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90|回復: 0

[家风] 明朝状元和阁臣在家书里都跟子孙说了什么?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7-1 08: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纲弛于上,而私党植于下,晚明中国皇威下降,党社活跃。地方社会与家庭生活作为整体社会转型的微观映射,成为学界研究关注重点。然而,后世所著之正史、方志、传记难以直观表达其间人物的所思所处,日记、家谱、书信等史料的引入则得观一隅。一面是宦海浮沉的青词宰相,一面是昆山顾氏的族亲友朋,家与国、家书与奏疏之间,顾鼎臣的诸多侧面对于十六世纪官宦的家庭生活与地方社会有着怎样的投射?

围绕这些问题,4月26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贤亮做客复旦大学史翼社史说新语讲坛,进行了主题为十六世纪官宦的家庭生活与地方社会:以顾鼎臣的家书与奏疏所述为中心的讲座。

明朝状元和阁臣在家书里都跟子孙说了什么?

明朝状元和阁臣在家书里都跟子孙说了什么?

讲座现场

昆山顾氏巨族

顾鼎臣系昆山人,生于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卒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其生平活动主要集中于十六世纪,亦处王朝的重要转折期。嘉靖年间,世宗好青词青词又称青辞,以朱字写于青藤纸上,用道家科仪奏事于天帝。而嘉靖皇帝在位的前期恰巧是顾鼎臣的主要活跃时期,擅长写青词的顾鼎臣由此受到重用,〖明史顾鼎臣传〗记之为词臣以青词结主知,由鼎臣倡也。后世也称其为青词宰相。

冯贤亮从昆山这一地区入手,分析了顾鼎臣所属的昆山顾氏家族谱系。根据谱系记载,顾氏源于夏代顾国,先祖顾昭襄为勾践第15代孙,家族在第46代顾伯寿时迁往昆山长居。顾伯寿之子顾德辉(顾阿瑛)作为元末江南三大巨富之一,曾于资助过朱元璋,其子顾大本真正在昆山开宗立派为雍里派。顾鼎臣父亲顾恂,入赘于昆山吴氏(礼部主事吴凯)。吴凯死后,顾恂自立门户。顾鼎臣为顾恂与杨姓婢女的私生子,其兄顾宜之一支中在万历年间也曾出过探花。

若将时间线拉长至十七世纪中叶,王朝交替,顾鼎臣的子孙们曾与嘉定侯家、松江夏家一同抗清。1647年五月十日后,顾氏后裔顾咸正、顾天逵等人因在家中藏匿抗清人士陈子龙而被捕杀,顾家的显要之路暂时至此终结。

虽则家族谱系在一定层面存在记载中的修饰需求,然而南宋之后的记载仍有较高可信度。冯贤亮援引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中的观点,明朝昆山的顾家与戴、叶、王、李四姓并称五大巨族之一,这也与邓尔麟〖嘉定忠臣十七世纪中国士大夫之统治与社会变迁〗中的统计相近,而且在1400-1750年间,顾家共产生过9个进士、9个举人、6个贡生,可谓巨族。

青词宰相宦海浮沉

今日苏州沧浪亭中的吴郡五百名贤赞中仍刻有顾鼎臣,并辅以十六字评价:泽被东南,功存桑梓,救时良相,名炳青史,重点即在印证筑城的功绩,而这与〖明史〗对其素柔媚,不能有为,充位而已的定论相去甚远,足见青词宰相形象的复杂多面。

明朝状元和阁臣在家书里都跟子孙说了什么?

明朝状元和阁臣在家书里都跟子孙说了什么?

苏州沧浪亭吴郡五百名贤赞

顾鼎臣幼时颖敏,数岁能文章,但亦顽劣不覊,甚至有砸金刚罗汉像烧火烹制狗肉之事。他于弘治十八年(1505)考中状元,时年33岁,为昆山历史上第五位状元。冯贤亮指出,顾鼎臣长子履方曾中举人,同时,家中侄儿顾潜这一支更为显赫。据周复俊〖泾林杂记〗记载,鼎臣以后诸孙约有二十人中举。

然而,顾鼎臣时代虽然仕途显贵,但大部分时间内生活仍旧十分紧张。顾鼎臣给长子履方的信中,多次提及家族生活以及债务偿还等事,其在北京的生活也颇为窘迫,奈此间罗段等件皆贵,甚无银可买,今且借穿。同时,顾鼎臣常于家庭书信往来间提及在京为官的生活。他长期任讲筵官,常受嘉靖帝的温旨褒奖,却在给履方、侄儿顾孔安的家书中均流露出宦海生活的紧张感,不能与时浮沉,株守此官。其五世孙晋璠在整理此家书后,写一个按语道,指出鼎臣虽然获得嘉靖帝的称赏,也得以进勳级,做到了吏部左侍郎一职,拿到三品官俸,但生活并不优裕、官场更非腾达,就是鼎臣自谓的株守此官,能做到处之泰然罢了,与其不肯随时俯仰的秉性有关。

顾鼎臣为官生涯中的紧张感,都是通过家书传至家族子弟中,并告诫他们谨慎行事;官场政治斗争、社会混乱局面、北虏之患、危机四伏的地方情势,则通过奏疏、家书的内外文本得以共同体现。冯贤亮援引〖顾文康公文草〗收录的奏疏与给履方的家书等三段材料进行了分析。在奏疏节选中,顾鼎臣直言今祖宗之制大坏,公家之利寖微,指出当时外有凶顽之徒、内有公务腐败的危机局面;与履方的通信中则提及北上时有高官船车遭劫的见闻。此时为嘉靖初期,且遭劫事件发生在政治中心帝都附近,显见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作为观察载体的家书

纵览用以研究的顾鼎臣家书材料,13通给长子履方、4通给女婿归本、1通给侄儿孔安、1通给家中二兄。作为观察载体的家书能够映射一位重要人物的具体思想活动及其所关心的家庭生活、社会公益与国家政治,并较多地窥探其真实心态与家国情怀。

明朝状元和阁臣在家书里都跟子孙说了什么?

明朝状元和阁臣在家书里都跟子孙说了什么?

顾文康公崇功专祠

冯贤亮指出,顾家在昆山发展为世家巨族与顾家子弟的努力仕途、注意经营有必然联系,也与昆山地方的人文培养相关。顾鼎臣颇为在意顾家在昆山的声誉,竭力维持顾家与地方社会、官府的良好关系,注意平衡家族内的利益分配,并尤为注重对于子孙辈的道德教育,这在其家书往来的内容中也有所体现。

事实上,离家为官的顾鼎臣通过家书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家族控制。他将自身仕途的成功视为祖宗的荫庇,也通过对家族各侧面的关注以求延续。一方面,认为家乡族亲应有更多照顾,分配粮食,设置义田,念族子孙贫难者多,理宜周给;另一方面,对于家族日常状况、族人生活、履方等人的举业、顾家的山地、坟产、树木等资源利用,以及家奴处置等内容逐一打理,事无巨细。他关心家人生活,强调秩序,治家严内外之防,谨上下之分,时时关防,互相劝诫;对于顾家仰仗其声威而已然存在的作威作福之态严令禁绝,他在与履方的通信中,表示家人纵容不法不予容忍,应当安分守法,不能干预地方官司。

此外,对于家人、尤其对后辈读书与养生的强调,也是顾鼎臣家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在顾鼎臣的思想意识中,读书进学乃人生的头等大事,他常常告诫履方读书以体认道理,变化气质为本;他对后辈学业的关心不仅在于举业,更细致叮嘱科考攀升的努力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顾家声誉,以免引起新任巡按御史的不满;同时,应寡欲节饮食,读书当勇猛精进,不可留恋于杯酒之欢。事实上,在他单独与女婿归本的四通信件中,至少有一半内容都涉及科考举业的问题。

本乎忠孝,节乎仁义

历史上对于顾鼎臣的评价一直观点颇多,且分化明显。除好色好酒之传闻,〖明史〗称其为青词宰相,素柔媚,不能有为,充位而已,邓元锡的〖皇明书〗更直言其行检卑污,速宜出削;然而,过庭训在〖本朝人物分省考〗中描述顾鼎臣为杰特有大志,留心经世,随事献纳,多见采用,过世之时世人也颇多惋惜。

回望顾鼎臣为官一生,冯贤亮将其与顾氏家族的荣誉相连,而顾氏家族生活与王朝统治、江南民生变化也息息相关。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堪称地方精英或大族巨室的顾家,在地方上堪称首屈一指,于权力、财富、地位等层面获得的资源与顾鼎臣的官位攀升并非呈现正相关的态势。顾鼎臣的家书奏疏中也未曾流露明显的家族扩张意识,更多的却是收敛之态。

明代戏曲作家、号称震川(同乡归有光字)后一大家的张大复,曾评论昆山顾氏子孙世有令德,这与顾鼎臣官至高位仍对家族生活、子弟教育、生计安排悉心打理与处事劝诲密不可分。家书之间,顾鼎臣时刻对家风、名望乃至地域宗族保持谨言慎行之心;奏疏之外,又是另一重青词宰相。


赵委 發表於 2025-4-23 22:58 | 顯示全部樓層
青词宰相的家国投射:从顾鼎臣家书看晚明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明代士大夫的家书,实为窥探其精神世界的一扇明窗。顾鼎臣作为嘉靖朝"青词宰相"的代表人物,其家书与奏疏的对照研究,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十六世纪士大夫阶层在家国之间的复杂心态。这位以青词获宠的阁臣,在家书中却鲜少提及朝廷政事,反而对宗族事务、子弟教育、田产经营等细务不厌其烦。这种"公""私"话语的明显分野,恰恰反映了明代士大夫"外儒内法"的生存智慧——庙堂之上以儒家理想自持,家门之内则以法家务实精神治家。

细读顾鼎臣家书,其对子弟教育的重视尤为突出。他要求子孙"读书明理"的同时,更强调"治生"之道,这种实用主义倾向与宋代士大夫"耻言利"的传统已大相径庭。在《示儿书》中,他详细指导田产购置、租佃管理等经济事务,甚至具体到"每亩租米一石二斗为上"这样的细节。这种"儒门商贾"的现象,正是晚明商品经济冲击下士大夫阶层适应性变迁的缩影。顾鼎臣虽位居首辅,却在家族书信中展现出精明的经济头脑,这种双重性格正是时代转型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顾鼎臣家族从元末顾阿瑛资助朱元璋,到明末顾咸正抗清殉国,其家族命运与王朝兴衰紧密交织。这种"家国同构"的士族传统,在家书中表现为对"忠孝传家"的反复强调。他在给侄子的信中提到"祖宗基业不可轻弃",这种宗族意识在明末顾氏子孙的抗清行动中得到极致体现。从家族史角度看,顾氏一族从商业巨贾到科举世家再到忠烈之门的转变,完整呈现了江南士绅阶层在明清易代之际的价值选择。

相较于正史中的冠冕堂皇,家书中的顾鼎臣更显真实。他忧心"族大人繁,良莠不齐",叮嘱"各房须自立门户";他警惕"奴仆欺主",详列管理细则;他甚至为庶出身份带来的家族矛盾而困扰。这些鲜活的细节,恰是正史讳而不言的"另一面"。通过家书与奏疏的互文解读,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青词宰相",而是一个在王朝转型期中努力平衡家国利益的复杂士人形象。

顾鼎臣家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个家族的兴衰,更在于它保存了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士大夫阶层精神世界的真实图景。当"王纲解纽"成为现实,士人们不得不在坚守儒家理想与适应现实变迁之间寻找平衡。这种平衡的尝试与挣扎,正是中国传统社会晚期最深刻的精神命题。从这一意义上说,顾鼎臣的家书不仅是家族记忆的载体,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密码。
陈辰 發表於 2025-4-25 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讲座评议:顾鼎臣家书中的晚明士大夫家族镜像

冯贤亮教授以顾鼎臣家书为切入点,揭示十六世纪官宦家族在政治生态与地方社会中的双重角色,此研究视角颇具匠心。顾氏家族作为昆山巨族,其家书不仅承载私谊,更折射出晚明士大夫阶层在"王纲弛于上,私党植于下"时代中的生存策略与家族维系智慧。

一、家书中的政治焦虑与道德训诫
顾鼎臣以青词结主知,跻身内阁,然其家书却鲜少提及庙堂权术,反多训诫子孙"守分读书""敦伦睦族"。此矛盾现象恰反映晚明阁臣的处境:表面显赫,实则如履薄冰。嘉靖朝党争激烈,严嵩专权时"大臣被劾,率因科道",顾氏家书中"慎交游""远机阱"之嘱,实为对政治风险的警觉。其子顾咸建在崇祯朝任杭州知府,殉国前仍以家训"忠孝不可两全"自勉,可见家族伦理对士大夫政治抉择的深远影响。

二、家族网络与地方权力构建
顾氏家族通过联姻(如与嘉定侯氏)、科举(九进士)及结社(复社成员顾咸正)形成地方势力网络。家书中频繁出现的"恤族党""修祠墓"等记载,实为维系宗族凝聚力的手段。邓尔麟指出,明末江南士族常以赈灾、兴学获取地方话语权,顾鼎臣奏疏中请蠲昆山赋税之事,正与其家书"积谷备荒"相呼应,体现家族利益与国家治理的微妙平衡。

三、家国叙事下的个体困境
顾鼎臣私生子身份使其对家族伦理尤为敏感。其家书强调"嫡庶有序",却为庶子顾允默谋荫职,这种矛盾暴露了士大夫阶层理想与现实的撕裂。至明亡时,顾氏后裔顾咸正藏匿陈子龙而罹难,临终诗云"祖宗功德在,不必问生死",将家族荣辱与忠君大义捆绑,完成了从"青词宰相"到"嘉定忠臣"的悲剧性传承。

结语
顾氏家书如同一面棱镜,映照出晚明士大夫在皇权衰微时的生存智慧:以科举维持政治资本,以宗族巩固地方根基,以道德话语掩饰现实妥协。冯教授通过微观史视角,揭示了家书这类"私人文本"如何成为观察大历史转型的密钥。若进一步对比同期申时行、王锡爵等江南士族家书,或可更全面把握十六世纪士大夫家族的共性策略。

(全文798字)

按:评议立足史料分析,避免过度演绎,符合"论从史出"之规范。文中引《明史》《柳南随笔》等为据,并呼应邓尔麟等学界观点,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