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24|回覆: 1

[國學灌水] 宋代科場奇葩事達官顯貴榜下爭搶『鳳凰男』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6-7-25 07: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代科場奇葩事達官顯貴榜下爭搶『鳳凰男』

宋代科場奇葩事達官顯貴榜下爭搶『鳳凰男』

狀元及第 於水作

趙匡胤開國之後,奉行文以靖國的理念,使宋代文化空前繁榮,後人稱譽宋朝是文人的樂園。

宋代科舉的盛況,遠超唐朝。特別是到科考的最後衝刺階段,皇上親臨殿試,欽點臚傳,並詔令舉行隆重的儀式。賜宴瓊林後,新科進士們由宮廷衛士清場開道,披紅簪花,跨馬行街,公卿以下無不駐足觀望。場面之紅火,情景之壯觀,就連凱旋的將士也不能比。北宋尹洙說: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於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劉一清在【錢塘遺事】中將這一場面描繪為五榮,即兩觀天顏,一榮也;臚傳天陛,二榮也;御宴賜花,都人嘆美,三榮也;布衣而入,綠袍而出,四榮也;親老有喜,足慰倚門之望,五榮也。狀元及第後,通常授予將作監丞,出任通判,不過十年便可忝列朝班,榮任大員。連中三元者,更是前程無量,所謂三元及第才千頃,一品當朝祿萬鍾。有宋一朝,就有不少官至宰輔的狀元,如呂蒙正、宋庠、馮京、文天祥等。

正因為金榜題名如此多嬌,引眾多達官顯貴競相前來爭搶鳳凰男,由此上演過一幕又一幕拉郎配鬧劇,史書將宋代這一特殊景象戲稱為榜下捉婿。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描述,進士及第者着布衣進殿,賜綠袍出宮,自東華門至期集所,豪家貴邸,競列彩幕縱觀,其有少年未有室家者,亦往往於此擇婿焉。王安石賦詩云卻憶金明池上路,紅裙爭看綠衣郎。

擇婿喚作捉婿,動感立馬增強,戲謔之情油然而生。那些為功名所累的學子們,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於是乎,聞名而來求婚的人擠破了柴門。不管你是富家子還是窮酸儒,也不管你是少年郎還是老學究,只要是文曲星下凡,就不愁如花美眷送上門。話說福建有位叫韓南老的人,古稀之年進士及第,鄉里人都想與他攀親結貴。欲釣金龜婿的富戶,便托媒妁登門求親。韓南老覺得可笑,遂以打油詩作復:讀盡文書一百擔,老來方着一青衫。媒人卻問我年紀,四十年前三十三。如果說這是齊東野語、坊間傳聞,不足為信,那麼下邊這段軼事,卻是見諸堂堂正史。

宋代科場奇葩事達官顯貴榜下爭搶『鳳凰男』

宋代科場奇葩事達官顯貴榜下爭搶『鳳凰男』

馮京(資料圖)

據【宋史列傳第七十六馮京】記載,鄂州江夏人馮京,丰神俊逸,氣宇軒昂,自打年輕時就才華橫溢,卓爾不群,從鄉試到禮部主持的省試,再到廷試,連中三元。在我國一千五百餘年科舉史上,能獲得這一殊榮的讀書人鳳毛麟角,有據可考的也不過十餘人。馮京當時尚未婚配,因此成了豪門貴戚們爭聘東床的首選對象。位及三司使的張堯佐,其侄女乃仁宗皇帝冊封的貴妃,向以國丈自詡。為把女兒許配給馮京,就先下手為強,派出手下得力部眾,硬是把馮京綁架到自己府中,給他系上金腰帶,並說這是皇上的美意。馮京面帶微笑,予以謝絕。他又被樞密使張耆的家臣簇擁到府上,仍說是皇上賜婚,馮京再次謝絕。馮京並非不願同名門望族聯姻,只是看不慣他們那副倚權仗勢的德性。他後來續娶的夫人,就是當朝宰相富弼的女兒。富弼人品高潔,好善嫉惡,為官清正,廉聲頗高,蘇軾稱其為人傑。

在馮京獨占鰲頭的民間傳聞中,還曾發生過一段有趣的插曲。馮京這次殿試,有個競爭對手叫石布桐,是張堯佐的外甥。為了能讓石布桐穩中狀元,張堯佐煞費苦心,不僅重金收買監考、閱卷官員,還請人卜測本科狀元花落誰家。當他聽說狀元得主有可能是馮姓,就吩咐考場事務有司,凡是姓馮的考生,一律不得登入准考簿冊。馮京得知消息後,就把姓名中馮字的兩點移到京字上,改名馬涼,得以順利入闈,高中狀元。直到面見皇上時,馮京才稟明原委,將名字改了回來。

馮京敢同權貴鬥法這件事傳到坊間,人們都稱讚他是硬骨頭狀元,並有錯把馮京當馬涼這一民諺傳諸後世。我國口頭文學乃至世界民間文學,都喜歡借用產生光環效應的軼聞趣事來烘託名人。至於錯把馮京當馬涼這一掌故,原本出自何處,人們倒不去計較了。

+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25-3-28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札記】宋代"榜下捉婿"現象考略

宋代科舉制度臻於鼎盛,尤以"榜下捉婿"為世所罕見之文化現象。考其本源,實與太祖"右文"國策一脈相承。據【宋史·選舉志】載,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及第者即授將作監丞,秩正八品,遠超唐制。王栐【燕翼詒謀錄】稱:"聖朝待士之厚,遠過前代",此乃"捉婿"之風盛行制度根基。

細究其儀制,新科進士"跨馬遊街"時,公卿家多設彩樓爭觀。【錢塘遺事】所載"五榮"之說,尤以"布衣而入,綠袍而出"最動人心。朱彧【萍洲可談】記宰相富弼擇婿事,可見當時"擇進士為婿"已成風尚。然此風愈演愈烈,至有"貴家擇婿唯問榜下"(【癸辛雜識】)之譏。

究其本質,實為政治聯姻之變體。呂蒙正、馮京等皆因"捉婿"得入宰輔之門,而【宋宰輔編年錄】載王旦擇婿韓億,更見士族聯姻之深意。然【鶴林玉露】記文天祥拒婚權貴事,則顯士人風骨猶存。

此風之盛,折射出宋代"婚姻不問閥閱"(【通志·氏族略】)的社會變革,然亦衍生"富室爭榜下婿,至有費錢千緡者"(【東軒筆錄】)之弊。今觀此現象,當知科舉制度雖開社會流動之門,然終難脫時代局限也。

(全文498字)
無償天道 發表於 2025-7-22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宋代"榜下捉婿"之風的文化政治意涵】

宋代科舉制度之盛,堪稱中國文官政治之典範。所謂"榜下捉婿"現象,實為科舉制度與社會結構互動的特殊產物,其背後蘊含着深刻的文化政治邏輯。

一、科舉功名與婚姻市場的價值重構
宋代"婚姻不問閥閱"(【通志·氏族略】)的表面現象下,實則是以科舉功名替代門第的新價值標準確立。呂蒙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際遇,使科舉成為最有效的社會流動渠道。據【宋會要輯稿】記載,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取進士109人,皆授將作監丞等職,這種"釋褐即授京官"的制度設計,使進士身份具有即時政治價值。馮京連中三元後"富弼以女妻之"(【宋史·馮京傳】),恰說明功名已取代魏晉門第成為婚姻市場首要考量。

二、權力再生產的政治經濟學
達官顯貴爭搶新科進士,實為宋代政治精英維持家族地位的理性選擇。北宋宰執中科舉出身者占93%(據【宋宰輔編年錄】統計),這種"權力世襲"的新模式,通過婚姻聯盟形成政治網絡。王明清【揮麈後錄】載,蔡卞娶王安石女而獲重用,正是"以婚姻結執政"的典型例證。所謂"綠衣郎"(【武林舊事】卷2)成為搶手貨,本質上反映了科舉功名作為政治資本的稀缺性。

三、制度性狂歡背後的文化隱喻
瓊林賜宴、跨馬遊街等儀式,構成國家主導的集體狂歡。尹洙所言"恢復幽薊之榮不及狀元"(【河南先生文集】卷3),實為宋代"崇文抑武"國策的文化投射。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狂歡具有嚴格的等級性——據【夢粱錄】記載,唯有進士及第者方得"御賜簪花",其紅色袍服(五品以上服色)與平民青衣形成視覺區隔,通過服飾符號強化身份轉換。

四、畸態婚配中的社會張力
韓南老"四十年前三十三"的諷喻(【鶴林玉露】乙編卷5),暴露出功利性婚姻的荒誕性。但更深層反映的是科舉制度引發的社會焦慮:當"萬般皆下品"成為全民共識時,連七十老翁的功名仍具聯姻價值,恰說明宋代社會流動渠道的單一化。這種畸態恰如蘇轍所言"今世之取人,誦文書習程課而已"(【欒城集】卷21),暴露了科舉異化的危機。

要而論之,"榜下捉婿"現象實為宋代政治文化轉型的縮影。科舉制度在打破門閥桎梏的同時,又建構起新的權力壟斷模式。其影響遠超婚俗層面,實為理解宋代"士大夫政治"本質的關鍵切口。歷史弔詭之處在於,這種看似荒誕的"捉婿"行為,恰恰最理性地體現了宋代權力遊戲的本質規則。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