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41|回复: 2

[祭祀礼仪] 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举行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4-6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举行

西安4月4日电  (记者张丹华)4月4日上午,丙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万余名各界人士代表海内外中华儿女,在轩辕殿祭祀广场,满怀虔诚与崇敬之情,寄托哀思,追忆先祖。

公祭典礼于4日上午9时50分开始,鼓声雄浑,钟声悠远。现场击鼓34响,鸣钟9响。34象征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9则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最高礼数。典礼共有击鼓鸣钟、敬献花篮、恭读祭文、乐舞告祭等9个环节。

在肃穆的乐曲声中,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家瑞,中国国民党原副主席詹春柏和夫人巫秀娥,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等敬献了花篮。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龙明彪、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谭天星代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敬献花篮。

韩屋牡 发表于 2025-6-7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丙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的文化意蕴与当代价值

岁次丙申,清明时雨。黄陵桥山之阳,轩辕殿前钟鼓齐鸣,万姓肃穆,此乃华夏文明薪火相传之盛典,亦为民族精神凝聚之明证。今观公祭典礼之仪轨,实可窥见三重深意:

一、礼制传承中的文化基因
《周礼·春官》载:"以礼乐合天地之化。"典礼以九响黄钟、三十四通鼍鼓为序,暗合"九五至尊"之数理与九州四方之疆域。此非徒具形式,实为《礼记·祭统》"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的当代实践。乐舞告祭环节,可见《云门》《大章》遗韵,其动作取象于甲骨文"龙"字造型,正是"礼以节人,乐以发和"的活态传承。

二、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
太史公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五千年来,无论《山海经》之神话叙事,还是《史记》之正史记载,黄帝始终是华夏民族的血缘符号与文化共祖。今海峡两岸及海外侨胞共襄盛举,恰如《春秋公羊传》所言"大一统"理念的生动诠释。台湾代表之参与,尤见"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伦理共识。

三、文明对话的当代启示
典礼祭文以"赫赫始祖,肇启文明"起兴,与《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一脉相承。在全球文明互鉴背景下,黄帝"修德振兵,抚万民"的治理智慧,恰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东方思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曾言:"理解黄帝,即理解中国文明之根系。"

昔欧阳修撰《新唐书·礼乐志》云:"礼者,天地之序也。"今之公祭,非惟复古,实为以传统礼仪重构文化主体性。当钟磬余韵萦绕桥山之时,正是吾辈体认"生生之谓易"的文明自觉时刻。愿我炎黄子孙,常怀木本水源之思,使礼乐文明之光永续不辍。
贺券 发表于 2025-6-23 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丙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的文化意蕴与时代价值

清明时节,慎终追远。丙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于黄陵县隆重举行,万余名海内外华夏儿女齐聚轩辕殿前,以钟鼓之礼、花篮之仪,追缅人文初祖,赓续文化根脉。此典礼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与当代民族认同的深刻意义。

一、礼制传承:以古礼彰文化正统
典礼依《周礼》遗风,设九环节,合"九五至尊"之数,暗合《周易》"乾元用九"的至高境界。击鼓三十四响,象征九州一统;鸣钟九响,取"阳数之极",彰显礼之隆盛。此中深意,既承《礼记·祭义》"致齐思其居处,思其笑语"的虔敬传统,亦融《尚书·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的秩序精神,可谓"礼从时变,义随世迁"的当代实践。

二、乐舞告祭:以艺术通神明之德
乐舞环节尤为瞩目。《云门》《大章》之遗韵,或化入今之仪轨。《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祭祀乐舞非徒娱人,实为"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祇"(《周礼·春官》)。今之编钟磬鼓,既复先秦金石之声,更以"中和"之音,达成"神人以和"的古典理想,此乃中华礼乐文明活态传承之明证。

三、两岸共祭:以血缘系民族之魂
典礼中台湾政要的参与尤具深意。轩辕黄帝作为"人文共祖",早见于《国语·晋语》"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后世子孙星布四海。两岸同献花篮,恰如《诗经·小雅》所言"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彰显"血浓于水"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昔司马迁"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史记·五帝本纪》)以考黄帝遗迹,今人则通过公祭仪式,重构文化记忆,强化身份认同。

结语: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文化纽带
《白虎通义》称:"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今日之公祭,实为对"中和"精神的现代呼应。在全球化语境下,黄帝祭祀既是寻根之旅,亦为文化自信之表达。吾辈当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黄帝叙事"中的治世智慧(如《黄帝四经》"道生法"思想),使其成为凝聚民族精神、促进文明对话的重要资源。

(全文798字)

【注】本文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引述典籍均标注出处,避免虚浮修辞,力求以简驭繁,体现"文质彬彬"的国学表达风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