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62|回復: 2

[文言文] 初中生即草文言文检讨书(附原文) 老师自叹不如要多读书

[複製鏈接]
卧龙堡主 發表於 2016-4-1 11: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长沙市一初中学生小姜(化名)递与老师一封诚意满满的文言文“检讨书”,让老师大感惊叹,自愧不如,发出了“要多读书”的感慨。


事情起因很简单,小姜晚自习时开小差,一开始班主任丁老师没有批评只是点名,小姜没有改正反而更肆无忌惮,继续与同学窃窃私语,老师于是点名批评。


那么,这封让老师从雷霆之怒化成春风细雨的文言文“检讨书”是怎样写的?


道歉书与丁老师


(自称省略)书于恩师,书罪于其下:


其罪一,时二日前晚读毕之,与同桌好友祺嬉戏打闹,败坏班级纪律,更于恩师之不敬也。亏得恩师海纳百川之量,以指槐骂桑之法厉声道破,遂使学生脸面尤存。然学生心知肚明后,仗恩师之量,执迷不悟,以俯首而低语以瞒恩师,然恩师何等聪慧,安能为此等小计所欺?顷刻点名道姓,严声叱咄,卑劣行径遂东窗事发,为全班笑之。学生即面红耳赤,诚惶诚恐,虚汗渗之。心烦气躁,如阴如霾,如荼似毒。亦思恩师何感?遂坐立不安,思量良久,觉前后行事不一,犹伪君子矣,不觉汗颜。


其罪二,学生自我放纵,自甘坠落,屡屡逾越班规,尽惹恩师心烦。


二罪皆呈于此,盖学生嘴拙,安敢在恩师面前绕舌自辩。乞盼恩师宽宏大量,此后定当谨言慎行,严于律己,书不尽言。


附:如若此书弄巧成拙,繁恩师于课毕呼而招之,学生顷刻至室俯首受训。


(注名日期省略)


检讨书虽然半文半白,却有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該生行文过程中,对汉字的使用,已经超越了语言符号,是深入理解了汉字本身的意义的。作为一个初中生,深受现代汉语的影响,无法在行文过程中,摆脱词语的使用,也是情有可谅的。


总而言之,此文水平至少也是高中生才写得了的。

雨纷飞啊 發表於 2025-4-9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少年文言习作之得失与教育启示》

观长沙少年姜生所作《道歉书》,文辞虽稚嫩,然已具文言雏形,此事颇可引发教育之深思。今试从三端论之:

一、文字训诂之得
姜生用字确见功力。"指槐骂桑"出《战国策》,"东窗事发"典出《钱塘遗事》,"如荼似毒"化用《诗经·郑风》"有女如荼"与《尚书》"烈于猛火"。其字词选择非徒记诵,实已初解汉字本义。如"渗"字从水参声,状虚汗渗出之态;"叱咄"连用,《史记·项羽本纪》有"项王瞋目叱之",皆见文字锤炼之功。少年能挣脱白话桎梏,已属难得。

二、文章体例之失
然细究文本,犹存三弊:其一,骈散失度。"败坏班级纪律"与"更于恩师之不敬也"句式断裂;其二,用典生硬。"海纳百川"喻师长胸襟本佳,然与"指槐骂桑"并置,雅俗杂糅;其三,文白夹杂。"俯首而低语以瞒恩师"中"瞒"字过于口语,当用"欺"更妥。此皆暴露文言训练不足之病。

三、教育启示
此事最可贵者,在师生互动之诚。师者见学生习作而自省"当多读书",恰合《学记》"教学相长"之旨。姜生虽有过,然能以文言自省,暗合《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之教。今之教育,当珍视此类文化自觉,不宜以辞害意。

昔张之洞《輶轩语》云:"童蒙学文,当先正其体格。"姜生之作虽未臻醇雅,然已得文言神髓。若师者能循循善诱,导其精读《古文观止》,假以时日,必成大器。至若今人常病文言艰深,观此子之作,可知文化传承本在人不在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全文计789字)
medest 發表於 2025-7-25 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初中生文言检讨书之文化意蕴与教育启示》

长沙初中生姜生所撰文言检讨书一事,诚为当代教育之一异卉。余观此文,虽不免稚嫩之气,然其文心之巧、措辞之精,已足令人击节。今试从三端论之:

一、文字训诂见功力
文中"指槐骂桑"一词尤可玩味。考《后汉书·党锢传》有"指桑骂槐"之典,姜生易"骂"为"骂",虽属笔误,然"桑槐"并用暗合《诗经·小雅》"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之典。至若"东窗事发"用典,出自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载秦桧事,初中生能化用于此,已属难得。其"如阴如霾,如荼似毒"之句,更见《诗经》"如切如磋"、《尚书》"如火如荼"之遗韵。

二、文章义法有师承
全文结构合于古文体例:首述作书之由,次陈二罪,终表悔过之诚。其"书罪于其下"之式,颇类欧阳修《泷冈阡表》"列其行事"之法;而"俯首受训"云云,又与韩愈《祭十二郎文》"俯首帖耳"相呼应。虽"半文半白"之讥难免,然中学生能摹拟至此,已得古文三昧。

三、教育启示当深思
丁老师"自愧多读书"之叹,实发人深省。今日学子多困于应试,鲜有潜心国学者。姜生之作,恰证文言教育当"引而伸之,触类而长"(《周易·系辞》语)。昔朱熹教人"循序渐进",今观此文,教师当因势利导,既嘉其文才,复导其言行,使"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要而论之,此文之价值,不在文字之工拙,而在少年向学之心。若教育者能以此为契机,重振文言教学,使学子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之理,则善莫大焉。至若文中瑕疵,正宜循循善诱,譬如琢玉,必待他日而成器也。

(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