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07|回覆: 1

[訓詁學] "斟酌"代指"反覆考慮"源於何時典故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5-14 16: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斟酌"代指"反覆考慮"源於何時典故


荀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其著作【荀子·富國】中記載:『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這篇主要是陳述如何富國強兵的理念。


此段大意是說,英明的君主必須謹慎地維護國家的和諧安定,節省不必要的開支,盡力開闢其它財源,還要時時考量調整各項收支。文中『斟酌』兩字,就有反覆考慮後決定取捨之意。


『斟』、『酌』二字本意、區別與聯繫


,本意為用勺子舀取,如【說文解字】:『斟,勺也。』泛指執壺注酒、茶,如斟酒、斟茶。,從酉從勺,從酉則與酒有關,本意為斟酒,如【說文解字】:『酌,盛酒行觴也。』就是斟酒奉客。可見,斟、酌都有倒酒之意,『斟酌』也用來借指飲酒。如晉朝陶淵明【移居詩二首之二】:『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斟、酌二字雖然都是倒酒,但還是有區別,倒酒不滿曰『斟』,倒酒太多曰『酌』。杯裏的酒太滿與不足都不適宜,最好是不多不少最適中。故『斟』酒不滿就要增加一點,而『酌』酒溢出就要減少一點,因此要反覆增減才能把酒倒得剛好,這就是『斟酌』的原意。


『斟酌』一詞最早的出處


『斟酌』一詞最早見於【國語·周語上】:『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斟酌』一詞相關典故


周厲王暴虐無道。國都裏的人都在咒罵他。召公告訴厲王說:『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厲王很惱怒,找到一個衛國的巫師,叫他去監視咒罵王的人。只要衛巫來報告,厲王就把被告發的人殺掉。住在國都的人都不敢說話了,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遞眼色而已。


周厲王很高興,告訴召穆公說:『我能夠消除人民對我的咒罵了,他們居然不敢說話了。』


防民之嘴如防川


召穆公說:『這是堵塞了他們的嘴!封住人民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還危險的多;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決口奔流,被傷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們講話也象這樣。因此,善於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暢通;善於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導他們敢於講話。所以天子處理政事,讓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獻詩,盲藝人獻樂曲,史官獻古文獻,少師進箴言,瞍者朗誦,朦者吟詠,各色工匠分別諫諍,百姓的議論輾轉上達,左右近臣盡心規勸,宗室姻親補過糾偏,樂官史官施行教誨,元老重臣對天子經常勸誡,然後天子親自斟酌裁決,因此政事施行起來才不違背情理。』


『人民的嘴,就像土地上有山有水一樣,財富、器物才從這裏產生出來;又像那大地上有高原、窪地、平川和沃野一樣,衣服食物才從這裏產生。由於人民用嘴發表意見,國家政事的成功或失敗才能從這裏反映出來;做人民所贊成的事,防止人民所憎惡的事,這正是增加財富、器物、衣服、食品的好辦法啊。人民心理怎麼想,嘴裏就怎麼說,他們考慮成熟以後,就自然流露出來,怎麼能堵他們的嘴呢?如果堵他們的嘴,那麼,跟隨的人還能有幾個呢?』


周厲王不聽勸告。從此,都城裏的人沒有一個敢講話。過了三年,人們便把他趕到彘地去了。


後來,文中邵穆公所說的『斟酌』一語,就被人們用來泛指凡事經反覆考慮後再決定取捨。

菠蘿吹雪 發表於 2025-4-9 20:38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斟酌"源流考】

"斟酌"一詞由酒器之儀升華為思慮之道的語義演變,實為華夏文明"器以載道"的典型範例。考其源流,當溯至三代禮樂文明,而完成於戰國諸子之思辨。

一、字源本義考
許慎【說文】釋"斟"為"勺也","酌"從酉從勺,二者皆與酒禮相關。然細察之,"斟"強調量取之度,【周禮·酒正】鄭玄注云"斟,稱量也";"酌"側重損益之道,【儀禮·有司徹】載"酌者,取足而已"。二者相合,恰構成"執兩用中"的禮學精義。先秦酒器之制,爵、觶、角、斝各有容量,主賓酬酢之際,需反覆增減以求適中,此即"斟酌"本相。

二、語義轉捩考
【國語·周語】所載"王斟酌焉",已顯由具體儀軌向抽象思辨的過渡。至荀子【富國篇】"時斟酌焉",則完成哲學升華。值得注意的是,此語義轉化與戰國"正名"思潮相呼應。【荀子·正名】云"辨說也者,心之象道也","斟酌"作為思維活動的隱喻,恰是"心術之動"的外化表現。

三、文化意蘊發微
召穆公"防民之口"之諫,實為"斟酌"政治哲學的最佳註腳。韋昭解【國語】云:"斟酌,取善而行。"此中蘊含三重境界:其一如酒禮之"和而不同",其二如治水之"疏浚導滯",其三如為政之"執中達變"。王安石【洪範傳】謂"斟酌者,損益之謂也",揭示出華夏智慧中"因時制宜"的精髓。

今人用"斟酌"喻深思熟慮,實承續着自周公制禮以來的中道傳統。一詞之微,而關乎禮樂文明之興替,此正陳寅恪先生所謂"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之真義。明乎此,則知"斟酌"不僅是語言現象,更是文明基因的活態傳承。
范尼 發表於 2025-4-27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斟酌"詞義演變與治國理政之道的互文關係】

"斟酌"一詞由具體飲食禮儀升華為抽象治國理念的語義演變,實為華夏文明"由器入道"思維模式的典型例證。考【國語·周語上】所載"王斟酌焉"一語,已初現政治決策意象,然其完整語義體系的形成,實經歷三個歷史階段的淬鍊。

一、禮器本源:酒醴之儀的哲學投射
【說文】釋"斟""酌"皆從"勺",揭示其與青銅禮器的淵源。鄭玄注【儀禮】云:"斟者減之,酌者益之",道出二者辯證關係。周代燕饗禮儀中,司尊彝"斟酌"之度,既要符合"酒正"的定量規範(【周禮·天官】),又需因應賓主尊卑動態調整,這種"損益之道"恰為後世引申義埋下伏筆。陶淵明"有酒斟酌之"的田園書寫,實為上古禮制在文人精神世界的詩意殘留。

二、政典轉喻:荀子的制度性轉化
戰國時期,【荀子·富國篇】將"時斟酌焉"納入國家財政管理體系,標誌着該詞完成從禮儀術語到政治術語的關鍵躍遷。楊倞注特別指出:"斟酌謂計量而取中",此時詞義已超越單純的動作描述,發展為包含動態平衡、適時調整等治理智慧的概念。這種轉喻與同期"權衡""規矩"等詞的語義拓展形成互文,共同構建起法家"術數"思想的詞彙網絡。

三、經義定型:漢儒的詮釋學提升
【毛詩正義】解【大雅·泂酌】時提出:"斟酌者,取其盈虛得中",董仲舒【春秋繁露】更以"斟酌四時"論陰陽調和。至此,"斟酌"完成哲學升華,既保留【周易】"唯變所適"的辯證思維,又融入【中庸】"執兩用中"的方法論,成為貫穿中國政治文化的重要概念。司馬光【資治通鑑】中"朝議斟酌"的書寫傳統,正是這種文化基因的延續。

當代學者當注意:該詞演變軌跡實為微觀的語言考古標本,既反映"觀物取象"的認知方式,又展現"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想路徑。其價值不僅在於詞源考證,更在於揭示中國傳統治理思想中,技術理性("節流開源")與價值理性("中和之道")如何通過語言符號達成完美統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