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49|回复: 2

[中医理论] 《内经》所论伤寒的证候及特点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6-18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伤寒的含义有二:一是《素问•热论》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明确指出“伤寒”为外感热病之总称,此即后世所称之“广义伤寒”。《难经•五十八难》亦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何以把外感热病总称为伤寒?后世医家曾作过论证。

    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九》说:“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也。”《伤寒大白•陈序》又说:“然六气皆足以伤人,而寒之入人为最毒,人之受之者为最酷。”这种认识,是从寒邪毒厉的特性而言。又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说:“太阳主一身之表,司寒水之经,凡病自外来者,皆谓伤寒,非寒热之变也。”这种认识,又是从外感病位而言。

    二是《素问•热论》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素问•水热穴论》又云“人伤于寒而传为热。”其所谓“伤于寒”,是指人被寒邪所伤,此即外感寒邪之“伤寒”,后世称之为“狭义伤寒”。仲景《伤寒论•太阳篇》所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即狭义伤寒之谓。

    《内经》论伤寒病证,以《素问•热论》为专篇,讨论了六经分证、两感于寒证及热遗、食复等。此外,《内经》还提出了中寒、寒栗等证。

    六经分证 《热论》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原本作‘主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热论》所述六经病证,都是指的伤于寒邪发病,然其证候又是以热证、实证为主,而且主要是经脉病证。诸如太阳之“头项痛,腰脊强”;阳明之“目痛而鼻干”;少阳之“胸胁痛而耳聋”;太阴之“嗌干”;少阴之“舌干”;厥阴之“囊缩”,皆明显体现了经脉辨证的特点。

    张仲景的《伤寒论》则以此为基础,并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他将《热论》所指六经的热证、实证,推衍为三阳经属表证、热证、实证;三阴经为里证、虚证、寒证。并将《热论》所指的经脉病证推衍为六经所属脏腑的脏腑、经脉病证。

    两感于寒证 所谓“两感于寒”,指阴阳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寒邪。《热论》云:“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两感于寒属危重病证,以其表里俱病,邪盛正衰。

    故高士宗说:“其两感于寒而病者,阳脉受寒,阴脉亦受寒,阴阳俱受,腑脏俱伤。故必不免于死。”如果出现神志昏迷,饮食不入,则可预知死期。如高士宗所说:“三阳以胃气为本,三阴以神气为先,水浆不入,胃气绝矣;不知人,神气亡矣。”(均见《素问直解》)

    热遗、食复 指余热不清病证。食复,谓因食而导致热病复发。《热论》云:“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外感热病热邪未尽之时勉强进食,则余热之邪与强食谷气之热相合,出现余热不清的情况。杨上善《太素》注:“遗,余也,大气虽去,犹有残热在脏腑之内外,因多食,以谷气热与故热相薄,重发热病,名曰余热病也。”

    不仅如此,外感热病热邪未尽时也不可食肉,以“肥者令人内热”,食肉则可导致热病复发。故《热论》明确指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这是外感热病在饮食护理中的一条重要理论。

    中寒 《素问•调经论》云:“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中寒是指寒邪积于胸腹而出现的寒证。由于阴寒之气厥逆,或感受外寒,或饮食寒凉,导致阳衰阴盛,寒气独留于中,成为中寒证。

    寒栗 《素问•调经论》云:“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灵枢•口问》又云:“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寒栗为外感寒邪常见症状之一,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说:“寒气独留于外,故寒而且栗也,此外感之证也。”由于寒为阴邪,寒盛则伤阳,张景岳所谓“寒气在外,阻遏阳道,故上焦不通,卫气不温于表,而寒气独留,乃为寒栗”。

大好四四 发表于 2025-6-3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经》伤寒理论发微及仲景学术之承启

一、伤寒名义考辨
《内经》所论伤寒,实为中医外感病理论之基石。其概念有广狭二义:
1. 广义伤寒:源自《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此说以寒邪为外感病之代称。《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之论,更将中风、湿温等悉归于伤寒门下。考其缘由,历代医家持论有二:
寒性杀厉说(《千金要方》):强调寒为冬令主气,其性凛冽,伤人最甚
太阳主表说(陈修园):从太阳经司一身之表立论,凡外邪入侵首犯太阳,故统称伤寒

2. 狭义伤寒:特指寒邪直中之证,《素问》"人伤于寒而传为热"即此义。仲景《伤寒论》太阳篇所述"脉阴阳俱紧"之证,正合此旨,与广义伤寒有范畴之别。

二、《内经》伤寒证候体系析要
(一)六经分证体系
《热论》构建的六经传变模型,实开经络辨证之先河:
太阳阶段:头项腰脊症状显着,体现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特点
阳明阶段:身热鼻干不得卧,反映阳明经多气多血之性
少阳阶段:胸胁耳聋之候,契合少阳枢机不利特征
三阴经证虽言"满""干""缩",然皆属经脉所过之实证热象,与仲景后期所论三阴虚寒有本质差异

(二)两感于寒证
此乃《内经》特殊传变理论,指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同时受邪(如太阳少阴同病),其病势凶险,预后不良,为后世"直中""合病"理论之滥觞。

三、仲景学术之创造性转化
张仲景在《内经》基础上实现三大突破:
1. 病性拓展:将六经纯热实证发展为三阳多实热、三阴多虚寒的辨证体系
2. 病位深化:从单纯经络辨证提升至脏腑-经络复合辨证
3. 治法体系化:建立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对应框架

四、理论启示
1. 《内经》伤寒理论实为"病机模型"而非固定证候,其价值在于确立外感病传变规律
2. 仲景学术之伟大,在于将《内经》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临床辨证体系
3. 后世温病学派"伏邪""新感"之说,实为对《内经》伤寒理论的补充与发展

要之,《内经》伤寒学说犹如活水之源,仲景掘之成渠,后世扩之成网,共同构建了中医外感病学的宏伟大厦。学者当明其源流,知其演变,方能临证通变而不失其宗。

(全文798字)
宋页 发表于 2025-6-10 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经》伤寒理论发微及仲景学术之承启

《素问·热论》开篇明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此语实为外感热病辨证论治之总纲。考“伤寒”一词,在《内经》体系中实具广狭二义:广义者,乃六淫外邪致热病之统称;狭义者,特指寒邪直中之表寒证。二者虽同源而异流,共同构成中医外感病学之理论基石。

一、伤寒名义考辨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之说,实为广义伤寒之典型注脚。细究其理,寒邪之所以能统摄诸邪,盖因“寒为阴邪,其性收引”(《素问·举痛论》),最易伤阳,且具“杀厉之气”(《千金要方》)。陈修园从太阳经主表、司寒水之经立论,揭示外邪入侵首犯太阳之机,此说与《灵枢·营卫生会》“卫气昼行于阳”理论相呼应,诚为的论。

至若狭义伤寒,《伤寒论·太阳篇》所述“脉阴阳俱紧”之证,正是对《素问·热论》“人伤于寒则为病热”的临床诠释。值得注意的是,《内经》虽言“传为热”,然其病机本质仍是寒邪束表,阳郁化热,此即后世“寒包火”证之雏形。

二、六经辨证体系钩玄
《热论》六经传变之说,实开经络辨证之先河。其所述太阳头项痛、阳明目痛鼻干、少阳胸胁痛等证候群,皆紧扣经脉循行路线。然需明辨者,《内经》六经证候纯为热证,与仲景三阴三阳寒热虚实错杂之格局迥异。

仲景之突破在于:
1. 病机层面:将单纯经脉证候拓展为脏腑-经络复合病机,如太阴病之“腹满而吐”较《内经》“嗌干”更显脾脏功能失常;
2. 证候层面:确立三阴病虚寒证治,补《内经》之未备,如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之阳虚证;
3. 治法层面:创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使六经理论具可操作性。

三、两感于寒证的特殊意义
《热论》“两感”之说,揭示表里同病之危重证候。临床所见太阳少阴同病之“大热烦渴、脉沉细”,正是对这一理论的验证。仲景虽未明言两感,然其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治,实暗合两感治法,此乃“述而不作”之典范。

要之,《内经》伤寒理论如浑金璞玉,仲景则切磋琢磨而成大器。二者一脉相承而又各擅胜场,共同铸就中医外感病学之双璧。明乎此,则知读《伤寒论》不可不知《内经》,习《内经》不可不参《伤寒》,此乃中医学术传承之要义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