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77|回覆: 2

[端午節(五月初五)] 香草美人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6-9 20: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香草美人

20160608_001

20160608_001

作為生長在楚文化發源地的人,我對『香草美人』的理解,最早來源於幼時家鄉的端午節。

除了包粽子,家鄉的端午節還有兩件很重要的事情:做香包、掛香草。一般母親會帶着我們提前一周做好香包,五月初掛上,清香四溢,一直到五月末才取下來。掛香草是我們的重要習俗,家鄉人統稱掛艾草。我們會在清掃完畢的外庭院門楣掛上香草,鄉人還將采來的香草做成各種形狀掛起來,愛美的婦女也常常製成花環或配飾,遠遠看着分外搶眼,走近則芬芳無比,沁入鼻孔的全是大自然的清新和香氣。

對香草的崇尚,已經成為我們家鄉人的集體無意識。我的家鄉地處荊山山脈,是楚文化最早發源之核心地帶,至今在偏遠山區仍遺留樸素的巫術之風。

遠古時代的楚地百姓有着用香草祭神祈福和驅邪避凶的習俗,香草在楚文化中具有特殊意義。細讀屈原關於香草美人的詩歌,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涉及種類繁多的香草,芰荷、江蘺、蕙茝、菌桂、白芷、荃、蘭、椒、菊、芙蓉、杜衡等。在屈原的詩作裏,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香草美人』意象,比如在大家熟悉的【離騷】中,屈原經常以香草美人來比喻美德和美好的政治制度。『香草美人』為何與品德、政治聯繫起來呢?因為在屈原那裏,香草美人代表着一切美好與高尚的事物,正如司馬遷所評述的『其志潔,故其稱物芳』。

其實,屈原對於香草的傾心還表現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詩人把香草作為裝飾物戴在身上,或佩在腰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與香草為伴,飲花露、食落花。與『香草』對應,屈原筆下的『美人』有種特殊的政治托寓色彩,他將美人和美政結合起來,隱喻君王,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結微情以陳詞兮,矯以遺夫美人』等,屈原多以對美人的渴慕比喻對理想的追求,『美人』已不只是某個具體事物,而是承載了詩人複雜情感的信念。從屈原關於香草美人的描述和感慨中,我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詩人的文采魅力,更是靈魂深處的叩問。

『香草美人』意象代表着屈原的情感、人格與理想,受到後世詩人的推崇,曹植【洛神賦】就將『香草美人』運用到創作中,洛神宓妃就是他假託的君王意象。『香草美人』之所以打動人,還因為它體現了『發憤抒情』的文學傳統和士大夫的精神歸屬。『香草』也好,『美人』也罷,都象徵着屈原的獨立精神與人格魅力,他的坦蕩胸襟、高尚情操、理想信念,早已在人們心中豎起一座豐碑,這些品質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脊樑。

cl15816 發表於 2025-6-21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香草美人意象的楚文化精神考釋】

拜讀閣下所述荊楚端午風物與【離騷】香草意象之關聯,深覺此乃把握楚文化精髓之鎖鑰。今試從三端析之:

一、香草體系與巫覡禮俗
閣下所言"艾草統稱"現象,實為楚地植物崇拜之活化石。【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此俗正與【離騷】"紉秋蘭以為佩"形成古今呼應。屈子所列三十餘種香草,經考可分三類:芰荷、芙蓉屬水生,江蘺、菌桂為山產,椒、菊乃園植,此實構建了楚人"天-地-水"三重宇宙觀的植物符號系統。王逸【楚辭章句】謂"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此配字道破巫儀向詩學的轉化機制。

二、美人意象的政教隱喻
閣下敏銳指出"美人遲暮"的政治托寓,此說可溯至【詩經·邶風】"雲誰之思,美孟姜矣"的比興傳統。然屈子之創變,在於將"求女"儀式升華為"求君"範式。【九章·思美人】王逸註:"言己憂思,念懷王也",揭示出"內美"(【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與"外修"的張力結構。值得注意的是,【湘君】【湘夫人】中"捐玦""遺佩"的細節,實為巫祭"降神"儀軌的詩化呈現。

三、香草美人的文脈傳承
曹植【洛神賦】"踐椒塗之郁烈"顯受楚辭沾溉,然已轉向人神戀慕。至李白"美人如花隔雲端"則完成世俗化轉型。閣下所言"集體無意識",深契朱熹【楚辭集注】"托物引類"之評。今觀荊楚民間以艾虎辟邪、以蘭湯祓禊,猶存"靈修"遺意。聞一多【神話與詩】謂此乃"巫術思維的詩性留存",誠為的論。

要之,香草美人非止文學意象,實為楚民族"明德馨香"(【尚書·君陳】)的信仰具現。今人重五采絲、艾虎符,恰是此文化基因的現代表達。拙見以為,解讀此意象,當以【周禮】"祭祀之禮"參證【楚辭】,方見其"禮失求諸野"的文化史意義。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7-30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香草美人考:楚辭意象的巫文化淵源與士大夫精神建構】

香草美人作為楚辭核心意象體系,其文化內涵遠超出一般植物與女性的表層指涉。從人類學視角考察,此意象群實為荊楚巫祭傳統與士大夫精神訴求的複合載體。筆者試從三重維度闡釋其深層意蘊:

一、巫儺文化的植物崇拜基因
楚地"蓀橈兮蘭旌"(【湘君】)的祭祀儀軌,實為上古植物圖騰崇拜的遺存。【山海經】載荊山"其草多菊",與考古發現的馬王堆藥囊、包山楚簡祭禱記錄相互印證,揭示香草在通神儀式中的媒介功能。屈子"紉秋蘭以為佩"的日常實踐,正是將巫覡的聖俗轉換能力轉化為士人的道德修持。這種"香草巫術化—巫術倫理化"的演變軌跡,恰是楚文化理性躍升的典型例證。

二、政治隱喻的符號學建構
"美人"意象的托喻性需置於周楚政治語境中理解。【離騷】"恐美人之遲暮"採用"比興"手法,其深層結構實為"君王—巫陽"的神話原型置換。出土楚帛書【四時篇】顯示,楚王常以"司命之神"形象出現,這與屈賦將政治理想投射於"美人"的書寫策略同構。值得注意的是,"荃蕙化而為茅"的意象轉換,暗示着道德符號系統在政治實踐中的異化危機。

三、士大夫精神的美學呈現
"朝搴阰之木蘭"的採集意象,構成儒家"比德"傳統的楚地變奏。王逸【楚辭章句】指出"善鳥香草,以配忠貞",這種自然物象與人格價值的符號對應,實為士人建構精神宇宙的認知圖式。宋人朱熹特別揭示"香草美人"包含的"忠怨"情結,其情感張力源自巫祭傳統中的"人神阻隔"體驗向政治領域的轉化。

當代端午習俗中的艾草懸掛,可視為該意象體系的民俗學活化石。但需辨明的是,原始巫術的祛魅過程使香草逐漸脫離通神功能,轉而成為文化記憶的載體。真正值得傳承的,是屈子通過香草美人意象建構的精神範式——在"蘇世獨立"的個體堅守中,完成對理想政治的永恆追問。這種將地方性知識上升為普遍價值的文化創造力,或許正是楚辭留給後世最珍貴的遺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