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1|回覆: 2

[文化資訊] 讀書家風滿神州第二屆全國『書香之家』推薦活動綜述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4-15 10: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413_003

20160413_003

安徽銅陵新華書店裏,一位家長帶着孩子選購圖書。資料照片

『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我國重視讀書的家風古已有之。正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吳尚之所說,『我國有着最古老的書籍文明,最久遠的讀書傳統,讀書繼世、崇尚讀書之風綿延數千年。一代又一代讀書人,形成了維繫民族精神的紐帶,築牢了凝聚家國共識的基礎』。

在當下,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閱讀是全民閱讀的基礎這一理念,已逐漸成為大多數國人的共識。近年來,全國『書香之家』評選活動的開展,正是為了找尋我們身邊那些擁有良好讀書家風的榜樣之家,並充分發揮它們的示範作用,讓更多的家庭『見賢思齊』。

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首屆全國『書香之家』推薦活動組織開展,產生積極反響。

2015年7月,第二屆全國『書香之家』推薦活動啟動。

今年4月12日,入選第二屆全國『書香之家』的959個家庭名單正式揭曉,再次為各界所關注。這些入選家庭,來自全國天南海北,是我們身邊最尋常可見的基層家庭。它們都充滿書香,同時又各有各的動人故事。

書香情懷 世代傳遞

滄桑逝水,風習遞嬗。隨着時間的推移,閱讀方式和平台逐漸發生變化,但對書籍的摯愛和蘊藏在書香中的情懷,依然在這些家庭中傳承。

生於民國初年的廣東省湛江市的梁凌亞老先生,今年已94歲高齡。其家庭從曾祖父起開始五代教書,是名副其實的書香大家庭。梁凌亞自小受家庭讀書氛圍的影響,喜讀詩書。梁凌亞的4個兒女中,有兩位從事教師職業;孫輩10人中,有9個為大學或研究生畢業。近年來,梁老捐獻出自己畢生的大量藏書,先後在家鄉建立了兩個圖書館,造福當地百姓。

作家兼音樂家張樹桐,出生於天津市寶坻區的書香世家。自明清以來,其祖輩多飽讀詩書,能寫能文。張樹桐的祖父滿腹經綸,常在夏秋之夜為村民說書論古,並手抄多種古籍,以此為樂。至樹桐先生父輩,亦秉承家訓,勤奮讀書,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桃李四方。

耕讀傳家 造福鄉鄰

耕讀傳家一直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如今,全國各地仍不乏普通農民家庭熱愛讀書並由此造福鄉鄰的感人事例。

黑龍江省大慶市龍鳳區龍鳳鎮向陽村的農村婦女趙春宏,雖然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一直熱愛文學。她不僅帶動自己的家人一起讀書而且還將家庭藏書免費借閱給附近村民。2008年起,趙春宏又開始了文學創作,後來不斷在文學刊物上發表作品。孩子看到她的文字一篇篇變成了鉛字,也開始讀書。

甘肅會寧縣郭城驛鎮紅堡子村的王丕順家庭,不僅自己重視讀書,而且還把家裏的一萬多冊藏書和上百種雜誌免費向村民開放。王丕順還在家中設立中華孝道講習堂,並開辦常年免費開放的會州博物館,經常組織周邊村民及學生參加各類讀書活動,在當地享有很高的美譽度。

來自浙江舟山市的沃銀才老人,自2011年起,用自己家裏的台門街道店面房無償辦起『台門農家書屋』。他和老伴兩人義務做圖書管理員,堅持為讀者着想,提供良好的借閱服務,還提供飲水、電燈、電話服務,年均借書3000餘冊,切實解決了當地居民讀書看報難問題。

藏書豐厚 以讀為樂

今日中國,不乏典藏珍稀版本的藏書大家。在入選的這些普通家庭裏,藏書豐厚、以讀為樂者也比比皆是。

吉林伊通滿族自治縣馬學忠老人已年逾八十,一生從事教育、地方志編纂和滿族歷史文化研究工作,長年堅持毛澤東圖書文獻收藏。50多年來,馬學忠共收藏毛澤東傳記、著作、詩詞、書法、畫冊等3000餘冊,還收藏各種專業書籍和資料文獻12000餘冊(份)。多年來,他接待借閱圖書的學生、幹部、教師400餘人次,舉辦多場毛澤東著作詩詞書法等精品展。2003年12月26日,馬學忠創建毛澤東書齋;2015年6月,書齋被縣委、縣政府確定為伊通滿族自治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為當地的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湖南省雙峯縣的陽劍家庭,因藏書多而成為社區的閱讀點和文藝中心。為了讓更多的人愛好讀書,他們家的藏書對外開放,同時專門設立了『讀書文學沙龍』,從2012年起,堅持每周集中學習一次。陽劍還利用在當地文聯工作的便利條件,舉辦了『雙峯文藝大講堂』,堅持每月開課二至三次,免費為聽眾講授各種知識。

河南省舞鋼市的馬作棟家庭,二十年來省吃儉用,購置書籍、訂閱報刊雜誌、設立書庫、建有城鎮少見的家庭藏書室,擁有書籍6萬多冊。利用家庭書庫,馬作棟家庭無償向鄰居、同事出借圖片,為社區文明建設和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支持和幫助,有力推動了群眾性讀書活動和學習型社區的建設。

推廣閱讀 傳播書香

本屆推薦的書香之家中,有不少家庭不僅自身崇尚閱讀,還像一顆顆種子,積極投身閱讀推廣,通過多種方式傳播書香。

福建省石獅市的蔡友謀,創辦綠洲讀書社已24年。讀書社目前已建立了32個分社,參與人數近萬人。書社多年堅持開展各種類型、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提出『讀有益書,做文明人』,深得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認可和支持,成為石獅市文明建設的一張閃亮名片,被譽為『一所沒圍牆的學校』。

重慶市綦江區的楊賢清家庭,自1996年起長期收留和教育家長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主動將家庭藏書借給學生閱讀欣賞,累計500餘人次。

『腹有詩書氣自華』,對一個人來說是如此,對一個家庭來說也是一樣。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將對家庭美德的培養產生重要作用,並對提高公民素質、塑造人文精神,有着不可估量的積極效應。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期待通過全國『書香之家』推薦活動,讓更多的家庭『見賢思齊』,讓更多的『自然人口』轉變為『讀書人口』,從而建成一個『書香中國』。

(本報記者 吳娜)

戴坡 發表於 2025-7-30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當代書香門第的文化傳承與社會價值——以第二屆全國"書香之家"評選為例】

(一)家學淵源與文脈賡續
梁凌亞家族五代教書的案例,恰是【禮記·學記】"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現代詮釋。這種以教職為世業的家族傳統,在清代學者章學誠【文史通義】中被稱為"職業不可更,而世守其業"。值得注意的是,該家族孫輩10人中有9人接受高等教育,印證了【顏氏家訓】"積財千萬,無過讀書"的千年古訓。其捐建圖書館之舉,更暗合宋代朱熹"私家無書,所以讀者鮮"的公共文化關懷。

(二)耕讀傳統的現代轉型
趙春宏現象具有特殊研究價值。這位龍鳳鎮農婦的實踐,實為明代呂坤【呻吟語】"平民肯種德施惠,便是無位底卿相"的生動體現。其家庭書屋的建立,既延續了清代【朱子家訓】"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的家風,又創新性地將私人藏書轉化為公共文化資源。這種轉變,恰如王陽明【傳習錄】所言"在事上磨鍊",使傳統耕讀文化獲得新的時代內涵。

(三)藝術世家的文化堅守
張樹桐家族的個案值得深入剖析。其祖父"夏秋說書"的場景,令人想起【東京夢華錄】記載的宋代瓦舍講史傳統。手抄古籍的雅好,更與晚清葉德輝【書林清話】所述藏書家"手自校讎"的風氣相呼應。這種將文人雅趣與民間教化相結合的模式,正是【荀子·儒效】"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的當代實踐。

(四)評選活動的文化意義
本次評選的959個家庭構成頗具深意。按【周禮】"五家為比,五比為閭"的古制,這些家庭恰如文化星火,可成燎原之勢。吳尚之副局長所言"最古老的書籍文明",在【隋書·經籍志】中早有系統記載。活動通過樹立當代典範,使漢代鄭玄"家學淵源,遞相授受"的學術傳承模式獲得新生。

結語:
這些書香家庭展現的文化韌性,恰如【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現代演繹。其價值不僅在於藏書數量或學歷層次,更在於將【論語】"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為學之道,轉化為改善家風、淳化民風的文化實踐。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化力量,正是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關鍵所在。
吳刑仟 發表於 2025-7-31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當代書香門第的文化傳承與社會價值——第二屆全國"書香之家"評選現象芻議】

(一)書香世家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基因
"積金不如積書,積書不如積德"的古訓,在當代959個"書香之家"的實踐中得到生動詮釋。梁凌亞家族五代教書的文脈傳承,恰如【顏氏家訓】所云"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印證了家庭教育中早期啟蒙的永恆價值。張樹桐家族自明清延續的抄書傳統,更與宋代朱熹"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的治學精神一脈相承。這些家庭展現的不僅是藏書之富,更是將典籍內化為家族精神基因的智慧。

(二)耕讀傳統的現代轉型
趙春宏現象尤值深思。這位龍鳳鎮農婦創建的鄉村書屋,實為古代"義塾"傳統的當代延續。陸九淵【象山語錄】有言:"讀書固不可不曉文義,然只以曉文義為是,只是兒童之學。"當代農民家庭突破識字層面,進入文學創作領域,正是對傳統耕讀文化的超越。湖北十堰陳遠芝家庭建立的"留守兒童圖書角",更將"獨善其身"的讀書傳統升華為"兼濟天下"的現代實踐。

(三)數碼化時代的書香堅守
在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這些家庭堅守紙質經典的姿態頗具深意。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梁凌亞捐獻畢生藏書建館的舉動,恰是對傳統文化載體的珍視。值得注意的是,入選家庭普遍採用"數字+紙質"的兼容模式,這種"守經達權"的智慧,正是【周易】"變通配四時"思想在閱讀領域的體現。

(四)當代書香門第的示範價值
這些家庭呈現三大文化特徵:其一為"知行合一",如廣東陳亮家庭將中醫典籍應用於日常保健;其二為"詩禮傳家",天津周氏家族堅持四世同堂誦讀經典;其三為"化民成俗",新疆阿瓦提縣艾買爾江家庭用雙語閱讀促進民族團結。這種多元實踐,使抽象的"書香"概念具象為可感知的生活方式。

結語:
"書香之家"評選活動深得【大學】"修身齊家"之要義。當959個家庭的書香匯聚成河,實為構建"書香中國"的文化基石。這些家庭證明:真正的讀書傳統,不在汗牛充棟的收藏,而在將聖賢智慧轉化為日用常行的能力。此乃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關鍵所在,亦為當代家庭文化建設提供重要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