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015|回复: 2

[中医理论] 郭诚杰针药并用 疏通补调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6-6-18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从“疏、通、补、调”出发,郭诚杰认为乳腺病的病机以气血痰湿火瘀阻为多,在以调肝为先的基础上,配合脏腑辨证和气血辨证处方用药、选穴,或疏肝理气,或化瘀散结,或祛痰清热,或健脾利湿,通经活络。

•对于内伤杂病者,郭诚杰在辨证基础上,以“疏、调”为先,先以方药疏调肝气,人体气机枢纽之肝气调顺,则其他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才可有序进行。对内伤杂病,不论病症归属何经,常配以肝经原穴太冲和募穴期门,以理肝气、平肝风、调肝血。

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为陕西省名老中医、针灸大师,从医数载,以乳腺增生病、周围性面瘫等病的针灸或针药结合治疗见长。先生在学术上硕果累累,经过数十年的潜心钻研,秉承中医“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原则,形成了“疏、通、补、调”的学术思想。

中医认为,所有疾病不外虚实两端,实有外感六淫之邪及内伤气血痰火湿食,虚为素体虚弱或久病阴阳气血津液所伤。其总的治病原则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郭诚杰教授博览古代诸家医籍,广阅现代针灸医书期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积淀,反复思考、总结提炼,提出了“疏、通、补、调”学术思想,这一思想是对中医治病原则的具体深化,其本质“疏”与“通”针对实证而设,而“补”仅对虚证而立,“调”则是对机体失衡的病理状态的调整,使阴阳平衡,精神顺治,疾病恢复,身体康健。

《疏、通、补、调的含义》

疏 即疏散、疏导之意,其有两层含义:一指疏散外邪,对外感六淫实邪为病者,治宜疏散,即采用疏散外邪之法为主治疗,具体为或宣发疏散风寒,或疏解风热之邪,或清热化湿除燥,使外感邪气尽退则病安。二指疏导、舒畅之意,疾病或因情志失调、起居不节等不内外因所致之内伤实证者,或为气血痰火湿食等有形之邪停聚脏腑经络者,皆应疏调气机。郭诚杰教授认为人体气机关键在于“以肝为枢”,若“以肝为枢”气机障碍,必致阴阳气血紊乱而见脏腑、经络之病。针对人体气机这一特点,以“疏肝”为核心,疏肝气,补肝血,柔肝阴,恢复肝的阴阳平衡及其他脏腑的功能,病去体安。

通 指畅通脏腑、经脉,或化瘀逐湿祛(积)食等直去脏腑经脉中的有形无形之实邪,使因实邪堵塞经脉而致不通之邪尽去,经脉通畅,气血流畅,脏腑组织器官得以营养而功能正常,其方法是运用针灸之法在局部、远端或应用中药之法行气活血,促通局部经络气血的运行。

补 即补益不足。对于素体虚弱,或因病致虚,或年老体弱者,则以“补”为要,或益气养血,或补益肝肾,扶助正气,改善功能。其方法或针,或灸,或药,正复则安。

调 即调理。临床上对于诸多虚实证不很明显、虚实错杂或脏腑功能紊乱初起者,郭诚杰教授主张以针灸、药物调和、调理,调经脉,调气血,调上下,调内外,调情志,调饮食起居等,以平和为期而纠正紊乱的脏腑、经脉与气血,逆转病情向愈。

《疏、通、补、调的应用》

以肝为枢论治乳腺病 郭诚杰教授以针或药或针药并用治疗乳腺病见长,他在中医脏腑经络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积累,继承和发扬张仲景调肝以治四脏的学术思想,创新地提出了“以肝为枢”,以通气血、补肝肾、调冲任,治疗乳腺病的学术思想。

肝脏是人体生理病理的核心、枢纽,肝藏血、主疏泄正常,则五脏运转如常,人体气血运行通畅,四肢百骸经络九窍得养,行动灵敏。《素问·调经论篇》及《灵枢·本神篇》都指出:“肝藏血”。肝脏具有根据人体活动需要调节外周血量和血凝状态的功能。金元四大家朱丹溪《格致余论》云:“司疏泄者,肝也。”肝具有调畅气机,调节情志的作用。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顺畅有赖肝气条达,肺之宣发肃降、脾之运化水谷精微、胃的受纳、胆汁的排泌等均有赖肝对气机的调节。因此,肝是脏腑气机的枢纽,肝脏一方面通过调节气机调节其他脏腑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十二经脉的接续和气血循行来加强脏腑间的联系和影响。唐容川《血证论》指出:“木之性主于疏泄。”肝脏调节气血,调节情志,肝气条达则心情舒畅,否则郁郁寡欢、情志压抑;或肝疏泄太过,上逆而躁怒。《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其充在筋。”又《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阐明了肝以藏血濡养筋膜;肝血亏虚则筋膜失养,致肢体拘急不利。冲任二脉起于胞中,为十二经脉之海。肝主藏血,通过对经脉气血的调节起到调节冲任的作用。

乳腺病治疗强调“以肝为枢”。以肝为枢即“疏”,调理肝经经气为先。对于实邪阻滞经络者,还同时以“通”法行气活血化瘀相合,消散乳内气结、气郁、血瘀、痰凝(或兼湿);对于肝肾阴虚或气血虚弱型的患者,则“补”益肝肾,调理冲任,或健脾益气养血为主;肝主情志,疏畅气机,故乳腺病的患者也常见情志异常,或抑郁,或暴怒。所以在对乳腺病“疏、通、补”时,调节情志和调顺脏腑经脉也十分重要。

郭诚杰教授认为,足厥阴经经脉布于胸胁,乳头色青属肝,若肝气不舒,胸胁经脉郁阻不通,气机不畅致气滞血瘀而见乳腺疾病。乳房部位为足阳明经脉所过,阳明乃多血多气之经,乳房又是妇人气血流注之处,若肝气受阻,又可横克脾土,导致脾胃气机失其升降,致水湿不化而痰湿内生,气血痰湿互结乳络,形成乳腺疾病。明代医家余听鸿所云:“若治乳从一‘气’字着笔,无论虚实新久,温凉攻补,各方之中,挟理气疏络之品,使其乳络疏通,气为血之帅,阴生阳长,气旺流通, 血亦随之而生,自然壅者易通,郁者易达,结者易散,坚者易软。”同时,“女子以血为用”,肝主藏血调冲任,故无论从血、从气,肝皆为枢,都需从调肝而起。从“疏、通、补、调”出发,郭诚杰教授认为乳腺病的病机以气血痰湿火瘀阻为多,治疗在以调肝为先的基础上,配合脏腑辨证和气血辨证处方用药、选穴,或疏肝理气,或化瘀散结,或祛痰清热,或健脾利湿,通经活络。一方面可辅助补气、益气、降气等理气调气而通经络,助肝调气血通经脉;另一方面,辅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穴位或中药,以使气血有所生,湿痰有所化,则自然达到邪(瘀血痰湿)祛脉通、痛止、癖消的效果。

临床选穴以舒肝健脾,畅阳明之气为主,并随证加减而补泻之。甲组穴:屋翳、合谷、乳根(期门),均双侧。乙组穴:肩井、天宗、肝俞,均双侧。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对于气血虚弱者,方剂以《医宗金鉴》圣愈汤方加减,常伴情志抑郁忧思者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逍遥散加减或归脾汤最为常用,易怒者辅以柴胡疏肝散加减。

调肝为先辨治杂病 在“肝脏为人体脏腑气血枢纽”的认识指导下,本着辨证论治、脏腑相关的思想,郭诚杰教授临床治疗杂病也强调“调肝为先”,结合脏腑辨证和气血辨治,论治杂病。诚如《血证论》云:“三焦之源,上连肝胆之气。”清·周学海也在其《读医随笔》指出:“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对于内伤杂病者,郭诚杰教授强调在辨证基础上,以“疏、调”为先,先以方药疏调肝气,人体气机枢纽之肝气调顺,则其他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才可有序进行。而“气、血、痰、火、湿、食”等阻滞经脉的有形之邪,形成皆与脏腑气机紊乱有关。所以,郭诚杰教授治疗内伤杂病,不论病症归属何经,常配以肝经原穴太冲和募穴期门,以理肝气、平肝风、调肝血。

如临床上治疗产后癃闭,小便不利,郭诚杰教授常以肩井、期门、委阳为主穴,还可配以肝俞。对于痰瘀实邪弊阻经脉者,在“疏、调”基础上,和以“通”法,即加祛痰化瘀行血之穴位或方药,以达其效。如针刺治疗瘀血阻络之肝硬化患者,以肝俞、膈腧(血会)、血海(调一切血证之要穴)和足三里为主穴活血化瘀,理气散结,配以蠡沟等穴。肝肾阴虚者则以补益肝肾之阴为主,以左归丸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畅通经脉、疏散风邪论治面瘫 周围性面瘫是指茎乳孔以内发生的非化脓性炎症而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面瘫”“口僻”,俗称“吊线风”“歪嘴风”等。虽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了,郭诚杰教授却认为,其病机核心以各种因素导致的局部经络气血不通为特征。故主张面瘫的治疗,初期“以通为先” 是其关键,以取面部局部穴为主来实现。在此基础上,再辅助以“疏”法,即疏散风寒或风热之邪。对于年高体弱或久病脉络空虚难以恢复者,则强调补益气血而通养经脉。

临床上,郭诚杰教授取穴以手足三阳经在面部的局部穴位为主,如地仓、颊车、阳白、攒竹、迎香等穴,配以远端的合谷、太冲等穴。再根据邪气性质如为风寒侵袭,则加刺尺泽、列缺,风热者加刺风池、曲池等穴。针刺手法操作上特别强调运用透刺之法。风寒常配合艾灸、面部按摩等方法调理局部经气;风热者可加刺昆仑、外关,或点刺少商出血,也可加用清热败火之药。后遗症及外伤性面瘫除针刺上穴外,可配合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年高体弱久病脉络空虚者,则以补益气血为先,在局部取穴的基础上,取远端足三里穴、脾俞、胃俞,以健脾胃,益气血;同时电针脉冲用疏密波以振奋推动气血,并配以扶正祛风之方药等。郭诚杰教授除针刺外,还酌情加活血通络之药,如川芎、白芷等通行局部经脉,此乃为其学术思想“通”的具体体现。

天子规风 发表于 2025-6-26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郭诚杰‘疏、通、补、调’学术思想探微

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以针药并用治疗乳腺病著称,其学术思想根植于《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之纲,更深化为‘疏、通、补、调’四法,融脏腑辨证、气血调摄与经络理论于一炉,诚为当代针灸学之典范。今就其要义略陈管见。

一、病机与治则:以肝为枢,气血为用
郭氏认为乳腺病多属‘气血痰湿火瘀’交阻,病位虽在乳房,然‘女子以肝为先天’(《临证指南医案》),故以调肝为先导,兼参脏腑虚实。其治则分疏、通、补、调四端:
疏者,首重肝气条达。肝主疏泄,气机壅滞则痰瘀内生,故取太冲(肝经原穴)、期门(肝募穴)以理气解郁,佐以柴胡、香附类药,暗合《丹溪心法》‘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之旨。
通者,针对有形之邪。乳癖之结,非通不散,针法取局部阿是穴配合远道循经选穴(如足三里、三阴交),辅以活血化痰之品,效法《医学心悟》‘结者散之’之义。
补者,尤重脾胃。肝郁易克脾土,故于疏肝中佐白术、茯苓健运中州,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防。
调者,阴阳并济。郭氏常言:‘调非平补平泻,乃动态平衡之术。’如面瘫后期,每取合谷、太溪,一调阳明气血,一滋少阴真水,深得‘从阴引阳’之妙。

二、针药并用:经络与方剂相得益彰
郭氏针药并用之特色,在于‘以针导气,以药达病’。如治乳腺增生,针刺期门、屋翳以疏肝通络,配合‘乳癖消’方(含夏枯草、浙贝母等),既借针力开闭解结,又凭药性化痰散瘀,二者协同,正合《针灸大成》‘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之互补思想。

三、学术价值:深化经典,切合临床
‘疏、通、补、调’非机械分治,而是动态辨证:
1. 疏中有调:如疏肝必兼养血,取当归、白芍柔肝体,防理气药耗阴。
2. 通补相参:治久病虚瘀者,以黄芪、鸡血藤补气活血,避免一味攻伐。
此四法实为《内经》‘调和阴阳’之具体化,亦与现代‘整体调节’理念相契。

结语
郭诚杰教授之学术,既承《灵枢》针道,又融《伤寒》方术,更以‘肝为气枢’为要,化古法为新用。其‘疏、通、补、调’非仅治乳腺病之圭臬,更为内伤杂病调治提供范式,堪为后学津梁。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力求言简意赅,以经典理论为基,结合郭氏临床特色,突出其‘以肝为枢,四法联动’之学术精髓,符合专业论述要求。
新的开始 发表于 2025-7-2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郭诚杰“疏、通、补、调”学术思想探赜

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融贯古今,以针药并施见长,尤擅乳腺病及内伤杂病之治。其学术思想以“疏、通、补、调”为纲,深契《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之旨,且于肝气枢机之论尤具卓识。今就其学术精要略陈管见,以飨同道。

一、病机枢要:以肝为枢,气血痰瘀为标
郭氏认为,乳腺病及内伤杂病之发,多因肝失疏泄,气机壅滞,继而生痰、化火、成瘀,终致气血乖违,经络窒塞。故其治首重调肝,盖肝主疏泄,为气血运行之枢纽。肝气调达,则脏腑气机升降有序,痰火瘀湿自消。此与《素问·至真要大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一脉相承。

二、治法四要:疏、通、补、调之精义
1. 疏:疏泄外邪,调畅气机
“疏”法有二:一者疏散外邪,如风寒宣散、风热清解;二者疏调内郁,尤重肝气。郭氏临证常取太冲、期门,以原穴调肝体,募穴理肝用,佐以柴胡、香附等药,使气行则血行,郁开则结散。此即《丹溪心法》“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之实践。

2. 通:祛邪通络,以复其流
“通”法非独活血,更涵盖化瘀、祛痰、利湿诸端。郭氏善以针刺导气,如取膻中宽胸、三阴交化瘀,配合丹参、莪术等药,使“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其要在于“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灵枢·九针十二原》),俾经络畅达,则壅滞自除。

3. 补:固本培元,以充其虚
虚证当补,然郭氏强调“补而不滞”。如乳腺病久病及肾者,常针肾俞、太溪以滋水涵木,药用熟地、山茱萸佐以陈皮理气,防滋腻碍脾。此深得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妙。

4. 调:燮理阴阳,以平为期
“调”为总纲,旨在纠偏复衡。郭氏注重针刺与方药的动态配合,如面瘫初期针风池、合谷以祛风,后期加足三里调气血;或用逍遥散疏肝健脾,随证加减,务使“阴平阳秘”。

三、学术价值:承古拓新,针药并重
郭氏“疏、通、补、调”之说,非仅治法罗列,实为病机-治法-方穴一体的诊疗体系。其以肝为核心,融脏腑辨证与气血辨证于一炉,既承《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之辨证精神,又创新性地将针灸选穴与中药配伍系统结合。如治乳腺增生,针药并用,疏肝理气以治本,化瘀散结以治标,疗效卓著。

结语
郭诚杰教授之学术思想,根植经典而发皇临床,其“疏、通、补、调”四法,不仅为乳腺病诊治提供范式,更对内伤杂病治疗具有普适意义。学者当深究其理,灵活运用,方能得薪传之妙。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经解论,以案证理,力求展现郭氏学术之精髓。然医道渊深,临证变化无穷,读者宜结合实践,悟其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