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81|回復: 1

[文化資訊] 诗城奉节为〖名人与奉节〗序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7-29 08: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诗城奉节——为〖名人与奉节〗序

20160727_009

20160727_009

〖名人与奉节〗,朱茂主编,团结出版社2016年4月,268.00元

摆在案头的〖名人与奉节〗书稿,是一部关于奉节历代名人的地方文献,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是名宦篇,即历史上曾经在奉节仕宦为官的名人。第二部分是游寓篇,是曾经在奉节游历和寓居的名人。第三部分是乡贤篇,记叙历代奉节籍名人。这大概是按照明代文士何宇度〖益部谈资〗所记当时夔州知府郭棐曾作〖夔门三传〗之分类,其内容翔实,叙述简洁,对于了解奉节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章的撰写者是一批奉节本土文化界人士,他们对奉节地方历史和人文资源十分熟悉,且满怀由衷的热爱和自豪之情,写来自然有其独到的优势。我之所以愿意勉为其难为之作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于执着于心、无法割舍的夔州情结。

是啊,奉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备十分丰厚的资源,这固然包括其特别的山水自然资源,诸如白帝城、天坑地缝等,尤其是其据巴蜀门户扼长江咽喉的特殊地理位置与环境,如杜甫所谓『众水汇涪万,瞿塘争一门』,清代本土诗人傅作楫也曾描写其地势『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赤甲白盐,晴晖曙色,春绿秋红,交相争艳,历代吟咏。郭沫若也极推瞿塘之美:『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瞿塘为三峡之首,所谓『夔门天下雄』的美誉当之无愧。

但是,所谓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仅靠自然风光和地理优势远远不够,比之更重要的应该是历史文化等人文资源,而奉节在此方面同样得天独厚。

奉节,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骚人墨客,为此流连忘返,吟咏不绝,号称诗城。同时还会将它与另一个名字——夔州联系起来。古属夔州,从汉代起至20世纪初,奉节一直为川东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先后为巴东郡、巴州、信州、夔州、夔州府和江关都尉、三巴校尉等治地。县城永安镇,历代曾为路、府、州、郡治地,因此人们往往也以夔州代指奉节。

每当提到奉节这个名字,首先就会令人想起诗圣杜甫名篇〖秋兴八首〗。眼前就会浮现出历经战乱,漂泊西南的诗圣杜甫暮年充满忧患翘首企盼的身影,同时还会想起他〖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想起〖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最能行〗〖负薪行〗〖又呈吴郎〗〖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众多脍炙人口的夔州绝唱。杜甫在巴蜀和夔州期间,其思想境界升华到全新的高度,诗歌艺术水平亦趋于炉火纯青。两年时间里,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歌,占全部杜诗近三分之一,杜甫因此成为历代旅居夔州诗人创作最丰的第一人,其夔州诗也被认为是整个杜甫诗歌成就最高峰。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它写出了暮年杜甫对京华故国的无比怀念,也充满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期待和呼唤。盛唐气象,一去不复返,徒留下『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至死不能归乡,成为诗圣心头永远的伤痛。后来,夔州百姓根据杜甫诗意将古城面临长江的大南门命名为『依斗门』。它表达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成为夔州这个一个城市的物化记忆和标志。

记得2002年11月4日,为了三峡工程大坝的建设需要,奉节古城最后一批建筑随着一声声巨大的爆破逐渐沉入水底,吸引了全国多家媒体数百名记者前来报道,许多媒体都用了『千年诗城瞬间消失』这样的题目;多少奉节市民聚集在『依斗门』下,痛哭流涕;一批本土诗人集体吟诵杜甫〖秋兴八首〗组诗,场面令人动容。随后,依斗门进行整体拆迁,易地重建。十多年后,笔者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当日上午十时许,我正在千里之外的校园讲授杜诗,课堂中虽然听不到爆破声,但我仍然暂停下讲授内容,给听课的同学们说道:『此时,可能正在爆破,依斗门将永远地沉入长江,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讲到这里,我眼睛潮湿,声音哽咽,尽力克制,才没有让自己的泪水流出。站在教室窗前眺望川东奉节方向,千言万语,百感交集,默默向诗圣杜甫致敬,向千年诗城道别……

这,何尝不是萦绕心头的浓郁夔州情结的流露。

闻一多先生在其第一篇学术论文〖杜甫〗称杜甫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该文开始即以杜甫儿时于中原观公孙大娘剑器舞的描绘而引出对诗圣历程的评述,全部素材则来源于杜甫晚年在夔州所做〖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之童年记忆。诗仙李白同样为夔州创作了〖早发白帝城〗〖渡远荆门〗等千古名篇。大唐盛世诗国星空中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不约而同地为奉节留下不朽经典,这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都十分难得。夔州诗城之名也由此而确立。

李杜之外,在夔州留下题咏的诗人可谓群星璀璨。据2009年重庆出版社出版〖夔州诗全集〗收录历代诗人742位,作品4464首,共九巨册,实际上还远未收录完整。许多诗人吸收夔州民俗风情和艺术特色营养,在创作上另辟蹊径,这方面成就最明显的为唐代诗豪刘禹锡,借鉴夔州巴渝一带民间歌谣,创新翻唱竹枝词,广为流传。南宋状元王十朋施行德政,夔州父老特以其字号『梅溪』命名城郊河流。而留下万首诗篇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放翁,因其在剑南巴蜀地区悟到『诗家三昧』,诗风为之一变,真正学会写诗,故将其诗集取名为〖剑南诗稿〗,而夔州则为其入蜀第一站,其意义不容低估。此外,如该书所记载之著名诗人如唐代之陈子昂、张说、王维、孟浩然、李益、卢纶、司空曙、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张祜、郑谷,宋元之寇准、周敦颐、苏轼、苏辙、黄庭坚、王十朋、陆游、范成大、文天祥、汪元量、赵孟頫,明代之杨维祯、方孝孺、胡应麟、何景明、王廷相、钟惺、杨慎,清代之朱彝尊、陶澍、王士祯、张问陶、李调元、刘光第、以及民国之赵熙、雷铁崖,吴芳吉等,皆因诗与夔州结缘,相关行迹可由此书之介绍而一目了然。

除了众多诗人之外,夔州历史上发生的许多故事和人物如白帝城与公孙述,临终托孤的刘备,八阵图与诸葛亮等等,都广为国人熟知,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杰出代表。『诸葛大名传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

历史舞台变化莫测,人生角色生旦净丑,奉节因其长江要冲、山水名胜、诗歌名城而为自然人文之重镇,亦成为缩微精华版的中国大舞台。其中既有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李靖,慷慨仗义的杜甫挚交夔州刺史柏贞节,被誉为『千古一人』的南宋抗金名将虞允文,南宋著名忠臣义士刘光祖,『巴渝第一状元』冯时行,受到康熙欣赏的本土诗人兼铁骨御史傅作楫,骁勇善战的清末湘军名将鲍超,书写『依斗门』而留名的奉节知县潘焕等,另有荣宠朝野的隋代权相杨素,毁多于誉的北宋天才宰臣丁谓,以及贪生怕死、留下耻辱的各色人等,雁过留痕,令人慨叹,唏嘘不已。

由此而言,浏览此书如同进入奉节历史人物画廊,可观人生世象百态。阅读之中,可以了解一座名城,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何尝不可有所借鉴,对自己人生道路之选择有所感悟呢!

(本文为〖名人与奉节〗序,发表时有删节)

黄承孝 發表於 2025-4-11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诗城奉节与人文渊薮——〈名人与奉节〉序言刍议》

奉节一地,襟带三峡,锁钥夔门,自汉唐以降即为巴蜀人文渊薮。《名人与奉节》一编,承明代郭棐《夔门三传》遗绪,分名宦、游寓、乡贤三篇,诚为钩沉地域文脉之力作。其编纂体例之精当,考据之翔实,足见编纂者深谙方志之学,尤以本土学者操觚,更得"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之要义。

考奉节人文之盛,实肇基于其"江山之助"。瞿塘峡"两山夹抱如门阙"的险峻地势,自《水经注》"夏后疏凿"之载已见端倪。杜工部"众水汇涪万"之咏,陆放翁"浪花高飞暑路雪"之叹,皆印证此地实为文人"得江山助"的绝佳注脚。然地理形胜仅为表象,其深层价值在于孕育了独特的文化生态:白帝城托孤的悲壮、竹枝词的俚俗、峡江纤夫的号子,共同构成了多元文化层累的活态标本。

夔州诗脉尤值称道。杜甫旅夔两载,创作量占存世作品三分之一,其"沉郁顿挫"诗风于此臻于化境。《秋兴八首》以夔府秋色为经纬,将个人身世与家国命运熔铸为七律典范。至若刘禹锡革新竹枝词,苏轼"白盐赤甲"之咏,范成大《瞿塘行》之纪,皆可视为对杜诗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种"江山文人交相成"的现象,正合王夫之"景生情,情生景"的艺境论。

该著价值更在于揭示奉节作为文化容器的独特功能。名宦篇载李贻孙、王十朋等循吏,见证"为官一任,化民一方"的儒治传统;游寓篇录李白、陆游等过客,展现"江山留胜迹"的文脉传承;乡贤篇记傅作楫、刘玉璋等士人,彰显"地灵人杰"的教化之功。三者交织,恰构成地域文化研究的"三重证据"。

今观是编,不惟存一方之文献,更启文化自觉之深思。昔顾炎武倡"采铜于山"的治学精神,此书正是对地方文化矿脉的深度开采。当全球化浪潮冲击地域文化认同之际,此类深耕方志的著述,实为守护文化基因库的础石之作。愿读者藉此得窥诗城文脉,更续写新时代的"夔州绝唱"。
君君的辫子 發表於 2025-4-22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诗城奉节与人文渊薮——〈名人与奉节〉序》

奉节,古称夔州,雄踞巴蜀东门,襟带三峡,锁钥长江。其地赤甲白盐对峙,瞿塘滟滪争流,自古为诗人骋怀、名宦驻足之所。今观朱茂先生主编之《名人与奉节》,分列名宦、游寓、乡贤三篇,钩沉索隐,蔚为大观。此书承明代郭棐《夔门三传》之遗绪,以方志为体,以人文为魂,实为梳理奉节历史脉络之重要文献。

一、地理形胜与人文积淀
奉节之盛名,首赖其山川之险峻壮丽。杜甫诗云“众水汇涪万,瞿塘争一门”,道尽夔门吞纳万壑之气象;傅作楫“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更点明其战略要冲之地位。然地理之胜,终需人文点化。自汉唐以降,奉节为巴东郡治、夔州府所,非惟军事重镇,亦为文脉枢纽。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之飘逸,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之灵秀,皆因夔州山水而增色。至若郭沫若誉瞿塘“三峡此为魁”,则是对自然与人文交融之最高礼赞。

二、诗城魂魄与杜甫精神
奉节别称“诗城”,其内核在于杜甫。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居一年有半,却留下诗作四百余首,占其存世作品三成。《秋兴八首》以雄浑之笔写家国之思,《登高》以苍凉之境寓身世之悲,乃至《负薪行》《最能行》等作,皆扎根夔州风土,而升华至普世人性。清人沈德潜评曰:“少陵夔州诗,如老吏断狱,无一字虚设。”此般锤炼,非夔州险山恶水不能激发,非乱世飘零不能成就。故奉节之诗性,实为杜甫以生命铸就。

三、名宦游寓与文化交融
《名人与奉节》所录名宦如诸葛亮、陆游,游寓如白居易、苏轼,皆以夔州为人生驿站,却在此留下深刻印记。诸葛亮于白帝城受托孤之重,陆游任夔州通判时作《入蜀记》,笔底尽显忧国之情。至若乡贤篇所载本土俊杰,如清代傅作楫、近代彭聚星等,更见奉节文脉之绵长。此书可贵之处,在于不囿于方志陈例,而以人物为经纬,揭示奉节作为“文化码头”的枢纽意义——巴蜀之悍勇、荆楚之浪漫、中原之厚重,在此碰撞交融。

结语:名城的当代启示
今日奉节,白帝城犹存,滟滪堆已没,然人文薪火未熄。读《名人与奉节》,当知一地之辉煌,非仅赖天赐山水,更在人力经营。杜甫诗云:“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此中气象,正是奉节作为诗城的永恒魅力——它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高地。愿此书问世,能唤起世人对诗城人文底蕴之珍视,使夔州之风雅,长随大江东去,生生不息。

(全文约780字)

注:序文以学术性与文学性兼顾为要,突出奉节“诗城”特质,强调杜甫与夔州之关系,并点明《名人与奉节》一书的史学价值。引证古典诗文以增强说服力,结尾呼应当代,体现人文关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