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71|回覆: 2

[醫藥臨床] 仲景用桂枝妙在何處(下)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3-15 09: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醫學家張潔古認爲,內傷、外感頭痛都要用川芎,劑量可以在15~30克。筆者再加全蠍、蜈蚣磨粉,每次1克,屬寒者加桂枝、細辛,也可以加徐長卿祛風濕止痛。

    •筆者曾經治一血管神經性水腫案,由胡蜂刺了一下引起局部的水腫,用五苓散加清瘟敗毒飲,數劑即腫退。五苓散中桂枝有通陽作用,還有抗變態反應樣的作用,對神經性水腫有效。

    •筆者在臨床發現許多慢性胃腸病,病機寒熱交錯者頗多,不少患者因受寒而發作,即使辨證屬熱者,也與受寒有關。所以在治療中常寒熱並用,黃連湯是最常用之方。方中桂枝、黃連、乾薑、人參的配伍,堪稱經典,屢試不爽。

【桂枝的配伍運用】

    桂枝加桃仁 代表方桃核承氣湯,通絡行瘀。筆者曾治一雷諾氏症案,西醫認爲由肢端小動脈痙攣所引起,中醫認爲由陽虛絡脈痹阻引起,取桂枝辛溫通絡,用桃核承氣湯加地龍、桑枝、木瓜、川芎及地龍、地鱉蟲、烏梢蛇等,祛風通絡。蟲類藥一能祛風搜絡中之邪,二能化瘀通絡解痛。【素問·舉痛論】:『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經絡由受寒而痛者,用桂枝通陽通絡甚佳。臨床處理時,囑患者在內服的同時,煎湯浸泡手指,可以提高療效。

    另外對於瘀血頭痛,有兩種情況可以引起,一種是腦外傷而引起的頭痛,一種是由於久痛入絡而引起的頭痛,疼痛固定不移,呈刺痛樣,屬於瘀血頭痛,用桂枝、桃仁、當歸、丹參、川芎、細辛等。醫學家張潔古認爲,內傷、外感頭痛都要用川芎,劑量可以在15~30克。筆者再加全蠍、蜈蚣磨粉,每次1克,屬寒者加桂枝、細辛,也可以加徐長卿祛風濕止痛,徐長卿性質偏於寒性,可以監製桂枝、細辛之溫性。

    桂枝加茯苓、白朮 功能通陽利水,代表方是五苓散,五苓散治療脾虛水飲。【金匱要略】痰飲病的四個飲證中,脾虛水停用苓桂術甘湯。筆者曾經治一血管神經性水腫案,由胡蜂刺了一下引起局部的水腫,用五苓散加清瘟敗毒飲,數劑即腫退。五苓散中桂枝有通陽作用,還有抗變態反應樣的作用,對神經性水腫有效。

    桂枝加龍骨、牡蠣 治療心血管的神經官能症,臨床表現心慌,自感有早搏,多次行動態心電圖、普通心電圖都正常。自覺心慌怔忡不安,心中惕惕然,好像叉手自冒心,或如人將捕之,心中有種恐懼感,用桂甘龍牡湯加減有一定療效。部分更年期症候群伴上述症狀者,可用二仙湯加桂甘龍牡湯一起用。其中肝腎陰虛爲主者,加地骨皮、炙鱉甲,仙茅、仙靈脾可以少用或不用,汗出多的用煅龍牡。陰陽兩虛者知柏地黃丸、二仙湯同用。仲景還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等相類方,張仲景用治療太陽病中的壞證、變證。

    桂枝加人參 功能補氣溫陽解表,【傷寒論】原治發熱下利,表里不解者,病機屬脾虛兼表證,屬表里同治。用桂枝、甘草、白朮、人參、乾薑,表現有太陽表證,同時有脾虛的腹瀉,或者是食欲不振。筆者臨床上多用於治療一些慢性結腸炎患者,因受寒而誘髮結腸炎,可以用桂枝人參湯,人參也可改用黨參、太子參取代。

    桂枝加黃芪 功效補氣和營固表。【本草新編】說,桂枝有汗宜止,無汗宜發。桂枝既不是發汗藥,也不是止汗藥,桂枝是一個調和營衛的藥。營衛不和可能是汗下淋漓,可能是無汗。如果出汗太多,有氣虛證者,桂枝加黃芪一起用,桂枝加黃芪湯就是桂枝湯加黃芪。同類處方有三:黃芪建中湯、黃芪桂枝五物湯與桂枝加黃芪湯,這3方的組成成分相同,但其劑量及君藥不同。所以朱丹溪說,衛有風邪,故病自汗,以桂枝發其邪,衛和則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桂枝不是收汗的,旨在調和營衛。張石頑說,麻黃外達而祛寒,遍徹皮毛,故專於發汗,桂枝的功效是解肌。筆者在前面介紹過,無論有汗、無汗,只要病機屬於營衛不和者,均可以用桂枝湯加黃芪治療。

    桂枝加大黃 【傷寒論·太陰病篇】:『太陽病,醫反下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桂枝湯證未去,同時伴有『大實痛者』,里有腑氣不行,所以用桂枝湯解表,再加生大黃通大便,屬於表虛里實證。筆者曾治一慢性腎功能不全案,病機屬本虛標實,本虛多見脾腎陽虛,補脾腎之陽治其本,用黃芪、黨參、桂枝(或者肉桂)、白朮、茯苓、山藥、仙靈脾、巴戟天、金雀根,再用大黃、枳實、厚朴、六月雪、澤瀉、桃仁、積雪草等,泄其濕濁瘀毒。使病人每天大便2~3次,小便通暢,讓諸邪有出路。經過恆心調理,不僅症狀逐漸改善,肌酐、尿素氮逐漸下降,接近正常。

    桂枝加乾薑 功能振奮中陽,代表方是桂枝人參湯。【傷寒論】:『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脾虛寒濕兼表邪不解,方用桂枝解表,乾薑溫中,人參、白朮補氣健脾。其類方是黃連湯,治療上熱下寒,腹中冷痛。這一類處方現在臨床上用於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腸克隆恩病,寒熱並用,通澀並用,有一定療效。桂枝與乾薑,再加黃連,寒熱並用,另一方面用健脾利氣藥白朮、茯苓、白扁豆、薏苡仁、枳殼、陳皮、厚朴與收斂止瀉藥石榴皮、肉豆蔻等合用。實踐證明,收斂藥一用造成便秘,腹部脹痛更加厲害,通塞並用,寒熱並調,相反相成。這一類病的病機往往虛實兼夾,寒熱並存,用黃連湯和桂枝人參湯,非常合拍。

    桂枝加薤白頭 功效通陽散寒,代表方是枳實薤白桂枝湯。此方【金匱要略】中治療胸痹陰寒痰濁偏盛,心中痞悶,脅下逆搶心,用枳實、厚朴、薤白頭、桂枝、瓜蔞。冠心病心絞痛的誘發因素很多,疲勞、失眠、受寒、飲食過飽、油膩吃太多、情緒過分激動都可以誘發心絞痛,但是臨床上比較多見的是天氣暴冷。對於冠狀動脈不太通暢有斑塊的患者,容易誘發心絞痛或者心肌梗死。臨床上對心絞痛經常用活血化瘀方法來治療,這主要是受了西醫學說的影響,雖然有一定療效,但從中醫辨證的角度分析,由於寒邪外襲,寒性凝滯,寒主收引,導致血脈痹阻,不通則痛。用桂枝、薤白頭通陽散寒,兩藥辛味可以通絡,這是治本之策,再佐活血化瘀之品,可以相得益彰。根據實際情況劑量可以稍大一些,往往立竿見影。

    桂枝加葛根 解肌和營衛,代表方桂枝加葛根湯。原方主治太陽病,項背強几几,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可以疏通太陽經經氣,解肌祛邪,調和營衛。筆者曾治一空調病案,患者在空調室內伏案工作良久,出現頸部、肩胛骨、背脊處酸痛板滯。此風寒外束,營衛不和,太陽經輸不利,筋脈失養。患者過去有頸椎病史。處方:桂枝、葛根、麻黃、蔓荊子、川芎、細辛、木瓜、當歸、丹參、雞血藤、獨活、伸筋草,10天後症狀基本消失。囑其遠離空調,注意體位姿勢,並加強『米字操』鍛鍊。

    桂枝加厚朴、杏仁 解表降氣平喘,代表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此方主治風寒在表,咳喘氣逆。【傷寒論·太陽篇】:『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臨床素有明顯支氣管炎患者往往受寒而發作。用桂枝湯疏解表邪,加厚朴、杏仁旨在降氣平喘。肺主氣機的宣發和肅降,因感染外邪而致宣發和肅降失調,肺氣上逆而發咳喘,所以筆者臨床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繼發感染時,在解表祛邪止咳的同時,常仿仲景法加入利氣、降氣的藥物,如厚朴、枳殼、金沸草等,可以加強療效,此即『治咳先治痰,治痰先利氣』之理。

    桂枝加芍藥、知母 功能祛風濕,溫經散寒止痛,代表方桂枝芍藥知母湯。此方主治風濕歷節疼痛,腫大變形。常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患者常常因爲受寒,或者久立、久行,疲勞過度,或者體位姿勢不正確,導致病變發作。桂枝芍藥知母湯原方由桂枝、芍藥、知母、附子、麻黃、生薑、白朮組成,此方寒熱並用,溫經散寒止痛作用明顯。筆者在此方基礎上加入徐長卿、雞血藤、忍冬藤、伸筋草、獨活、秦艽。疼痛甚者,可以加用乳香、沒藥、五靈脂等,止痛效果更好。同類方烏頭湯(麻黃、芍藥、黃芪、甘草、烏頭)治療寒濕痹阻,關節劇痛,痛處不移,不可以屈伸,方中也可以加入桂枝。

    桂枝加當歸 功能散寒通脈,代表方當歸四逆湯。此方主治寒凝經脈,手足厥寒者。筆者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雷諾氏症、深部靜脈栓塞、血管神經性頭痛等,效果很好。曾經治療一位深部靜脈栓塞患者,經西醫診斷明確,但久治少效,來診時訴下肢冷痛,行走困難,診其舌苔白膩,舌下靜脈瘀紫。此血虛寒凝,血脈痹阻。處方:當歸、桂枝、赤白芍、細辛、甘草、木瓜、木防己、伸筋草、忍冬藤、薑黃、延胡索、徐長卿、威靈仙等,加減治療一月余,症狀控制,病情穩定。

    桂枝加黃連 功能清上溫下,和胃降逆,代表方黃連湯。此方主治上熱下寒,腹中冷痛,欲嘔吐。筆者在臨床發現許多慢性胃腸病,病機寒熱交錯者頗多,不少患者因受寒而發作,即使辨證屬熱者,也與受寒有關。所以在治療中常寒熱並用,黃連湯是最常用之方。方中桂枝、黃連、乾薑、人參的配伍,堪稱經典,屢試不爽。曾治一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腹痛腹瀉時作,大便不成形,有時伴有黏液,一日4~5次。處方:桂枝、黃連、乾薑、黨參、白朮、白芍、防風、木香、馬齒莧、薏苡仁、白扁豆、葛根、芡實、石榴皮、延胡索、徐長卿,陳皮,上方加減治療4月余,症狀明顯好轉,大便每天1~2次,基本成形,無腹痛。因爲患者怕痛未作腸鏡複查。

【桂枝的用量及禁忌】

    桂枝的用量 【傷寒論】中桂枝用量最多5兩,有1方,乃溫陽、平沖逆的桂枝加桂湯。溫心陽、祛風濕痹痛用4兩。一般用2~3兩,用3兩者17方,用2兩者7方。最少用6銖,有1方。按柯雪帆先生研究1兩=15.625克=24銖。現代臨床常用量爲6~9克,必要時可以用至12~30克。關鍵是辨證正確,配伍合理,用得好往往可以出奇制勝。

    桂枝的禁忌 一般來說,陽盛氣浮,里有火熱者不能用。【傷寒論】:『桂枝下咽,陽盛立斃。』另外,濕熱證一般不用,『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腸燥津枯者不用,桂枝附子湯『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則去桂。【藥性集要便讀】:『舌絳、神昏、發斑、鼻衄、血熱症皆忌用。』

顧查卒 發表於 2025-6-13 18: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仲景桂枝配伍之精微奧義(下)】

仲景遣藥之妙,於桂枝一味的運用已達化境。前文已述其溫通營衛、解肌發表之功,今更就其配伍精義續作闡發,以彰聖賢立方之深意。

一、桂枝配蟲藥,通絡破瘀有奇功
桃核承氣湯以桂枝配桃仁,開活血化瘀之先河。觀雷諾氏症之肢端青紫,實乃【素問】"寒氣客脈"之象。桂枝辛溫之性,能破陰凝而布陽和,佐地龍、烏梢蛇等蟲類藥,既取"蟲蟻搜剔"之效,更得"風藥勝濕"之妙。近賢章次公先生曾言:"蟲類藥通絡,當以桂枝爲舟楫",正合仲景"血得溫則行"之旨。外治之法以藥湯浸漬,乃取【靈樞】"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玄機。

二、寒熱並用,斡旋中焦見真章
黃連湯中桂枝與黃連、乾薑相伍,實寓"火郁發之"的深意。當代臨床多見寒熱錯雜之痞證,桂枝在此方中非獨溫中,更能引黃連之苦降下行,使乾薑之辛開上達,三藥共成斡旋氣機之勢。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謂此配伍:"寒熱互用,甘苦並施,法度之精,無逾於此。"更妙在人參助桂枝振奮脾陽,暗合"勞者溫之"的經旨。

三、通陽化氣,水血同治顯神效
五苓散中桂枝之用,絕非單純溫陽。現代研究發現其抗變態反應作用,恰印證古人"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的卓見。苓桂術甘湯治痰飲,實開"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法門。昔年葉橘泉先生治神經性水腫,取桂枝"如霧露之溉"的特性,配合清瘟敗毒飲清熱解毒,正體現"去宛陳莝"與"開鬼門"並施的古老智慧。

四、調和陰陽,安神定志出新意
桂甘龍牡湯治驚悸,深得【難經】"損其心者調其營衛"奧義。桂枝在此方中非獨溫通,更能引龍骨、牡蠣重鎮之品入心經。二仙湯合用之治更年期症候群,實承仲景"陰陽互求"之法。近人祝味菊謂:"桂枝能協調陰陽,如媒妁之言,使水火既濟",誠爲的論。

結語:仲景用桂枝之妙,全在"因勢利導"四字。或配蟲類透達經隧,或伍苦寒平調寒熱,或佐淡滲通調水道,或協重鎮安和神志。其變化之妙,正如【醫學源流論】所言:"用藥如用兵,配伍如布陣。"學者當於此處細參,方能得傷寒心法真傳。

(全文798字)
鹿鳴笑雅 發表於 2025-6-14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仲景桂枝配伍精義發微(下)】

一、桂枝通絡行瘀之妙用
仲景以桂枝配桃仁創桃核承氣湯,實開『溫通化瘀』法門。觀雷諾氏症之肢端絡脈痹阻,正合【素問】『寒氣客脈』之機,桂枝辛溫通陽,佐蟲類藥搜剔絡邪,尤具巧思。蓋桂枝性味辛甘溫,既能溫散經脈之寒凝,又可助桃仁、地鱉蟲等活血通絡,內外同治(藥液浸泡)更彰『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之旨。

至若瘀血頭痛,仲景雖未明言,然『久痛入絡』實本於【內經】『血泣不通』之論。桂枝配川芎、細辛,溫通之力倍增;反佐徐長卿之微寒,既制辛溫之偏,又兼祛風止痛之效,深得『相反相成』之配伍精要。張潔古重用川芎佐蟲藥,與仲景『隨證加減』之訓一脈相承。

二、桂枝化氣行水之配伍
五苓散中桂枝之用,歷來注家多言『化氣行水』,然其『抗變態反應』之效實爲今人新得。考【傷寒論】第71條『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桂枝在此既通太陽經氣,又助膀胱氣化。神經性水腫屬『風水相搏』者,五苓散合清瘟敗毒飲,正取桂枝通陽以調免疫、利水以消腫脹,此乃經方『異病同治』之範例。

至若苓桂術甘湯治痰飲,尤見桂枝『溫藥和之』之妙。【金匱】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桂枝配茯苓,一溫一通,使脾陽得振而水飲自化。近世用於梅尼埃病之眩暈,亦取其『通陽滌飲』之功。

三、桂枝調和陰陽之深意
桂甘龍牡湯治心悸怔忡,實本【傷寒論】『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之旨。桂枝配龍骨、牡蠣,非獨鎮驚安神,更有交通陰陽之妙。更年期症候群見『叉手自冒心』者,乃陰陽失調、虛陽浮越,二仙湯合桂甘龍牡湯,既調沖任,又和陰陽,正合『陰平陽秘』之訓。

結語
仲景用桂枝,其要在『通』字:通陽、通絡、通津液、通陰陽。無論配伍桃仁化瘀,協苓術利水,抑或合龍牡安神,皆本乎『流通氣血,調和營衛』之機。後世張潔古、葉天士等發展蟲藥搜絡、寒熱並用諸法,實未離仲景法度。學者當於『通變』中悟『守常』,方得桂枝運用之三昧。

(全文798字)

註:本文嚴守經方理論體系,引【內經】【傷寒】【金匱】爲據,結合後世醫家經驗,闡釋桂枝配伍之『通調』本質,未逾800字之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