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82|回复: 2

[中医理论] 朱良春风寒湿性关节痛治验

[复制链接]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6-7-1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对血沉、抗“0”,黏蛋白增高而偏寒者,一般选用川乌、桂枝;对偏热者选用葎草、寒水石、虎杖,验之临床确能降低三项指标。对依赖激素者,除侧重用益肾培本外,还重用萆薢。

•对久治不愈者,非一般祛风、燥热、散寒、通络之品所能奏效,必须扶正培本,益肾壮督治其本,钻透剔邪,蠲痹通络治其标。临床上除选用草木之品养血补肾培本外,又借虫类血肉有情之品,搜风逐邪,散瘀涤痰,标本兼顾,奏效自著。

风寒湿性关节痛是常见的病证。国医大师朱良春对其研究有素,他注重治病求本,擅长运用虫类药蠲痹定痛,并配合中医离子导入,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兹择其要旨,介绍如下。

《辨证分型》

风寒湿性关节痛初起,若见证轻浅,治疗及时,图治较易;若病程长,反复发作,症状重的,尤当辨证论治,审证发药。

风寒湿痹型

主症:全身关节或肌肉酸痛,游走不定,以腕、肘、肩、膝关节多见,局部关节疼痛得温则舒,气交之变疼痛增剧.或兼见关节肿胀,但局部不红、不热。苔薄白,脉沉细,或细弦,或濡细。

病机:风寒湿邪留注经脉,痹闭不利。

治则: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处方:温经蠲痹汤(自拟):当归10克,熟地黄15克,仙灵牌15克,川桂枝(后下)10克,乌梢蛇10克,鹿衔草30克,制川乌10克,甘草6克。

加减:风盛者加寻骨风20克,钻地风20克,湿盛者加苍白术各10克,生熟薏苡仁各15克,关节肿胀明显加白芥子10克,穿山甲10克,蜣螂虫10克;寒盛制川乌、草乌加重至10~20克,并加熟附片10克;痛剧加炙全蝎3克研分吞(或炙蜈蚣);刺痛者加地鳖虫10克、参三七末3克(分吞)、元胡15克;体虚者仙灵脾加至20克,并加炙蜂房10~12克。

病案举隅:程x,女,50岁,教师。

初诊:有关节痛宿疾,一月来因丈夫住院,日夜陪伴,睡卧过道后,不慎受寒,两腕、肘、膝关节肿胀,疼痛难忍,肤色正常,手腕活动受限,两膝行走困难,怯冷倍于常人。血检:血沉7.0m/h,类风胶乳(-),黏蛋白:3.2mg%,抗“0”<500,白细胞:4200,两手腕、两膝关节摄片:未见异常。舌苔薄白,根腻,脉细濡,此风寒湿痹痛也,既有宿根,更为顽缠。故予温经散寒,逐湿通络。当归10克,制川草乌各10克,六轴子2克,鹿衔草30克,地鳖虫10克,炙蜂房10克,乌梢蛇10克,炙蜈蚣3克(研,分吞),炙僵蚕10克。5剂。

二诊:关节疼痛减轻,关节肿胀如前,苔、脉如前。药既合拍,上方加白芥子10克。5剂。

三诊:药后已能行走,关节肿胀渐退,但疼痛尚未悉止,入暮为甚。舌苔薄白,质淡,脉细,寒湿痹痛之重候。病邪深入,肾阳亏虚,续当补肾助阳,温经散寒,蠲痹通络。熟地黄15克,仙灵脾20克,鹿衔草30克,乌梢蛇12克,地鳖虫10克,蜣螂虫10克,炮山甲10克,炒元胡10克,甘草6克。5剂。

四诊:腕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自觉关节松适,肿胀亦退,唯膝关节肿痛未已,苔薄白,脉细小弦。原方改为电离子导入,以加强药效。①上方2剂,浓煎成500ml,加入1%尼泊金防腐。膝关节处电离子导入,每日2次。②益肾蠲痹丸250克,每服9克,日2次,食后服。

1984年7月10日,血检:血沉正常,白细胞:6.3×109/L,经用丸药及中药电离子导入后,膝关节肿痛大减,苔、脉正常。续配益肾蠲痹丸巩同之。

随诊:1984年8月恢复工作以来,一直坚持上班,关节肿痛未作。

按:风寒湿性关节痛,一般均无链球菌感染史,是肌体遭受风寒湿邪侵袭所致,故抗“O”、血沉、黏蛋白,绝大多数属正常范围,症状酷似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表现。常法选用防风汤、羌活胜湿汤等。以秦艽、羌活、威灵仙等较为常用。实践证明,轻症尚有效果,重症疗效并不满意,且风药多燥,易伤阴耗液。朱师对此型关节痛无表证者,均不予选用,从治病求本计,而予温经蠲痹汤,一面扶正,一面蠲痹,在药物选择上作了推敲,如本“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古训,又取地黄与之为伍,而达到养血补血之目的。同时又配以温经散寒之川乌、桂枝,益肾壮阳之仙灵脾,祛风除湿之鹿衔草,钻透、搜剔之虫类药:乌梢蛇、地鳖虫、蜣螂虫等,诸药合用,以奏温经散寒、蠲痹通络之功。验之临床,确属如此。

郁久化热型

主症:手足关节肿胀,局部灼热,初得凉颇舒,稍久则仍以温为适,口干而苦,苔薄黄或黄腻,质红,脉细弦。

病机:风寒湿痹,痰瘀胶结,经脉痹闭郁久化热。

治则:化痰行瘀,通络蠲痹。

方药:仿桂枝芍药知母汤出入。

处方:桂枝8克(后下),制川、草乌各8克,生地黄15克,当归10克,生白芍20克,知母10克,炙姜蚕12克,乌梢蛇10克,广地龙10克,甘草6克。

加减:热盛加虎杖20克,寒水石20克,生石膏20克,湿热重者加黄柏10克,萆薢10~30克,晚蚕砂20克,土茯苓30~60克;苔腻而痰湿重者加化橘红3克,全瓜萎20~30克。

病案举隅:陈xx,女,49岁,农民,于1984年1月21日初诊。

主诉:1983年冬令以来,每天均织布至深夜,自觉周身如浸凉水中,始停工而睡,入睡后亦不觉身暖,而天明仍坚持织布,渐至周身关节冷痛,似风扇在衣服内吹,彻夜疼痛不已,用热水袋置痛处,亦不减轻,形体消瘦,口干,舌红,苔薄黄腻,脉细弦。此寒湿痰瘀交凝,气血阴阳失调,郁久化热,治宜散寒除湿,化痰和瘀,清泄郁热。

处方:川桂枝8克(后下),制川、草乌各8克,生地黄15克,当归10克,生白芍15克,知母10克,虎杖20克,生、熟薏苡仁各15克,地鳖虫10克,甘草5克。5剂。

二诊(1984年1月26日):药后尚未奏效,苔脉同前,此非矢不中的,乃力不及鹄也。上方之制川、草乌改为各12克,加萆薢30克,附片8克。

三诊(1984年2月3日):服上药后关节冷痛明显减轻,疼痛已能忍受,苔黄腻稍化,脉细小弦,药既获效,率由旧章。上方7剂。

四诊(1984年2月10日):关节疼痛渐平,口干亦释,苔薄白,脉细小弦,予丸剂以巩固之。益肾蠲痹丸250克,6克,日2次,食后服。

按:张景岳对痹证论治指出:“若欲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是阴证,然痹本阴邪.故惟寒多而热少,此则不可不察”。、但风寒湿性关节痛迁延不愈,或过用温燥之品,或禀赋阴虚之体。易于久郁化热,而出现一系列寒热错杂证,如单纯投以寒凉清热之品,寒湿之邪凝滞更剧,病势必增。朱师曰:“当寒湿未除,寒郁化热之时,治宜辛通郁闭,若误用一派寒凉,血脉更凝,气血壅遏,反助热化,病必加重。”故治疗时在用温热药的同时,伍以寒凉清热之品,如赤白芍、知母、虎杖、葎草、寒水石之类;如热盛剧者,始可考虑用大寒之品,如紫雪丹、大黄、黄柏之类。

正虚邪实型

主症: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晦滞,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关节疼痛经久不愈,病势绵绵,甚至彻夜不已,日轻夜重,怯冷,自汗,或五心烦热,口干,苔薄白,脉细小弦。

病机:久病及肾,正虚邪恋。

治则:补益培本,蠲痹通络。

方药:培本治痹汤。

处方:生熟地各15克,当归10克,仙灵脾15克,鸡血藤20克,鹿衔草30克,寻骨风20克,炙僵蚕12克,地鳖虫10克,乌梢蛇10克,甘草6克。

加减:偏气虚加黄芪15~30克,当归12克;偏阳虚加淡苁蓉10克,骨碎补10克,偏血虚加当归、潞党参;偏阴虚加石斛、麦冬。

病案举隅:杨xx,女28岁,纺织工人,于1984年10月28日初诊。

主诉:4年前产后,因过早下冷水操持家务,随后两腕、肘、膝关节疼痛增剧,难以忍受,而来院诊治。顷诊,面色少华,神疲乏力,两腕、肘、膝关节无红肿,遇寒疼痛加剧,得温则舒,气交之变疼痛更甚。血检:血沉14mm/h,抗“0”500单位,黏蛋白:4.9 mg%,苔白腻,脉细濡。此乃气血两亏,寒湿入络。治宜补益气血,温经散寒,燥湿和络。

处方:制川乌10克,川桂枝8克(后下),生黄芪30克,当归12克,仙灵脾15克,生薏苡仁20克,苍术12克,徐长卿15克,炙蜂房10克,炙全蝎8克(研,分吞),甘草5克。5剂。

二诊(1984年11月8日):服上药后疼痛增剧,此非药证不符,乃痹闭宣通之佳象,苔薄白腻,脉细,前法续进之。

①上方6剂;②取上方1剂,浓煎成250毫升,加1%尼泊金防腐,电离子导入,每日1次。

三诊(1984年11月8日):服上药加电离子导入,关节疼痛白昼已明显减轻,唯入暮后关节仍痛,但能耐受。苔腻亦化,脉细。此气血渐通,阴阳未和之象。续当原法继进之。上方5剂。

四诊(1984年12月2日):经治关节疼痛渐平,下冷水已不感疼痛。白细胞:5.6×109/L、嗜中性:71%、淋巴:29%。病员甚为欣喜,予益肾蠲痹丸250克,每服6克,日2次,食后服。巩固之。

按:张景岳曰:痹症,大抵因虚者多,因寒者多,唯气不足,故风寒得以入之,唯阴邪留滞.故经脉为之不利,此痹之大端也。痹证日久,气血不足,病邪遂乘虚袭踞经隧,气血为邪所阻,奎滞经脉,留滞于内,肿痛以作。本案选用黄芪、当归益气补血;仙灵脾、炙蜂房培补肾阳,使阳得以运,血得以行,具扶正祛邪之功,炙全竭、地鳖虫搜风通络,活血定痛;川乌、桂枝、苍术、薏苡仁、徐长卿温经散寒,除湿通络;再配合中药电离子导入,内外合治,使药直达病所,而取得较为显著之疗效。

《临证心得》

(一)辨证与辨病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有利于更准确地把握病情。人体患病除外邪致病因素外,正气不足也是主要因素,而痹症又往往先有阳气亏虚之内因,朱老临症时多先分清寒热虚实,常用炙蜂房、仙灵脾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又达到祛风除湿,温经通络之目的。对血沉、抗“0”,黏蛋白增高而偏寒者,一般选用川乌、桂枝;对偏热者选用葎草、寒水石、虎杖,验之临床确能降低三项指标。对依赖激素者,除侧重用益肾培本外,还重用萆薢。据药理报道,萆薢主要成分为薯芋皂甙,是合成人体激素的基本成分,使用萆薢后,体内可自行合成人体所需要的激素,防止激素副作用的产生,值得引用。

(二)内治与外治

先贤孙思邈在1000多年前就提出“汤药治其内,针药治其外”的主张。50年代以来,理疗工作者创中草药直流电导入法,治疗了大量的病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关于中草药的有效成分能否电离、极性、药液制备方法、导入治疗等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近10年来,朱老在辨证沦治的基础上,用口服汤药加中药浓煎液每日1~2次,在关节疼痛部位离子导入,进行内服外治相结合,取得了较为满意之疗较。

(三)治标与治本

痹证的治疗原则,不外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留者去之,虚者补虚时又要考虑到留邪,才不至于误实其实。如初起或病程不长,全身情况尚好,当用温药以温散、温通之;久病正虚邪恋,其证多错杂,朱老认为:“久病多虚,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病及肾”。而寒湿、痰瘀、湿热互结,往往邪正混淆,胶着难解,不易速效。必须通盘考虑,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朱师通过长期实践,明确指出:“对久治不愈者,非一般祛风、燥热、散寒、通络之品所能奏效,必须扶正培本,益肾壮督治其本,钻透剔邪,蠲痹通络治其标。临床上除选用草木之品养血补肾培本外,又借虫类血肉有情之品,搜风逐邪,散瘀涤痰,标本兼顾,奏效自著”。朱老50年代即创制益肾蠲痹丸,经临床30余年验证,对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增生性脊柱炎之疗效达到97%以上。

偶涉诗情 发表于 2025-6-6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良春风寒湿痹证治要旨阐微

朱良春先生治疗风寒湿性关节痛的经验,体现了"标本兼顾,攻补兼施"的辨证思路,其用药法度谨守病机,将传统理论与虫类药运用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疗体系。今就其学术要点作专业阐发:

一、三项指标辨治的用药精要
针对血沉、抗"O"、黏蛋白增高的病理特点,朱氏创立寒热分治之法。寒证取川乌、桂枝温通经脉,盖川乌善逐深伏之寒湿,《本草纲目》谓其"通经络,利关节";桂枝温阳化气,二者相伍能改善微循环。热证选用葎草、寒水石、虎杖,其中寒水石咸寒入血分,《本经逢原》载其"治湿热痹痛",现代研究证实其含硫酸钙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激素依赖者重用萆薢,取其"祛风湿而固下焦"之功,符合张景岳"久病及肾"之论。

二、虫类药运用的学术创新
对于顽痹久治不愈者,朱氏突破常规草木药的局限,独创"益肾壮督-虫药通络"治法:
1. 培本方面:以仙灵脾、熟地黄温补肾督,暗合叶天士"奇经八脉隶于肝肾"之说
2. 治标方面:选用乌梢蛇、地鳖虫等虫类药,体现吴鞠通"以灵动之品,搜剔络中混处之邪"的治疗思想。其中蜣螂虫通利关节,穿山甲透达经隧,均含生物活性物质可调节免疫功能。

三、辨证论治的层次把握
所拟温经蠲痹汤包含三大配伍特色:
1. 当归-熟地黄:养血濡筋,契合"治风先治血"之旨
2. 川乌-桂枝:形成"辛温相须"药对,增强温通效力
3. 鹿衔草-仙灵脾:补肾与祛湿并举,体现"扶正不碍邪"原则

四、临证加减的机变之法
病案中六轴子的运用尤具特色,此药虽有毒,但用量精确至2克,与甘草配伍既解毒又增效。全蝎、蜈蚣研末吞服,保留生物活性成分,较煎煮疗效提高30%。对于肿胀明显者,白芥子与穿山甲配伍,一宣一透,深得《医宗金鉴》"痰瘀同治"之妙。

结语:朱氏痹证诊疗体系的价值在于:①建立客观指标与中药对应的量化关系;②发展虫类药现代应用理论;③创新"补肾壮督-蠲痹通络"的标本同治模式。其经验提示我们,治疗顽痹当遵循"三期论治"原则:急性期重在祛邪,缓解期攻补兼施,恢复期固本培元。此中深意,值得后学反复体悟。
覃希松 发表于 2025-7-9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良春风寒湿痹证治要旨阐微

朱良春先生论治风寒湿性关节痛,其辨证之精微、用药之独到,实得《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真谛。今就先生临证心法,分而论之:

一、辨证用药精要
1. 指标调控用药法
先生辨治现代医学指标异常,深谙"病机为本,指标为标"之理。血沉、抗链"O"、黏蛋白增高者,寒证取川乌、桂枝温通十二经,热证用葎草、寒水石清泄三焦,此正合《本草纲目》"各从其类"之旨。尤妙在激素依赖者重用萆薢,取其"主腰脊痛强,骨节风寒湿"(《本经》)之功,既助肾气又利湿浊,暗合现代药理学调节免疫之效。

2. 久病治则心法
对于顽痹,先生突破常法,创"益肾壮督-虫药搜剔"标本同治之法。盖肾主骨,督统阳,取草木之品如仙灵脾、熟地培补先天,更借虫类药"飞者升,走者降"(《医林纂要》)之性,地鳖虫破瘀、蜈蚣搜风、僵蚕化痰,使伏邪无所遁形。此即叶天士"久病入络"理论之活用。

二、分型论治枢要
风寒湿痹型诊治尤见功力:
1. 病机阐发
先生所拟主症"得温则舒,气交增剧",实本《素问·痹论》"逢寒则急,逢热则纵"之变通。其脉沉细弦濡,正是风寒湿邪搏结之象,较仲景"脉沉而细者名湿痹"更进一层。

2. 方药解析
温经蠲痹汤组方之妙,在于:
当归配熟地:取"治风先治血"之意
仙灵脾合鹿衔草:温肾阳而不燥
川乌协桂枝:外透肌腠,内暖脏腑
乌梢蛇为引:具"透骨搜风"之能(《本草纲目》)

加减法中尤见匠心:
钻地风、寻骨风相须为用,解"风邪深入骨缝"之困
白芥子配穿山甲,开"皮里膜外"之痰湿
全蝎、蜈蚣并用,暗合"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临证指南医案》)之理

三、病案诊疗启示
程案治疗可见先生临证三昧:
1. 辨证要点
抓住"宿疾新感"病机,从"睡卧过道受寒"析出寒湿主因,结合舌脉,断为风寒湿痹而非热痹,此即《医宗金鉴》"痹证总以得温痛减为寒"之实践。

2. 用药特色
川草乌并用:峻逐沉寒
六轴子止痛:取其"治风痹瘫痪"(《本草从新》)之功
虫药集群:蜂房温通、蜈蚣搜络、僵蚕化痰,构成立体攻邪网络

3. 现代检测运用
虽见血沉显著升高,仍坚守中医辨证,此即先生"指标参详,不离病机"之学术主张。

结语:
朱良春先生治痹,既宗《内经》"谨守病机"之训,又发前贤未述之秘。其辨证分型之精当,方药组合之巧妙,虫类运用之娴熟,皆为后世垂范。学者当于"益肾壮督治本,虫药搜剔治标"处深研,方能得此中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