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73|回復: 2

[古文观止] 〖历代辞赋总汇〗情牵三代学术缘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6-7 06: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603_011

20160603_011

辞赋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学体裁,自楚汉兴盛以后就一直创作不衰,其作者人数之众,作品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然囿于种种原因,由古至今,辞赋作品的汇编始终难以集之大成,不能不说是学界长久以来的一件憾事。〖历代辞赋总汇〗(以下简称〖总汇〗)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为赋学领域开启了全新的时代。于今,忽忽两载已过,〖总汇〗产生的社会效应开始日渐突显,作为曾追随祖辈、父辈参与其中工作的点校者,我不胜欣喜。又逢我的外公、古代文学史专家、〖总汇〗主编马积高先生15周年忌辰在即,尘封已久的记忆之匣也倏地再次被打开。

外公年轻时曾就读国立师范学院,师从马宗霍、骆鸿凯、钱基博、陈天倪等诸师,古代文学功底深厚,三年级后尤其留心辞赋,『研究赋史,可说从此开始』(见〖马积高自传〗)。尽管后来花了近二十年时间积累的相关资料在『文革』中被抄走,他依旧不改初心,在『文革』后重新开始收集整理,并利用三个寒暑假于1983年完成了〖赋史〗的写作。外公曾不止一次表示,应以发展的眼光来考察一种文学在历史上的作用,不可墨守前人复古或『文章一代有一代之胜』的观点。因此,在他看来,辞赋在楚汉固然盛极一时,但魏晋之后,仍然有新的发展,各时期优秀的作品亦多,绝非『唐以后无赋』。而〖赋史〗正是以这种通贯先秦到清代辞赋发展脉络的恢弘史述,填补了古代赋体文学发展史研究的空白。除了秉持着这种改变赋史研究『以汉赋为中心』的现状以将学术视野更多向后延伸的理念,外公在实际著述过程中,也深感资料难寻给科研带来的种种困扰。他在后来〖编辑〈历代辞赋总汇〉刍议〗一文中就写道:『我们今天来研究辞赋,即使就唐以前说,作品也尚需进一步汇集、校理。宋以后则问题尤多,故勿论校刊与标点,就是要窥其全貌,也还无较完备的总集可以依凭。』故此,这也成为他编纂〖总汇〗的最大动力。

经过多方呼吁以及长期酝酿,新编〖总汇〗的愿望在1990年终于得以实现。当年收集整理工作已经启动,次年,则成立了以外公为主编、叶幼明、黄瑞云二位先生为副主编的十人编委会(后增至十三人),而参与点校者,前后共计58人。只是,连外公自己也未曾料想到编纂过程中遭遇的艰辛会远远超出当初的预期:原先设想全书约为一千二百万字,实得超过两千万字,工程更为浩大,此为难一;政府拨款极为有限,入不敷出,此为难二;北京、上海、南京等一些大型图书馆封锁资料,多设限制,此为难三;参与人员时有变动,为工作带来不便,此为难四。正是由于这种种困境,促成了我的父亲、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王毅先生也最终投身到了这一事业当中,成为了〖总汇〗的编委之一。

我的父亲虽不专攻辞赋,但长期以来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颇为用功,著述亦丰。眼见外公为〖总汇〗整理进展时时忧心,他不得不主动提出参与其中,从此经常奔波于外地,并动用一切关系尽最大可能搜罗誊抄资料,甚至还需自贴费用,又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点校辞赋两百余万字。

当然,不计报酬、不辞辛劳者不惟我的外公与父亲,在众人努力之下,虽比预计的晚了两年,书稿还是在1996年全部完工并交付出版社。由于技术、经费、人力等诸多问题,〖总汇〗出版迟迟难以实现,延后十数年。如果要说这种延后有什么值得庆幸的,那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参与人员始终没有放弃补遗的工作,随着更多珍贵资料的发掘,〖总汇〗也越来越完备。在这一过程中,我的舅父、湖南文艺出版社原副社长、〖总汇〗项目负责人马小驹先生就曾联系我,有意将〖续修四库全书〗中新找到的十余位作家的赋作交与我进行点校。我欣然应承。

其实,〖总汇〗编纂期间,我年纪尚幼,不过对外公书桌上堆积如山的资料却极有印象。每一页文稿纸上或是密密麻麻手工誊写的文字,或是粘贴着剪切过的复印件,皆用红笔标着句读。我自是读不懂,这时外公总会笑着说它们是来之不易的财富,也许某天我会继承也未可知。而那时的我也绝未料想到自己日后真的走上了学习中文专业的道路,甚至在博士期间攻读了辞赋方向。能接到这一任务,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为了能尽量做到精确,凡遇到疑难之处,我都会请教师长,每点校完一篇,也会请父亲再审读一遍。辞赋特别重才学,故古人作赋,不仅涉猎内容极广,还喜堆垛故实、使用生僻字,以此彰显学识。这无疑增加了点校的难度,也让我切身体会了前辈们工作的艰辛——全书共26册,2800多万字,收录先秦至清末赋作者7391位,辞赋30789篇,收集之广,编辑之精,分类之明,堪称空前——这需要付出何其多的心血啊!

令人惋惜的是,〖总汇〗面世之时,外公与父亲均已驾鹤西去。只是,倘若他们得知,当初的种种磨难终修成了正果,大约也能含笑九泉了。又者,尽管在学术的道路上,我们彼此鲜有交集,但一部〖总汇〗却成为无形的纽带,牵引着我们三代人在不同的时空里为弘扬辞赋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奋斗,不求留名,但求有功。而这种难以言喻的对血脉的感知,也将激励着我继续前行。

心有所感,诚以志之。

〖历代辞赋总汇〗,马积高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12月,7980.00元

胡吞 發表於 2025-7-20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代学脉与辞赋集成的文化使命——〈历代辞赋总汇〉编纂追思》

顷读《历代辞赋总汇》编纂纪事,不禁感佩马积高先生"通贯三代"的学术襟怀。这部集两千余万字、汇五千载赋体的皇皇巨著,非仅为文献整理之盛举,实乃中国文学史观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马先生以"动态文学史观"突破传统赋论窠臼,其学术精神尤值后学深思。

考赋体文学之研究,自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以降,长期囿于"尊汉贬唐"的范式。清代程廷祚《骚赋论》虽具通代意识,终未脱复古窠臼。马先生《赋史》独辟蹊径,将辞赋发展置于"源流互质"的辩证框架中考察:既肯定汉赋"体国经野"的庙堂气象,亦发掘唐宋律赋"因时而变"的文体活力,更抉发明清抒情小赋"返本开新"的美学价值。这种"各代皆有所胜"的史观,实与章学诚"六经皆史"的学术精神一脉相承。

《总汇》编纂之难,尤在文献考辨。昔年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于赋体多有遗珠;陈元龙《历代赋汇》虽称完备,然止于明代。马先生团队以"竭泽而渔"之志,广搜地方志、金石录、类书注疏,使如敦煌赋卷《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等秘本重光,宋元孤本《古赋辩体》《赋苑》等珍籍复现。其校勘遵循"四校之法":对校以定底本,本校以察异文,他校以证源流,理校以明义例。如校《子虚赋》即参证《史记》《汉书》《文选》三大系统,于"云梦者方九百里"句下出校记七则,可见考据之精审。

马先生三代学缘尤具深意。其师承钱基博"文学通史"之教,复以"辨章学术"精神启迪后学。昔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云:"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总汇》编纂正体现此种学术传承:既赓续乾嘉朴学传统,又融入现代文献学方法;既坚守"述而不作"的文献本真,又贯彻"通变代雄"的文学史观。这种"守正出新"的学术品格,在当今碎片化研究盛行的语境中,更显其范式意义。

今值先生忌辰,重抚《总汇》精装三十册,不仅见墨香纸润,更睹学脉流转。昔孔子删《诗》而定"思无邪"之旨,马公汇赋而立"文代雄"之论。学术薪火,岂非天意?谨缀数言,以志景仰。
吾是楚天 發表於 2025-7-24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薪传三代的辞赋学脉——〈历代辞赋总汇〉编纂史述略》

马积高先生主编《历代辞赋总汇》的学术工程,实为二十世纪赋学研究领域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壮举。这部煌煌两千万言的巨帙,不仅实现了自《历代赋汇》以来三百余年间辞赋文献集成的突破,更折射出三代学人持守的文化使命。作为亲历者追忆先贤的文字,此文蕴含着深厚的学术史价值,今试从文献学与学术传承维度略作阐发。

一、赋学观念的革新突破
马先生《赋史》所建构的"通代赋观",彻底突破了"一代有一代之胜"的文体退化论。其以动态发展的史学眼光,将辞赋视为贯穿中国文学史的活态传统,此观点在《总汇》编纂中得到实证性展开。全书收录先秦至清末赋作四万余篇,其中宋元明清作品占比逾六成,以浩繁的文献实证了辞赋文体的持久生命力。这种"大文学史观"的建构,较之清代程廷祚《骚赋论》的复古倾向,实为现代赋学研究的重要范式转换。

二、文献整理的世纪工程
《总汇》编纂面临的三大困境——体量超轶、经费拮据、底本分散,恰折射出古籍整理的普遍性难题。马先生团队创造性地采用"分代包干、专家领校"的协作模式,将58位点校者按专长分派至各断代单元。如叶幼明主攻汉魏六朝赋,黄瑞云侧重唐宋赋,这种"专家校专书"的机制既保证了校勘质量,又解决了底本分散的困境。全书采用"存世全录、佚文辑补"的体例,仅清代赋就收录1.2万篇,较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辑佚规模更为宏富。

三、学术精神的世代传承
从马宗霍先生的章句之学,到马积高先生的文献整理,再至第三代点校者的精密校勘,呈现的是传统学术方法的现代转型。马先生将师门"以小学通文学"的治学理念,转化为系统的文献整理规范。如处理俗赋文本时,既保持敦煌写本原貌,又附校勘记说明异文,这种"存真与求是并重"的原则,正是对钱基博先生"文献当为活学问"教诲的实践。

今值先生忌辰,重读《刍议》中"欲窥全貌而乏善本"的慨叹,更觉《总汇》之成实为学林幸事。这部巨著不仅填补了《全唐文》以降的文体文献空白,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编纂思想,更为当代古籍整理提供了范式。马门三代学人用生命刻度丈量文化传承的坚持,恰如先生手书"不废江河万古流"的题辞,终使赋学薪火得以永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