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27|回覆: 0

[文化資訊] 張錦秋『新唐風』中的文化堅守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4-15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413_002

20160413_002

張錦秋 資料圖片

4月4日清明節,陝西省黃陵縣黃帝陵春雨紛紛,萬餘名海內外華人穿過古柏林,拾階而上,在祭祀大殿前,整衣肅立,慎終追遠,共同緬懷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這座黃帝陵祭祀大殿,古樸雄渾,簡潔沉穩,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的代表作之一,2004年甫一落成就成爲公祭軒轅黃帝的主要場所。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天地之間——張錦秋建築思想集成研究】新書首發式,自然也就選在了這個時節。

張錦秋今年整整80歲了,頭髮花白,舉手投足間依然從容大氣,讓人不由得想起她設計的建築。在建築界,人們習慣將由她開創的底蘊深厚、氣象博大,深具盛唐遺韻的建築風格稱爲『新唐風』。從華清池大門、阿倍仲麻呂紀念碑到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省圖書館,從大雁塔南廣場、西安鐘鼓樓廣場到大唐芙蓉園、曲江遺址公園,西安的很多地標性建築都鐫刻著張錦秋的名字,張錦秋與這座古城的氣質緊密相連。

從事建築設計工作60多年,張錦秋始終堅持著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創作道路。『中國歷史上的城鎮建設,蘊含著中國人居文化特有的精神氣質和藝術風格。』張錦秋說,繁榮和發展中國建築文化,必須傳承和弘揚中國建築文化的優良傳統,增強對中國建築文化的自尊、自信,當代中國建築師應該以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爲己任,在傳統與現代、外來與本土文化的衝撞與融合中,尋找一條新路。

『城市文化孕育建築文化,建築文化彰顯城市特色。』張錦秋認爲,城市在塑造自己的文化環境時應該繼承歷史、立足當代、展望未來,在自己城市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只有這樣才會避免千城一面的現象。

【中國建築文化遺產】總編輯金磊評價說,張錦秋用自己的理念創造了城市發展的『和諧觀』,她把城市建設視爲一個歷史,她的作品和她的學術思想是文化尋根的碩果,其中所蘊含著的『文化自信』,給中國建築文化發展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力量。

『進入新時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是當代中國建築師面臨的重要課題,回過頭看看張錦秋的創作之路,這位智慧老人沿著中國建築現代化、現代建築地域化這條道路已經探索了許久。』與張錦秋相識30年,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趙元超早就想寫一本書,總結這位前輩建築大師的創作思想,重走大師的創作之路,編著出版【天地之間】終於讓他實現了這個夙願。

在新書發布會上,面對前來索求籤名的年輕建築師,張錦秋一次次鄭重地寫下自己的名字。她傳遞給年輕人的,不僅是長輩的慈愛,更有對中國建築文化的一片深情。

(本報記者 杜羽)

高里永 發表於 2025-6-30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唐風中的文化自覺:張錦秋建築思想的精神內核

張錦秋先生的"新唐風"建築,絕非簡單的形式模仿或符號堆砌,而是蘊含著深刻的文化自覺與歷史智慧。在全球化浪潮衝擊下,中國建築界曾一度迷失於西方現代主義的迷思中,而張錦秋先生以其深厚的國學底蘊和建築造詣,開創了一條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創作道路。她的建築作品,如黃帝陵祭祀大殿、陝西歷史博物館等,皆展現出一種"大象無形"的美學境界——既有盛唐氣象的恢弘骨架,又具現代功能的實用肌理。

張錦秋的建築哲學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她深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古訓,在設計中既注重建築形式的審美表達,更追求空間意境的營造。黃帝陵祭祀大殿的檐角起翹、柱廊序列,無不暗合【周禮·考工記】中"上尊而宇卑,則吐水疾而霤遠"的營造智慧;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院落布局,則體現了【園冶】所載"巧於因借,精在體宜"的空間理念。這種對傳統建築語言的現代轉譯,正是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張錦秋的創作實踐爲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她反對建築創作中的"食古不化"與"全盤西化"兩種極端傾向,主張"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中間道路。這種思想與錢穆先生所倡"溫故而知新"的治學態度一脈相承。她的作品既避免了後現代主義的符號拼貼遊戲,又超越了現代主義的機械理性,創造出一種根植於本土又面向未來的建築語言。

張錦秋對城市文化的思考尤爲深刻。她提出"城市文化孕育建築文化,建築文化彰顯城市特色"的辯證觀點,這與梁思成先生當年保護古都的呼籲遙相呼應。在西安這座千年古都的現代轉型中,張錦秋以建築爲媒介,成功實現了歷史記憶的當代轉譯。她的作品不是歷史的複製品,而是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在古今對話中開闢新境。

【天地之間】一書的出版,不僅是對張錦秋建築思想的系統梳理,更是對中國建築文化發展路徑的深刻反思。在文化自信成爲時代命題的今天,張錦秋的創作實踐啟示我們:傳統不是包袱而是資源,創新不是斷裂而是延續。她的"新唐風"建築,恰如杜甫詩句"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所描繪的意境,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具時代的開闊氣象。

當代建築師當以張錦秋先生爲楷模,在文化自覺中尋找創作源泉,既不囿於傳統窠臼,又不盲從西方潮流,而是紮根中國大地,創造出屬於這個時代的建築詩篇。唯有如此,中國建築才能真正實現其文化使命,在天地之間書寫新的營造傳奇。
金尤 發表於 2025-7-31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張錦秋"新唐風"中的文化自覺與建築哲思

張錦秋先生的"新唐風"建築實踐,絕非簡單的形式模仿或符號拼貼,而是一場深刻的文化自覺運動。其建築作品所呈現的唐風意蘊,實則是通過對盛唐建築精神的現代轉譯,完成了一次傳統與現代的創造性對話。這種對話不是單向的復古,而是雙向的文化重構——既讓傳統獲得當代表達,又使現代建築獲得歷史深度。

細察黃帝陵祭祀大殿,其空間序列的營造明顯承襲了唐代建築"以中爲尊"的禮制思想,而建築形態卻採用了現代技術所能實現的簡潔幾何體量。這種處理手法超越了形似層面,直指傳統建築"象天法地"的宇宙觀內核。張錦秋曾言:"傳統不是靜止的標本,而是流動的江河",其設計實踐恰是對這一理念的最佳詮釋。陝西歷史博物館的"中央殿堂、四隅崇樓"格局,既暗合【周禮·考工記】"前朝後市"的營國制度,又以現代博物館功能需求重構了空間關係,實現了"形不似而神似"的美學境界。

在全球化語境下,張錦秋的創作展現了中國建築師的文化主體性。大唐芙蓉園雖以唐代園林爲藍本,卻通過現代景觀設計語言,將唐詩意境轉化爲可游可賞的空間體驗。這種轉化不是文化符號的簡單移植,而是建立了傳統審美與現代生活的精神聯結。正如先生所言:"建築應該成爲連接歷史與未來的紐帶",其作品始終保持著對傳統文化現代轉化的清醒認知,避免了淪爲膚淺的"仿古建築"。

面對當代城市千城一面的困境,張錦秋的實踐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曲江池遺址公園的設計既保留了歷史遺址的滄桑感,又創造了符合當代市民需求的公共空間,實現了"保護"與"再生"的辯證統一。這種設計思維打破了保護與發展的二元對立,證明傳統文化完全可以成爲城市創新的源泉而非束縛。

張錦秋六十餘年的創作歷程,實則是中國建築現代性探索的縮影。從早期對傳統形式的謹慎借鑑,到後期對文化精神的自由把握,其作品見證了當代中國建築師文化自信的逐步確立。在傳統與現代的永恆命題前,張錦秋以"新唐風"給出了獨具特色的中國答案——不是回到過去,而是讓過去的光輝照亮未來的道路。這種文化自覺的深度,正是"新唐風"超越建築形式本身的最珍貴价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