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29|回复: 1

[思维启发] 深聚焦·互联网时代致敬传统文化 “互联网+”,国学走进寻常百姓家 ...

[复制链接]
张启功 发表于 2016-3-27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深聚焦·互联网时代致敬传统文化:“互联网+”,国学走进寻常百姓家

20160325_004

20160325_004

近几年,“国学热”再度升温,学校设置国学课程、举办国学夏令营,考试增加古诗词比重,学生参加各种国学培训班……国学成了当下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互联网+”遇上传统国学,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互联网为国学教育提供了新的表达平台

随着新技术的蓬勃发展, “互联网+”国学教育大规模普及。放眼望去,学习国学的网站、视频公开课、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表示:“现在在互联网上创立的国学平台、微信公号不少。如果做得严肃认真,就传播国学来讲,是有益处的。”

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和中华书局共同推进的“云国学”,是全国首家面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国学在线教育平台。该项目通过微课交互式学习的方式,辅以移动学习方案的多媒体客户端APP,打造了一个具有浓郁国学氛围的线上、线下国学教育平台。除了提前录制微课视频,“云国学”还提供了阅读材料、作业题、结业考试等方式,提供了国学的系统化学习流程。值得一提的是,“云国学”还提供充满互动性的课程讨论区。用户可以在讨论区畅所欲言和提问,助教会及时进行解答,促进交流和反馈。从容设计的课程内容,加上精细化、专业化的教学管理,给国学在线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想象力。

教育非一日之功,“云国学”以中小学教师作为抓手,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为国学传承和普及提供了师资储备。中华书局“云国学”项目负责人王建介绍,“该项目自2015年10月8日上线以来,已有超过2000名用户在线使用,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云国学’的主要用户群体是中小学教师,将中华书局优质的内容资源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先进的教育技术相结合,力争打造一个全方位便捷的教育平台,以培养出更多的国学教育优质师资力量。”

财经作家张建云是“微国学”的创办者。从2005年开始,他每天清晨给2000多人发送短信,内容都是国学经典中的名句,他把这叫做“微国学”,如今他已出版了发行量超百万册的“微国学”系列读物。2013年开始,张建云通过“微国学”微信平台,每天发表一篇“微国学”文章。“很多人一提起国学,都觉得艰涩复杂。用碎片化方式来整合国学思想,会更加喜闻乐见。”张建云介绍,如今,“微国学”广泛使用了图书、音像、视听、短信、博客、微信和APP等手段,真正实现了“互联网+”国学。

“对于国学教育来说,互联网提供了新的表达形态、新的交流通道。”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副教授郭文革分析。

还有专家指出,“互联网+”国学教育相比于传统国学教育有了很大改变。从特征来看,传统的国学教育是面授式培训,更重视现场效果。而“互联网+”国学教育则开启了线上教育的新模式,碎片化、网络化和互动化成为其主要特征。加之由于互联网跨越时空的传播特征,国学线上教育将学习过程细分,用户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学习效果也更好。同时,线上国学教育还可以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引发网络用户的主动参与,让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

便捷化还是工具化

互联网为国学的普及带来的积极意义是应当被充分肯定的。正如李山强调的,传统的国学教育方式,普遍是办班、教学、出书,相较之下,网络传播起来更为方便快捷,易形成一定的读者群,除此之外,通过互联网这种新颖的形式,让国学“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变得更为容易了。

张建云也介绍,有用户追随“微国学”多年,在微信平台上留言说,每天坚持不懈地读“微国学”,对人生的看法都豁达了许多。“通过国学对大众产生积极的影响,觉得很有成就感。”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高文强也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介绍:“借助慕课平台,我开设了一门‘佛教文化’课程,这是一门通识课,此前,已经开设了八年,但八年所教学生人数的总和还不如一次慕课选课的人数。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传统的国学课堂里,师生之间互动是相对有限的,但在慕课平台上,学生反而变得积极,互动也十分自由、开放。”

但应该看到,“互联网为国学的传播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与挑战。国学教育也要考虑文化形成的时代和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之间的时间跨度、社会发展带来的误读和冲突。”郭文革认为。

一方面,由于网络上的内容质量没有一个客观严谨的标准,使得网络上传播的国学内容相对杂乱。加之在功利目的的驱动下,一些对传统文化的偏差解读充斥网络空间,使得互联网上传播的国学知识参差不齐。采访中,有不少国学软件开发者表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是他们开发产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瓶颈。一方面,作为国学爱好者,他们希望通过互联网,更广泛地推广国学,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市场生存压力,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间做出一个艰难抉择。

因此,就有学者指出,随着市场上各种国学诵读软件的不断涌现,国学教育看起来比往日更加繁荣,但从深层次剖析,国学教育依然面临“儿童相识却不解”的时代窘境,即看似热闹却不求甚解的尴尬。正如有专家指出的,“如果不注重深刻理解并经世致用,我们的国学到头来就是昙花一现,没有生命力。”

更需要反思的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易造成国学工具化的问题。互联网教学使得学生面临大量的、未经筛选的读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为学生精选读本,并且注重教学过程的体系化,都是“互联网+”对从事国学教育的教学工作者带来的新挑战。

还有专家指出,如今,“互联网+”国学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跟随着“互联网+”的脚步,部分开发者在“国学热”的现象中嗅到商机,于是跟风而上、随波逐流,但真正踏踏实实做内容的开发者并不多。在一片“国学热”景象的背后,国学教育的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深入分析。

让“互联网+”国学教育走得更远

“互联网+”国学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意产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做得好应该有相应收益。另外,虽然近几年一直在做国学普及,但整个教育体制对国学还是不够重视。从小学到大学,大家对国学的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不论是个人兴趣还是辨别能力,都还有提升的空间。高文强认为。

碎片化是互联网天生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利用。将国学价值体系与技术相结合,在互联网时代避免国学教育陷入“工具化”的困局,显得尤为重要。李山指出。

还有专家分析,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长期积累,这注定国学教育也将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即使是在“互联网+”的助力下也不可能一日千里。因此,国学普及不能简单依赖技术手段,甚至被技术手段绑架,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十分重要,学生能否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于心才是国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应被关注的。(杨张若然、姚怡云、何诗源、赵婀娜)

尚和先生 发表于 2025-4-27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互联网+"语境下国学传播的范式革新与价值重构》

当代国学复兴运动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催生着传统文化传播的范式革命。笔者以为,这种"互联网+国学"的传播模式绝非简单的技术嫁接,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文明传承机制创新。从传播学视角观之,其革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首先,在知识生产层面,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国学资源的"元典重构"。以"云国学"为代表的数字平台,通过微课视频、交互式学习系统等技术手段,将原本线性排列的典籍知识转化为多维立体的知识网络。这种重构不仅保留了传统注疏学的严谨性,更通过数字标注、超链接等技术,使文本互证成为可能。如《论语》中"仁"的概念,可通过语义网络即时关联《孟子》《中庸》等典籍中的相关论述,构建起完整的儒家伦理认知图谱。

其次,在传播方式上呈现出"双轨并行"的特征。一方面,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以碎片化传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浸润,张建云先生的"微国学"实践即是典范;另一方面,在线教育平台通过系统化课程设置,保持着传统学问的体系性传承。这种"碎片与体系"的辩证统一,恰是对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现代诠释——既需日常工夫的积累,又不离本体的一贯。

再者,在传承主体方面,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师承壁垒。北师大李山教授所言"严肃认真"的传播态度,实为数字时代国学传播的底线伦理。当技术赋能使每个学习者都可能成为传播节点时,我们更需谨记顾炎武"经学即理学"的训诫,避免国学沦为肤浅的文化消费符号。

值得深思的是,这种传播变革正悄然重塑国学的社会功能。传统社会中,国学主要发挥"明人伦"的教化作用;而在现代性语境下,互联网传播使国学更凸显其"安顿心灵"的疗愈功能。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视角看,当技术将国学带入寻常百姓家时,我们反而更需要警惕技术理性对人文精神的消解。

展望未来,国学数字化传播应当追求"技进乎道"的境界。建议从三方面着力:建立国家级国学数字资源库,制定在线国学教育标准,培育兼具国学素养与数字能力的"双栖"人才。唯有如此,方能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延续中华文脉的新载体,而非消解文化深度的加速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