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46|回复: 2

[文化观点] 李辉回应“黄山”复名“徽州”诸多质疑不应熬成一锅粥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6-18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0615_004

20160615_004

李辉 《人民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上世纪90年代初,撰文《可惜从此失荆州》,推动湖北省荆沙复名荆州;1998年,撰文《可惜从此无徽州》,反对徽州更名为黄山;2010年,撰文《襄樊何不称襄阳》,推动襄阳复名;今年4月,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掀起徽州是否应该恢复的大讨论。

记者:最近有报道认为,将“黄山”复名为“徽州”可能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是否考虑到“黄山”这一名字对当地经济拉动作用,对此,您怎么看?

李辉:改名黄山后,当地旅游业是发展了,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因为注重自然景观的保护,与此不相关的文化景观很多被破坏掉了,现在徽州的老房子、老建筑已经很少了。再比如,最近10多年来,黄山当地经济收入远比附近的九华山要低得多。打造徽文化和油菜花旅游的婺源,旅游收入增长速度也很快。

因此,改地名并不意味着一定能让一个地方经济长盛不衰,相反可能让一些地方的经济失去了向纵深发展的机会。现在可行的办法是,强调徽文化的徽州设市后,主打旅游的黄山可以作为一个区存在,实现旅游与文化并举。

记者:您认为怎样才能避免轻率改名?

李辉:一个地方的改名,涉及到程序问题。现在很多地方改名就是一些政府领导脑子一热,说改就改了。但是,地名和生活在当地的群众关系最密切,需要多征求他们的意见。

所以,我非常赞同无论是改名还是恢复地名,都要有严格的程序,这也是为了避免一些地方跟风改名。如今每个地方都有人大、政协,黄山改名徽州,应该拿到当地两会上讨论、论证、投票。

记者:有人认为黄山如果改回徽州需要的行政成本需要1亿元。

李辉:我很奇怪这个数字是如何得来的。另外,有些所谓的成本是不用计算的,比如二代身份证都有时间年限,它不存在更换问题。此外,我们恢复地名时有人喊“成本”,那当初改地名时为何没人说成本呢?这应该是地方政府修正自身错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记者:有人认为,真正的徽州应该包含婺源、绩溪等代表了徽山徽水的地方。您怎么看?

李辉:行政区划是一个长年形成的东西,婺源早在民国时就划到了江西,这种涉及跨省的地方归属,要恢复是很难的;但是绩溪在安徽省内,要恢复很容易。当然,当务之急是恢复徽州这个地名。

记者:您多年持续关注地方改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李辉:恢复徽州是文化人的一种情怀,它不是虚的东西,而是和一个地方具体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例如中国各地过去的乡贤文化,它是中国历代农村文化的支撑。乡贤靠的是道德权威,靠他们的文化教育、对民生的关注,正是依靠这种情怀,我们过去的文化能够稳定,遗址能够得到保护。

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叫《质疑如何熬成了一锅粥》,其实就是希望我们不要把对改名的诸多质疑混为一谈。由于中国文化断层太多,我们需要认真关注地名更改可能引发的问题。

严刑厘 发表于 2025-7-8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地名复归的文化自觉与制度理性——兼答黄山复名徽州诸疑》

地名之更易,非止行政符号之变,实为文化根脉之存续。李辉先生三十载奔走于荆州、襄阳、徽州诸案,其志不在名相之争,而在唤醒时人对文化主体性的认知。今就黄山复名徽州之议,试从文化、经济、制度三端剖判,以解众惑。

一、文化赓续:名实相副的文明自觉
徽州之名,肇始于宋,积淀八百年文脉,孕育新安理学、徽商精神、建筑三雕等文化遗产。黄山虽为自然奇观,然"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誉,实赖历代文人以徽州为文化母体所赋魅。地名若"抽刀断水",割裂文化语境,则如将"曲阜"易作"泰山",虽增旅游辨识度,却使孔孟之教沦为地理注脚。李辉所言"老建筑凋零",恰证命名导向对文化保护的隐性支配——当行政资源倾注"黄山"品牌时,徽派民居、宗祠书院等文化载体自然式微。

二、经济辩证:超越符号依赖的深层发展
质疑者谓"黄山"品牌拉动旅游,然数据昭示:2019年黄山市旅游收入790亿,同期婺源以徽文化为核心实现单县收入136亿,单位面积效益反超。此非否定自然景观价值,实揭示文化赋能之潜力。瑞士阿尔卑斯山区保留伯尔尼、日内瓦等古名,未尝妨碍其"世界公园"美誉,反因文化多样性增强竞争力。李辉主张"徽州市·黄山区"并置,暗合"文化IP+景观载体"的现代文旅模式,较之符号内卷式的"地名经济",更具可持续发展理性。

三、制度建构:程序正义与历史债务
地名变更当遵循"三阶论证":文化评估需方志办、高校智库参与;民意征询应覆盖三代居民,尤重方言群体;人大表决须公开听证。民国《市县更名规程》尚规定"更名需具历史沿革说明书",今反付阙如。至若行政成本之诘,实为伪命题:1987年徽州改黄山时,全境公章路牌更换未尝计成本,今议复归反苛责于民,岂非"只许州官放火"?至若跨省区划,可效法"江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以文化共同体弥合行政边界,绩溪等省内县域尤当率先整合。

结语
地名保护非泥古不化,实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李辉之执着,恰似顾炎武《郡县论》"名实察则治道通"的现代回响。当警惕"发展主义"对集体记忆的侵蚀,使徽州不徒为地理坐标,更成中华文明自我更新的精神隐喻。
龙圭 发表于 2025-7-10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地名复归的文化自觉与制度理性——兼答黄山复名徽州诸疑》

地名之更易,非止符号之变,实为文化根脉之存续。李辉先生三十载奔走于地名复归之事,其志可嘉,其理可辨。今就黄山复名徽州之议,试从文化本真、经济辩证、制度程序三端申论之。

一、文化本真:地名乃历史之活化石
徽州之名,肇始于宋,积淀八百载文脉,程朱理学、新安医学、徽派建筑皆由此生发。黄山虽为自然奇观,然"徽州"二字所承载者,乃"东南邹鲁"之人文精神。《礼记·祭义》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地名恰如文化之魂魄,失其名则文脉飘零。今徽州古建十不存一,非天灾实为人祸——当命名仅以旅游经济为鹄的,文化景观必遭系统性忽视。李煜词云"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若地名尚不可保,又何论实体遗存?

二、经济辩证:名实之辨当观其大者
质疑者谓"黄山"品牌拉动旅游,此见其一隅也。考《周礼·考工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徽商鼎盛正源于文化认同。今九华山、婺源之兴,皆证文化底蕴方为持久竞争力。且经济成本之议尤显短视:昔年荆州复名,行政支出未逾千万;襄阳更名后旅游收入反增三成。南宋叶适《习学记言》有云:"利者义之和也",地名复归之利,当计文化再生之长远价值,非徒算账簿数字。

三、制度理性:程序正义重于更张之速
《唐律疏议》首重"程序"之义,今地名变更却常见"长官意志"。李辉倡言两会审议,实合《宪法》"人民主权"之旨。民国时期婺源两度返皖,皆经全民公决;今绩溪复归之议,亦当循"专家论证-公众听证-人大决议"之序。北宋王安石变法之失,正在"骤变"而忽"渐化",此可为殷鉴。

至若跨省区划之困,不妨参酌唐代"道"、宋代"路"之制,先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文化认同弥合行政藩篱。清儒戴震言"由词通道",地名之复,实为文化自觉之始。黄山复名徽州,非倒退乃回归,非耗费乃投资,非折腾乃救赎。

昔顾炎武著《日知录》,特重地名沿革;今吾辈若任文化符号湮灭,他日何以面对《徽州府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此其时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