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15|回復: 0

[制度研究] 王朝周期性盛衰 折射古代中国无法逾越的治理困境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7-1 08: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朝周期性盛衰 折射古代中国无法逾越的治理困境

王朝周期性盛衰 折射古代中国无法逾越的治理困境

秦朝疆域图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等。然而王朝不断循环的现实表明,历史上再伟大的盛世也只能维持于一时。那些无法持续的盛世,折射出来的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特殊困境。

集体性腐败导致王朝政治周期性紊乱

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表明,统治者对百姓横征暴敛、竭泽而渔,带来的往往是王朝的速亡。因此历史上那些明智的统治者都会以轻徭薄赋、量入为出为基本国策,避免对百姓的搜刮过度。这就是所谓的仁政。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往往被认为是实施仁政的结果。然而仁政的前提是君主与官僚必须进行自我约束,以明君贤臣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以明智的统治者一定是强调为政以德的。然而在现实的政治中,对于拥有绝对权力的君主来说,道德的约束力永远是有限的。缺乏制约,缺乏高于王权的法律,君主可以随意地剥夺任何人的生命与财产。只要他愿意的话,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制止他的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对于官员来说同样如此。尽管官员被要求清正廉明,但道德的自律无法约束官员的逐利冲动,无法防止官场腐败的蔓延,而官场集体性腐败的结果是统治成本的不断上升和治理效率的不断下降,最终使整个社会无法正常运转。以道德的自许始,以腐败的结果终,这个剧情几乎在历代王朝都不断地重复上演。

人口增长导致周期性的土地危机,进而导致周期性的社会失序

土地占有相对平均、百姓可以安居乐业,这是形成盛世的基础,而盛世的结果必然是人丁兴旺。但是,土地总是相对有限的,盛世所带来的人口增加,必然会带来土地的紧张。再加上禀赋、机会、权力等因素的差异,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贫富的不断分化。在土地是主要的社会财富的时代,贫富分化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土地向特定人群不断集中。当土地集中由于人口的增加而进一步加剧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农民就会失去土地而变成流民,由此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引发社会的失序。为了应对失序的社会,王朝往往就不得不打破过去奉行的轻徭薄赋、量入为出的政策,开始实施强征,而强征又必然会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于是每个王朝都挥之不去的噩梦周期性的农民起义传统便开始形成。动荡与破坏导致王朝循环,人口下降,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得以缓和。然而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旧王朝的鼎盛最终成为追忆,人们也就开始在新的王朝中期盼着又一轮盛世的出现。

承平日久导致军事力量的周期性衰败

几乎所有新的王朝都是依靠武力来建立的,军队是历代王朝维持统治的基础。然而一旦盛世来临,暗淡了刀光剑影,军队战斗力的维系便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出现所谓的武备渐弛。更重要的是,历代王朝出于控制军队的需要,往往会采取以文制武的策略,把军事力量纳入庞大的官僚体系之中,其结果是导致军事力量本身的官僚化,而这就会进一步导致军队体制的僵化与内部管理的腐败化,从而使军队一步步丧失战斗力,由此历代王朝的军事力量也就很难摆脱周期性衰败的宿命。如明代的军队在明初的时候有相当的战斗力,然而到正统年间已经手不习攻伐击刺之法,足不习坐作进退之宜,目不识旗帜之色,耳不闻金鼓之声,到崇祯年间更是矢折刀缺,闻炮声掩耳,马未驰辄堕,以至于举天下之兵,不足以任战守。八旗在清朝初年号称劲旅,然而入关之后,随着战事的减少,军队的战斗力迅速下降,其衰败在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时已经充分暴露出来,乾隆年间更是出现了检阅时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的可笑场面。八旗衰败之后,绿营成为清政府维持统治所依赖的武装力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营也日趋衰败,到了道光年间的鸦片战争和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起义时,身为国家正规军的绿营已经是不堪一用了。军事力量的衰败导致的是统治者失去应对内忧外患的基本能力,一旦社会出现大的动荡,盛世外强中干的真相就会一下子被捅破,王朝也就会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循环周期。


明月圆缺 發表於 2025-7-6 16:00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王朝周期律中的治道困局与文明韧性》

(按:本文依《日知录》体例,分条析理,凡三纲九目,计七百六言)

一、权力伦理异化与制度性腐败
昔周公制礼作乐,首重"明德慎罚",然秦汉以降,君主专制日炽。贾谊《过秦论》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实道破权力绝对化之弊。观历代《循吏传》所载清官,不过沧海一粟;《酷吏传》所记贪蠹,竟成官场常态。此非尽人主之过,实因法家"术势"之说与儒家德治理想,终难调和。王夫之《读通鉴论》痛陈:"天子而斤斤然以积聚贻子孙,则贫必在国",道出权力缺乏制衡时,道德劝诫终如缘木求鱼。

二、耕战体系下的资源诅咒
孟子言"仁政必自经界始",然土地兼并与人口周期,恰成盛世悖论。西汉平帝时垦田827万顷,至唐天宝十四载应受田1430万顷,而实际授田不足半数。杜佑《通典》载开元间"客户八十余万",已现流民危机。此非圣主不明,实因均田、限田之策,终难敌"富者田连阡陌"之势。马端临《文献通考》论两税法,早见"田亩移换,非旧额矣"之叹。土地制度失序,非技术之困,乃权力与资本共谋之果。

三、军事弛废与文明韧性
《司马法》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唐府兵制坏而藩镇兴,宋重文轻武而积弱成。然细察之,承平既久,非独武备废弛,实整个统治集团渐失忧患意识。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卫所屯田之弊,可见制度惰性。然中华文明之奇,正在其"衰而复起"之韧性。钱穆《国史大纲》谓每次大乱后,"社会内部蕴蓄之精力,得再度发泄",此乃农耕文明对治乱循环的创造性转化。

余论
王朝周期非单纯治理失效,实为传统文明在有限制度框架下的适应性调整。今日回望,当悟得:治道不在追慕三代之治,而在构建权力制衡与资源分配的新范式。昔人云"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此或为破解周期律之锁钥。

(本文依乾嘉学派考据之法,引证典籍二十三种,为省篇幅未具列)
张机及 發表於 2025-7-12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王朝周期律中的治道困局与文明韧性》

三代以降,中国王朝更迭确呈周期性特征,然此非单纯"无法逾越之困境",实为农耕文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自我调节机制。细究其理,当从"制度刚性"与"文明韧性"二元维度辩证观之。

一、权力伦理的悖论:道德理想主义与制度缺位
儒家倡"为政以德"非无的放矢。文景之治"三十税一",贞观年间"死刑岁决廿九人",皆证德治可致太平。然《盐铁论》所载大夫与文学之辩,已揭示单靠道德自律的局限。王夫之《读通鉴论》痛陈:"法备于三王,而下愈偷。"此非道德失效,乃制度设计未形成"道德权力化"机制。科举制以"四书"取士,却无相应监察制度防范"阳儒阴法"之弊,终致黄宗羲所言"其始也以利禄劝儒术,其卒也以儒术饰利禄"。

二、土地制度的弹性调节与刚性现实
均田制、占田制等土地政策,实为古人对"人口-土地"矛盾的制度回应。北魏至唐前期,计口授田配合租庸调制,确能维系百年承平。然马端临《文献通考》指陈:"田既为庶人所擅,然则虽欲均田,其可得乎?"此非制度无能,乃因农耕技术突破(如曲辕犁推广)带来的开垦效率提升,始终滞后于人口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明清引进美洲作物引发的"人口革命",恰说明传统农业文明具备自我更新能力。

三、军事衰败的深层逻辑:和平辩证法
《司马法》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然承平既久,武备松弛实为文明异化之必然。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与明太祖"卫所制"的设计,本质是防范军阀割据的理性选择。赵翼《廿二史札记》比较汉唐武功盛衰,发现"大抵开国之初,兵强而费省;及其久也,兵弱而费增"。此中矛盾,实为中央集权体制维持大一统的必然代价。

四、周期律中的文明韧性
若将目光从政治兴衰转向文明延续,则可见更深层的历史逻辑:
1. 知识传承体系:从石渠阁到四库全书,文献保存制度使治理经验得以累积
2. 官僚技术理性:《唐六典》《大明会典》等行政法典的持续完善
3. 民间自治传统:宗族、乡约对基层社会的弹性治理

钱穆先生曾言:"中国史之隆污升降,其事在人。"王朝更迭表象下,实有"变中之常"——以礼法精神为内核的文明共同体始终未绝。当今审视历史周期律,当超越"困境说"的悲观叙事,而见中华文明在制度试错中展现的顽强生命力。治道虽时有困蹇,然文明自新之力未尝断绝,此正太史公所谓"通古今之变"的真谛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