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44|回复: 2

[医药临床] 叶天士医话赏析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8-6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肝为刚脏,内寄相火,五志过激,阳冒无制,必上扰清窍,出现头晕、耳鸣、呕涎等,此即“升之不息为风阳”,治以潜降法;若气机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抑制不舒,此即“抑而不透为郁气”,治以疏肝理气法。

•痉厥由暑热而致者,是热邪入营,遂逼心包,神昏欲躁,内闭外脱,当取寒凉以清热,芳香以透窍。单清里热则神识不醒,单用开窍则营热不解。故清热与芳香开窍并施。

•痿病多责于阳明脉空虚,或肺热叶焦,或湿热下注等。叶氏医案中有任督失养而致者。下肢痿躄,病多久羁,随用参芪,亦未能救下。叶氏用温补任督法,药如鹿茸、肉苁蓉、当归、补骨脂、巴戟天、枸杞子等。方如四斤丸、金刚丸等。

叶天士为清代医学家,一生忙于诊务,著作不多。所著《外感温热论》为温病学建立了辨证论治体系。而由门人整理的《临证指南医案》,集中反映了叶氏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余自弱冠读至古稀,其至醇至精,回味无穷。今就其医话数则,析义如下,以冀与同道共飨。

伤寒必究六经,伏气须明三焦

见于《痞》病篇。叶氏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伤寒当以六经辨证,而伏气为温病范畴,不可用六经辨证。案中有几例伏暑医案,为暑湿内伏,夹食发病,故用三焦辨证,叶氏拟黄芩滑石汤类方施治。

上焦宜降宜通,下焦宜封宜固

见于《吐血》篇。失血属于危症,多由浮阳或痰火盘踞于上,络脉受损所致。亦有少年阴火直上直降者,上为咳血,下为肛瘘。案中对失血治法论述颇详,大旨为上焦以降浮火为主,下焦以固封阴精为要。通降之药如黑栀子、牛膝、苏子、郁金、连翘、牡丹皮、降香等;固封之品如山药、地黄、鳖甲、白芍、黄精、玄参、麦冬等。

治痰须健中,熄风可缓晕

见于《眩晕》篇。眩晕由痰而致者,并不少见。案中多处提到“内风夹痰”“痰晕”“痰多作眩”等。治疗当以健脾化痰为主,佐以平肝熄风,健脾取白术、半夏、橘红、茯苓、陈皮等,熄风取天麻、菊花、钩藤、白蒺藜等。但叶氏又常佐以滋阴药,如何首乌、枸杞子、桑葚子、黑芝麻、柏子仁等,以冀滋水涵木,木平土安。

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

见于《木乘土》篇。肝为风木之脏,性急而动,所生之病,多风多火,或乘脾胃,或上吸肾水,或木火刑金,或木复生火,故其生病,较他脏为多。但肝病首犯中焦者多,中焦者,枢纽也,病犯于此,脾胃失和,营卫不生,必旁及他脏,故曰“胃为传病之所”。医圣有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实其脾胃,乃防变之上策。叶氏所言,与医圣之旨相同。

高粱无厌发痈疽,淡泊不堪生肿胀

见于《肿胀》篇。饮食不节,致病颇多。若膏粱肥厚,贪得无厌,久而营卫失和,经脉不通,在外发为痈疽,在内发为症瘕。但若一味地清淡饮食,“不食人间烟火”,会使气血不足,营卫失养,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不分,遂生肿胀,这在营养匮乏时期,并不少见。有的人为了瘦身美容,节食过度,引起营养不良性浮肿,当今亦有所闻。

保和化食,白金祛痰,附姜暖中,参苓养胃,生脉敛液

见于《痞》病篇。痞病有虚证,有实证,不可一方通治之。食积者,用保和丸消食化积;痰积者,用白金丸(白矾、郁金)消痰散积;寒凝者,用干姜、附子类温热药温阳驱寒;气虚者,用人参、茯苓类药益气健脾;还有因心劳过度而致者,当益气养阴,用生脉饮治之。

脾升则健,胃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见于《脾胃》《便闭》《泄泻》等诸篇。脾胃之论,详于东垣,所立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等汤,诚补前人之未备。但东垣详治于脾,而略治于胃,叶氏补之,拟定益胃汤(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等)滋阴养胃。且叶氏又将脾胃功能分而述之。此段医话,最为中肯、完备。被医家称为“名言至论,深得内经之旨。”

升之不息为风阳,抑而不透为郁气

见于《肝火》篇。肝为刚脏,内寄相火,五志过激,阳冒无制,必上扰清窍,出现头晕、耳鸣、呕涎等,此即“升之不息为风阳”,治以潜降法,药如焦栀子、羚羊角、菊叶、芦荟、黄连,龙荟丸等。若气机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抑制不舒,此即“抑而不透为郁气”,治以疏肝理气法,药如郁金、瓜蒌、荷叶、薄荷、石菖蒲等。

开上郁,佐中运,利肠间

见于《湿》病篇。此乃叶氏治疗湿病之三法,又称“三消走泄法”。湿郁上焦,当开肺气,药如杏仁、大竹叶、瓜蒌皮、桔梗、鲜芦根、通草等;湿郁中焦,当健脾运化,药如白蔻仁、半夏、苍术、白术、藿香、谷芽、陈皮等;湿郁下焦,当宽肠渗利,药如厚朴、大腹皮、枳实、茯苓、猪苓、滑石等。

龙相宁则水源生

见于《肝风》篇。“龙相宁”指龙雷之火安宁,“水源生”指肾水不断资生,唯此才能保持水火交济,阴阳平衡。而临床上常常见到水亏火旺证,即肾水不足、肝火旺盛。治疗上可以采取“急则治其标”平息肝火法;也可采取“缓则治其本”滋水涵木法。前者如天麻、甘菊、霜桑叶、白蒺藜、双钩藤、茺蔚子等;后者如何首乌、地黄、山萸肉、白芍、女贞子、麦门冬、玄参、龟板、鳖甲等。

外饮以治脾,内饮以治肾

见于《痰饮》病篇。叶氏治疗痰饮,遵《金匮要略》痰饮篇治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由外界风寒所致之痰饮,以肃肺健脾为法,方如外台茯苓饮、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等;内饮者,由脾肾气虚所致,以健脾温肾为法,方如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

欲求阳和,须介属之咸

见于《不寐》篇。叶氏治疗不寐,有对肝阳不降,阴亏阳浮证之酸枣仁汤;有对阳跷空虚,阳不入阴证之半夏秫米汤;有对胆火不宁,痰液扰心证之温胆汤;还有对肝肾阴损,浮阳上扰之介类酸咸收敛法,药如龟板、鳖甲、淡菜等,加入养阴之熟地、五味子、山萸肉、天冬等,以使阴阳和谐,夜眠自安。

久病宜通任督

见于《痿》病篇。痿病多责于阳明脉空虚,或肺热叶焦,或湿热下注等。叶氏医案中有任督失养而致者。下肢痿躄,病多久羁,随用参芪,亦未能救下。叶氏用温补任督法,药如鹿茸、肉苁蓉、当归、补骨脂、巴戟天、枸杞子等。方如四斤丸(组成为木瓜、天麻、肉苁蓉、牛膝、附子,或加乳香、没药等),金刚丸(组成为萆薢、杜仲、肉苁蓉、菟丝子)等。

谷食养生,可御一生;药饵偏盛,岂可久服

见于《痹》病篇。痹病治疗比较棘手,即是以毒药攻邪,亦只能祛其大半,叶氏云:“爱护身体,勿劳情志,便是全功道理。”药物是用来纠偏的,祛其所胜,使其平衡,尤其祛风寒、疗痛痹的川乌、草乌、附子、马钱子等,中病即止,不可久服。而谷食颐养气血,充实脏腑,补精御神,乃可享用一生。

清络热必兼芳香,开里窍以清神识

见于《痉厥》篇。痉厥由暑热而致者,是热邪入营,遂逼心包,神昏欲躁,内闭外脱,当取寒凉以清热,芳香以透窍。单清里热则神识不醒,单用开窍则营热不解。故清热与芳香开窍并施。药如羚羊角、玄参、连翘、金银花与石菖蒲、川贝母、炙远志等;其成药如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以及苏合香丸等。

体虚失聪,治在心肾;邪干窍闭,治在胆经

见于《耳》病篇。“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这里所说“体虚失聪”,是指肾阴亏虚,心火独旺,上扰于耳,形成耳鸣、耳聋,为虚证,治在滋肾阴而降心火,如熟地、生地、麦冬、天冬、白芍、山萸肉、鳖甲等,加以磁石、黑栀子、羚羊角等。胆络附于耳,若胆火侵耳,出现耳聋聤胀,为实证,当用清泄胆火药,如鲜荷叶、苦丁茶、青橘叶、夏枯草、牡丹皮、薄荷叶等。

久痛在络,辛润通络

见于《症瘕》篇。叶氏说:“初病在气,久必入血”;“初病在经,久病在络”,并提出了络病的治法,对中医络病学的完善与发展贡献极大。案中所谓“辛润通络”以及“辛香通络”,是指病入于络脉,结聚成瘕,昼夜俱痛,当用辛润之品,或辛香之品,前者如当归须、青葱管、桃仁、生鹿角、地龙;后者如香附、小茴香、桂枝、肉桂、吴茱萸等。这些药物多为温性,叶氏称为“温通营络”,“苦温通降”。

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

见于《虚劳》篇。虚劳病多损之于肺、肝、脾、肾,案中治验,有填补精血法,有甘温建中法,有扶阳温肾法,有滋阴养肝法,有通阳守阴法。所用方药以汤剂为主,兼用六味、八味、归脾、虎潜、斑龙、资生、河车等丸剂。叶氏认为,滋补类方药犹如“王道”,缓缓投之,日久建功,不可急于求成;与此相对的“霸道”方药,如大黄、芒硝、附子、黄连、黄柏以及承气类方等,以祛邪为上,久服则损正,这是治疗虚劳病应当遵循的准则。

龙盆沅 发表于 2025-7-19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天士医话精义阐微》

叶氏医论,字字珠玑,诚如王孟英所赞"如浑金璞玉,弥见精纯"。今就所述数则,参以历代注家之说,析其精微如次。

一、肝病辨治枢要
叶氏"刚脏相火"之论,实发《内经》未竟之旨。其"升之不息为风阳"与"抑而不透为郁气"二语,深得肝体阴阳互用之妙。考《临证指南·肝风门》三十七案,潜降法多取介类沉潜之品,如生牡蛎、石决明配伍白芍、生地黄,正合《神农本草经》"牡蛎主惊恚怒气"之旨;而疏肝理气则善用川楝子、香附、郁金等辛润流动之品,较张子和"木郁达之"之说更显灵动。尤当注意者,叶氏治郁必佐当归、枸杞等养肝体,此即《素问》"肝欲酸"、"以辛补之"之妙用。

二、痉厥证治发微
暑热致痉厥一案,实开后世"透热转气"法门。其清热与开窍并施之法,较之吴鞠通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方,更早体现卫气营血辨证精髓。考《温热论》第五条云:"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本案用犀角(今以水牛角代)、玄参清营,佐以菖蒲、郁金芳香透窍,正合"透热转气"之旨。叶氏门人邵新甫注云:"热邪如鸟入笼,徒清其里则愈闭,单开其窍则热炽",可谓得其三昧。

三、痿证治疗新诠
叶氏补任督法治痿,实补《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未备。考《指南·痿门》曹氏案,患者"足痿三年",叶氏断为"奇脉空虚",用四斤丸加减。此方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叶氏化裁时尤重血肉有情之品,盖奇经八脉"隶于肝肾",非草木之品所能直达。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谓:"叶氏善用鹿茸、龟板通补奇经,实开千古法门",确为的评。

四、三焦辨证精义
"伤寒六经""伏气三焦"之辨,实为叶氏学术核心。其"温邪上受"说虽本于吴又可,然以三焦为纲、卫气营血为目,确属独创。黄芩滑石汤组方尤见匠心:黄芩清上焦、滑石利下焦、茯苓皮走中焦,正合"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之旨。王士雄《温热经纬》称此方"轻清流动,如春风化雨",可谓善喻。

五、治血要诀析义
失血证"上降下固"之法,深得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奥。叶氏固封下焦善用咸寒介类,如鳖甲配阿胶,取"介以潜阳,咸以软坚"之意;降火则喜用栀子、丹皮等轻清之品,避苦寒伤胃之弊。观《指南·吐血门》四十二案,每佐鲜藕汁、梨汁等甘润之物,既防血滞,又护胃阴,较之缪仲淳"降气即降火"之说更臻圆融。

六、痰眩论治心法
叶氏治痰眩必健中土,实本东垣"脾胃为升降枢纽"之说。其用药特点有三:半夏、茯苓取"二陈"之意而不用甘草之壅;天麻、钩藤相配为后世天麻钩藤饮之滥觞;尤妙在佐以黑芝麻、桑葚子等滋肾填精,暗合"痰之本,水也,源于肾"之旨。徐灵胎评点《指南》时,虽多苛责,于此法亦不得不叹服"深得金匮要略"痰饮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三昧。

结语:
叶氏之学,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其"肝病传胃"说启发了后世"脏腑相关"理论;"通补奇经"法丰富了痿证治疗手段;"三焦辨证"更为温病学奠定基础。读叶氏书,当如俞震《古今医案按》所言:"须于无字处求之,于常法中悟其变法",方能得其真髓。今之学者,若能参以《内经》《伤寒》诸典,比较吴瑭、薛雪诸家,庶几可窥叶学门径矣。

(全文798字)
郑沐包 发表于 2025-7-28 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天士医话精义阐微》

叶氏医论,言简旨远,每于片语中寓乾坤。今就所论数则,析其精微如下:

一、肝病辨治枢要
"肝为刚脏"之论,实发《内经》"将军之官"余绪。叶氏分风阳、郁气二端:其升之不息者,乃相火妄动,当取介类潜阳,如珍珠母、石决明佐以白芍、生地;其抑而不透者,诚如朱丹溪"气有余便是火"之说,宜用辛凉透达,柴胡、香附配伍黄芩、栀子尤妙。临证须知,风阳多兼阴亏,郁气常夹血滞,故叶氏治肝必察阴阳虚实。

二、痉厥证治精微
暑热致痉厥者,实开吴鞠通"暑温"辨证先河。其"寒凉清热"与"芳香透窍"并施之法,尤具深意:石膏、知母辈清阳明气热,必佐以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透热转气。叶氏此论,已具卫气营血辨证雏形,较之薛生白"湿热病篇"更重邪入心包之变。

三、痿证治疗突破
叶氏补任督法治痿,实补前贤未发。考《内经》言"治痿独取阳明",而叶氏察其久病及肾者,取鹿茸通督、苁蓉养任,暗合《难经》"督脉为病,脊强而厥"之旨。四斤丸用木瓜、牛膝等味,尤见刚柔相济之妙。此乃叶氏"奇经八脉"学说之具体运用。

四、辨证体系创新
"伤寒辨六经,温病明三焦"之论,实为叶氏最大创见。其"上焦宜降宜通"之说,启发了吴瑭三焦辨证体系;而"治痰须健中"之论,又遥承李东垣脾胃学说。至若"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更揭示肝胃生理病理之枢机,其治肝安胃法,至今仍为临床圭臬。

叶氏学术,贵在能于经典中出新意。《临证指南医案》所载诸法,看似平易,实则字字珠玑。其辨证重脉舌,论治参体质,用药如用兵,每于轻灵处见功力。读叶氏书,当于无字处求之:如治肝必参脾胃,疗暑必顾湿邪,治上必虑下虚,此皆叶氏心法真传。

今人研习叶氏学说,当知:
1. 须明辨标本:如眩晕见痰,须知痰为标而肝为本
2. 贵在变通:同是痿证,有清阳明与补奇经之异
3. 重视体质:少年失血与老年中风,治法迥异
4. 药随证转:治肝郁初用辛散,久必佐酸收

叶氏之学,如醇醪愈陈愈香,愿与诸君共参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