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847|回復: 2

[中医理论] 〖本经〗『防风』解表,胜湿止痉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4-25 14: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防风『味甘,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一名铜芸。生山泽。』(〖本经〗)

    防风,升发而能散,有祛风解表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外感表证,风寒、风热皆可,但由于防风性燥,故偏于治疗风寒。临床上防风常配伍荆芥,二者相辅相成,有达腠理、发汗散邪的作用,『若属外感证,用麻桂嫌热、嫌猛,用银翘嫌寒时,荆防用之最宜』(〖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另外,防风常配伍紫苏、桂枝、附子、生姜等治疗风寒感冒,防风常配伍薄荷、连翘等治疗风热感冒,余临床常用再造散治疗素体阳虚又外感风寒之证,用加味香苏散治疗外感风寒内有气滞之证,用银翘散加防风治疗外感风热之证,用九味羌活汤治疗外感风寒内有蕴热之证,均有显著疗效。

    防风能通治一切风邪,故其治风作用不仅限于治疗上述风邪伤卫证,还可祛风止痉、胜湿止痛,诚风药之首屈一指者矣,故〖本经〗以『主大风』三字为提纲。风邪侵袭上焦,导致头痛、眩晕、目盲者,常配伍川芎、细辛、白芷、桑叶、菊花,如川芎茶调散、芎芷石膏汤;风寒湿邪侵袭周身,导致骨节疼痛、四肢挛急者,常配伍羌活、独活、威灵仙、秦艽等,如羌活胜湿汤;风邪客于胸中,遏制胸中清阳之气,导致烦满、胁痛者,常配伍瓜蒌、薤白等。

    破伤风以及一切痈疽难以收口者,乃风毒侵袭皮肉破溃之处也,症见双眼抽搐、牙关紧急、角弓反张者,常配伍天南星、白附子、全蝎、蜈蚣等,如玉真散;风邪中于大肠,致肠风下血、痔疮、脱肛等症,常配伍槐角、地榆、侧柏叶、枳壳等,如槐花散;风邪侵袭皮肤,致皮肤瘙痒难耐者,常配伍黄柏、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等,如防风通圣散。

    防风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配伍不同的药物,治疗作用不同。既能发汗,又能止汗:防风配伍羌活等治疗表实无汗,见于九味羌活汤,配伍黄芪、白术等治疗表虚自汗、盗汗,见于玉屏风散。既能止泻,又能通便:防风配伍陈皮、白术、白芍等治疗脾虚泄泻;见于痛泻要方、升阳益胃汤、苍术防风汤,配伍枳实、大黄等治疗风秘、气秘,见于搜风顺气丸。

    防风虽为风药之润剂,但其性仍属温燥,故肝风内动之证不宜使用,应予以柔润熄风。防风为泄风之良剂,以走窜宣散见长,故血虚生风之证不宜使用,否则会加重其病情也。

济世 發表於 2025-6-29 14:37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防风之性用及其临证配伍精要》
防风者,《本经》尊为“治大风”要药,其性甘温而润,走十二经,具升发疏达之能,诚风药中润剂也。今就经文所述,参以历代医家心法,析其性用如次。

一、解表祛风,双调寒热
防风“主大风”之功,首在解表。其性虽偏温而不燥烈,故风寒、风热皆可配伍施用。施今墨谓“荆防为外感证之平剂”,实得中和之妙。风寒证配紫苏、桂枝,取辛温解表;风热证佐薄荷、连翘,成辛凉透邪。尤妙在再造散、九味羌活汤等方中,防风与羌活、细辛相伍,既能外散风寒,又可内化湿浊,此即“风能胜湿”之理。然须明辨:防风解表,重在疏风透邪,非专发汗,故《本草汇言》称其“散风中之滞”。

二、胜湿止痉,通治诸风
防风之“主骨节疼痹”,实赖其祛风胜湿之效。羌活胜湿汤以之配独活、藁本,治太阳经湿邪;痛泻要方合白术、白芍,治土虚木乘之痛泻,皆取其“风药能燥湿,亦能升清”之性。至若破伤风之角弓反张,玉真散中防风与天南星、白附子同用,非仅祛外风,更寓“风药引药达络”之巧思。

三、双向调节,配伍为要
防风之妙,尤在双向之能:
汗证:合羌活则开腠发汗(九味羌活汤),配黄芪则固表止汗(玉屏风散),此乃“同药异效”之典范。李东垣谓:“黄芪得防风而功益彰”,正言其相畏相激之妙。
二便:协苍术、白芍则升阳止泻(升阳益胃汤),佐大黄、枳实则通腑泄秘(搜风顺气丸)。盖因风药能升脾胃清阳,亦能疏利气机,此深合“风能胜湿,亦能荡滞”之机。

四、禁忌辨析
然防风终属风药,其用有三忌:
1. 肝风内动:凡阴虚阳亢、热极生风者,误用则助焰劫阴,当以羚角钩藤汤类柔润熄风为法。
2. 血虚生风:血不养筋而挛急者,宜四物汤加味,若投防风,恐耗血动血。
3. 阴虚火旺:舌红少津、脉细数者,纵有表证,亦当慎用,或伍生地、麦冬以制其燥。

结语
防风之用,贵在“通”字:通表里、通气血、通津液。然其性虽润,终属风药,临证当以病机为纲,配伍为目。张元素言“防风治风通用”,诚哉斯论!学者若能参透其双向调节之机,则于风药运用之道,思过半矣。

(全文约780字)
陈之膛 發表於 2025-7-1 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防风之性用及其临床配伍精要》

防风者,《本经》谓其"主大风",诚为风药之司命也。其性甘温而质润,虽属辛散之品,却得"风药中润剂"之誉(李东垣语),盖其升发而不峻猛,透表而不耗津,诚治风之妙品。今就经旨奥义,参以临床心得,析其要旨如次。

一、解表之功,开阖有度
防风解表之能,贵在双向调节。《本草汇言》称其"乃卒伍卑贱之职,随引而效",与荆芥相须为用,成"荆防败毒"之基,既无麻桂之燥烈,亦避银翘之寒凉,实得中和之道。余临证所见:
配紫苏、生姜则散寒力增,尤宜风寒客表之无汗证;
佐薄荷、连翘则透热效显,善治风热袭卫之咽痛症;
入再造散(黄芪、附子、人参等)可扶阳解表,疗阳虚感寒;
合香附、陈皮于加味香苏散中,则表里双解,治气滞兼表。

此正合张元素"风能胜湿"之论,其性虽温而不燥,故表证无论寒热,皆可权变施用。

二、祛风之效,上下通达
防风治风,非独解表,更能通达三焦:
1. 上清头目:风邪上攻之头痛目眩,以川芎茶调散(防风、川芎、白芷)升清降浊;若肝阳化风者,当佐石决明、钩藤,此《临证指南》变法也。
2. 中调气机:风邪郁于胸脘而见烦满者,取《金匮》瓜蒌薤白桂枝汤意,加防风以宣通胸阳,其效尤捷。
3. 下愈肠风:李杲升阳除湿汤中,防风与柴胡、羌活同用,治清气下陷之泄泻;而槐花散中配伍枳壳、槐角,又能止肠风下血,一药二用,各臻其妙。

三、止痉之机,刚柔相济
治破伤风之玉真散(防风、白附子、天南星),深得"急则治标"之旨。然需辨明:
外风引动内风者,可暂用防风透邪;
若见舌绛脉弦数之肝风内动,则当从张锡纯法,易以防风为羚羊角、玳瑁等品。
王孟英谓"防风散外风而不能熄内风",此诚临证金针。

四、双向调节,妙在配伍
防风之奇,尤在双向之功:
汗证:配羌活则开腠发汗(九味羌活汤),伍黄芪则固表止汗(玉屏风散);
二便:协白术、白芍能升阳止泻(痛泻要方),佐大黄、枳实可通腑泄热(搜风顺气丸)。
此皆《本草备要》"风药之性,善行数变"之实证也。

结语
防风之用,贵在"因势利导"四字。然其性终属温散,故血虚痉病、阴虚风动者当为禁忌。昔缪希雍《本草经疏》诫云:"似中风而属虚者,误用反致燥竭津液。"学者当于"风药润剂"之说中,更参"辨证为先"之旨,方得用药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