幻”。“有人说武侠时代过去了,我觉得奇怪,这明明是现时全世界读者热情所在的一种小说类型。”温瑞安也透露,他的版权收入5年间翻了近8倍,武侠作品影响越来越大。

不过,郑丰认为,现时的华文小说出版市场还未成熟,相比之下,英文小说的出版、销售市场要好很多。此外,翻译问题也是东方武侠通向世界的一大挑战。

书籍之外:包罗万象

香港书展的主办方是香港贸易发展局。因此,虽然是以展出书籍为主,但其本质上还是一种贸易活动。它就像一道文化大杂烩,丰富、多元,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除了书籍展出、买卖、推销,订阅杂志,香港书展上还有艺术表演、品牌文具的专卖、宗教文化的传播、文创企业的宣传,甚至还有现场画画的、拍写真的、看风水算命的,各国驻香港的总领事馆也在香港书展设展位,推广自己的文化。

这样的热络景象,想人气不旺都不行。本届书展就破纪录地吸引了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共640家参展商参展,举办了逾360场文化活动,访客人数近102万人次,人均消费902港元。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科幻名家叶永烈、香港作家马家辉等大咖前来助阵,主持讲座、分享心得,为香港书展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书展上的文艺廊还为观众带来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特色展品,包括陕西的青铜器、秦砖汉瓦、盛唐三彩和印度的书画、民族服饰、沉香、茶叶、摆设等,给港人吹来一阵异域风。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内地读者在香港书展上的身影,近几年越来越多。香港贸易发展局副总裁周启良在2015年就发现了这一趋势。他介绍,根据贸发局的一项调查,2015年来自内地的参与者中,60%左右表示他们是专程来看书展,而不是来旅游然后顺道到访,香港的“文化地标”已然凸显。

这几年内地的书展也办得不错,但香港书展还是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与展台的嘈杂相比,香港书展的大部分活动都安排在专门的会议室,普通读者可以在线预约座位,一旦活动安排有变化也会收到邮件通知。如果座位坐满了,便不能再入场。一个安静不拥挤的环境使得每一场活动的效果都很好。(记者汪灵犀)

韩帅形 发表于 2025-7-21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缃侠影:论香港书展武侠主题的文化深意

今岁香港书展以"武侠文学"为年度主题,实为独具慧眼之举。此非偶然迎合市场之举,实乃对中华文化深层脉络的一次精准把握。武侠文学,表面观之,不过是市井传奇、江湖恩怨;然细究其里,实为中华文化"侠义"精神的现代表达。清代龚自珍"亦狂亦侠亦温文"之句被引为主题口号,恰揭示了武侠文化的三重境界:狂者,不拘礼法而自有法度;侠者,舍生取义而心怀天下;温文者,外柔内刚而文质彬彬。此三者,实为中华理想人格的完整呈现。

香港一地,实乃武侠文学之沃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梁羽生、金庸等人于报章连载武侠小说,非仅为消遣读物,实为乱世中文化命脉的延续。金庸先生"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作品,表面写江湖恩怨,实则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宇宙——其中既有儒家"仁者爱人"的伦理观照,又有道家"逍遥游"的精神追求,更兼佛家"慈悲为怀"的终极关怀。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地,武侠文学在此既保持了中华文化的正统性,又具备了面向现代的开放性,此乃其能成为"华文文坛瑰宝"的根本原因。

今之书展,展示名家手稿、举办专题讲座,表面是怀旧,实则是对文化基因的唤醒。当读者凝视金庸手稿上的一笔一画,所见非仅是文字,而是一种文化书写方式的延续。武侠文学中的"侠义"精神,实为中华文化"义利之辨"的通俗表达。孔子曰"见利思义",孟子言"舍生取义",至武侠小说中化为具体的江湖道义、家国情怀。此精神一脉相承,历久弥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武侠文学已成为外国人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此现象表明:真正有价值的文化输出,必先扎根于自身传统的深处。

当代青年对武侠主题的热烈反响,令人欣慰。此非简单的怀旧情绪,而是文化认同的自然流露。在全球化语境下,武侠文学提供了一种文化自信的可能路径——它告诉我们,传统可以如此鲜活,经典可以如此亲切。书展中孩童专注阅读的画面,与丝绸之路文化展品相映成趣,恰构成了一幅文化传承的生动图景:一边是古老文明的物质遗存,一边是精神传统的现代表达。

此次书展启示我们: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性转化。武侠文学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因其既守住了"侠义"这一文化内核,又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中华文化之传承,亦当如是——既不能固步自封于故纸堆中,也不可随波逐流于时尚潮流,而应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同时,寻找适应当代表达。香港书展以武侠为题,恰是对这一文化智慧的生动诠释。
黎劭 发表于 2025-7-26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缃侠影:论香港书展武侠主题的文化深意

香港书展以"武侠文学"为年度主题,实为一次极具文化眼光的策展之举。此非仅为迎合大众趣味,实乃对中国传统"侠文化"的一次深度发掘与现代表达。武侠文学作为二十世纪华语世界的独特文化现象,其精神内核实可追溯至《史记·游侠列传》中"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的侠义精神,历经唐宋传奇、明清小说的演变,至现代武侠小说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

细究本届书展"亦狂亦侠亦温文"的主题,实暗合中国传统士人的理想人格。龚自珍原诗所描绘的,正是儒家"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与道家"外化内不化"精神的完美融合。武侠文学中的侠客形象,往往兼具"十步杀一人"的豪迈与"深藏身与名"的含蓄,这种看似矛盾的特质,恰恰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辩证思维。金庸笔下人物如郭靖之"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或令狐冲之放达不羁,无不体现这种文化特质。

从版本学角度观之,此次展出的各种武侠小说版本及手稿具有特殊文献价值。不同时期的出版物往往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语境,如梁羽生《龙虎斗京华》在五十年代的连载版本与后来单行本的差异,或可窥见冷战时期香港的文化政治生态。金庸手稿中的修改痕迹,更是研究作家创作思维的珍贵第一手资料。这些物质载体使无形的"侠义精神"获得了具象化的呈现方式。

值得关注的是,武侠文学在香港的特殊发展历程。五六十年代,当大陆文学深陷政治话语之时,香港却成为武侠文学繁荣的沃土。这种地域性文化现象的产生,既得益于香港当时相对自由的出版环境,也与其作为中西文化交汇处的特殊位置有关。武侠文学中的"江湖"想象,某种程度上也是香港这座移民城市的社会隐喻。温瑞安"四大名捕"系列中的都市武侠元素,便体现了香港文化对传统侠义精神的现代转化。

当代青年对武侠主题的热烈反响,反映出传统文化基因的强大生命力。在数字时代,武侠文化通过游戏、影视等新媒介获得再生,但其核心的"侠义"价值观——正义、诚信、仁爱——依然能够引起共鸣。这提示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必拘泥于形式,关键在于精神内核的当代表达。香港书展此举,恰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范例。

青缃之间话侠义,实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武侠文学不仅是消遣读物,更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通过梳理武侠文化的发展脉络,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华人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情感结构。香港书展以武侠为题,既是对本土文化传统的致敬,也为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开辟了一条"以侠会友"的新路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