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71|回覆: 1

[中醫理論] 【內外傷辨惑論】昇陽益胃湯升清降濁祛濕熱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4-25 13: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脾胃虛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乾舌干,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欲食,食不消;兼見肺病,洒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昇陽益氣,名之曰昇陽益胃湯。

    文中怠惰嗜臥、四肢不收、體重節痛、食不消等症狀的描述似參考【難經】。

    【難經•十六難】:『……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熱……』

    臨床辨證的要訣之一在於『合參』。四診合參,脈症合參,病症合參,以及天人合參等等。沒有『合參』,也就沒有『辨』。

    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虛在脾胃,實在濕困。倘值夏暑,可能是清暑益氣湯證。如值秋令,濕熱退而燥氣行,則不可能是清暑益氣湯證。

    中醫臨床是不可能離開『四時』的,沒有與四時合參的中醫標準化是不符合中醫臨床的。

    脾胃主受納、運化、化生氣血、升清降濁。辨析脾胃狀態,多從飲食、大小便、精神氣色三大方面考察。

    肺主皮毛。辨析肺的狀態,氣機在皮毛的布化與出入是否正常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脾胃虛弱,受納、運化不足,則『飲食無味』、『不欲食』、『食不消』。運化、升清降濁失司,則『大便不調』、『小便頻數』。氣血生化不足,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兼見肺病』。

    肺氣不足,不能布化於皮毛,溫煦皮毛不足,則『洒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肺氣不足的原因是脾胃之氣不足,陽氣不能上升外達,因此說『乃陽氣不升故也』。

    昇陽,包括使陽氣『伸』,也包括恢復中焦氣機升降。益氣,既包括補益肺氣、胃氣,也包括運脾和胃。

    昇陽益胃湯組成:黃芪二兩,半夏(洗,此一味脈澀者用)、人參(去蘆)、甘草(炙)各一兩,獨活、防風(以秋旺,故以辛溫瀉之)、白芍藥(何故秋旺用人參、白朮、芍藥之類反補肺,為脾胃虛則肺最受邪,故因時而補,易為力也)、羌活各五錢,橘皮四錢,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柴胡、澤瀉(不淋勿用)、白朮各三錢,黃連一錢。上咀,每服稱三錢,水三盞,生薑五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早飯後。或加至五錢。

    秋主降,『秋旺』指秋降太過。治療以春升藥治其秋降太過,因此說獨活、防風『辛溫瀉之』,瀉其太過。

    病本內傷脾胃,肺金本虛,為什說『秋旺』?

    肺金虛是指髒氣不足,秋旺是指正值秋令。天人相應,外界之秋降助體內之秋降。不足宜補,故用黃芪、人參、白朮、芍藥之類;太過宜瀉,故用獨活、防風、羌活、柴胡之類。

    因時而補,是基於內傷不足而言,如春季補肝、秋季補肺等等。

    從藥物組成分析,昇陽益胃湯由補中益氣湯去升麻、當歸加半夏、茯苓、獨活、防風、羌活、白芍藥、澤瀉、黃連組成。

    所加藥物實際上分為兩組:一組是升清藥,獨活、防風、羌活;一組是降濁藥,半夏、茯苓、白芍藥、澤瀉、黃連。

    兩組藥合用,在升清降濁的同時有治療濕熱之功,實針對上文所說的『濕熱少退』。『少退』不是『全退』。

    本方主要針對肺脾氣虛,濕熱內滯,中焦升降失司而設。

    本方也可以看作由六君子湯加黃芪、獨活、防風、羌活、柴胡、白芍藥、澤瀉、黃連而成。

    本方與六君子湯的不同之處在於,增加了恢復氣機升降的藥物。

    費伯雄在【醫方論】中論到昇陽益胃湯時說過如下一段話:『東垣論饑飽勞役,陽陷入陰,面黃氣弱,發熱者,當升舉陽氣,以甘溫治之。此真卓識確論,為治陽虛發熱者開一大法門。唯方中輒用升、柴,恐上實下虛者更加喘滿。在東垣必能明辨,當病而投。後人若執定此法,一概施之,則誤人不淺矣。』

    此段話從臨床中來,學東垣而誤人者並不鮮見。但讀這段話總感覺有不太合適之處。一是,東垣用升、柴並不是治療發熱。如昇陽益胃湯用獨活、防風、柴胡、羌活相伍,都不是為治發熱而設;二是,中醫臨床從來沒有任何一法可『執定』,可一概施之。學東垣如此,學他人也如此。

挽手敘舊 發表於 2016-5-25 10:04 | 顯示全部樓層
我是一樓,我坐沙發,樓下搶板凳
黃承孝 發表於 2025-4-23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內外傷辨惑論】昇陽益胃湯方義闡微與臨證思辨要訣

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所載昇陽益胃湯,乃融匯【難經】臟腑辨證與四時氣化理論之典範。其組方之妙,既承仲景建中之法,復開東垣脾胃學說之先河,今試析其精微如次。

一、病機溯源與【難經】互參
觀"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諸症,確與【難經·十六難】脾脈證候若合符契。然東垣更進一層,指出秋令燥行而濕熱未淨之特殊時令背景。脾虛濕困為病本,秋燥傷肺為病標,此即"天人合參"之具體體現。較之清暑益氣湯證純屬暑濕傷氣者,彼為長夏設,此為秋燥立,二者雖同屬脾胃氣虛,然因時令異趣而治法迥別。

二、方證對應之三維辨析
1. 脾胃運化維度:納運失常則口淡納呆,升降失司則二便不調,此皆中焦斡旋無力之象。東垣獨重"陽氣不伸"病機,實指脾升胃降樞機窒滯,非單指氣虛一端。
2. 肺氣布化維度:"洒淅惡寒"非表證,乃脾不生肺致衛陽不充;"面色惡而不和"非血虧,乃胃氣不榮於面。此即【內經】"形不足者溫之以氣"之具體應用。
3. 時令氣化維度:方中防風、羌活非為解表,實取"秋旺用辛溫瀉之"之理。更妙在佐以芍藥收斂,既制風藥之燥,又應秋金收斂之性,展現"因時制方"的至高境界。

三、組方法度之玄機
其方以黃芪、人參為君,非獨補氣,更寓"春升"之意;半夏、陳皮通降胃氣,暗合"秋降"之機;柴胡、防風用量輕靈,正合"治上焦如羽"之旨。尤值玩味者,黃連僅用一錢,既清殘留濕熱,又不礙升發之性,與仲景瀉心湯法異曲同工。至若澤瀉、茯苓之用,必見小便不利乃施,示人"觀其脈證,知犯何逆"的辨證鐵律。

四、臨證運用要點
1. 辨時令:必於夏秋之交,濕熱未淨而燥氣初起者宜之。
2. 審兼夾:若純屬陰虛燥熱或濕熱壅盛者非宜。
3. 察藥證:如脈澀用半夏,小便利去茯苓,體現"有是證用是藥"的辨證精神。
4. 重服法:強調早飯後服藥,取"藥借食氣"以助運化,暗合"胃氣以降為順"之機。

此方之妙,正在昇陽不助火,益胃不礙濕,祛邪不傷正,處處展現"中和"之道。今人用此方,當於東垣"脾胃內傷,百病由生"大框架下領會,更需參酌當代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等新特點,靈活化裁,方不失古方今用之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