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223|回覆: 2

[醫藥臨床] 虛滯譾議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3-1 18: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虛滯乃本虛標實證,即在陰陽氣血不足的情況下,因臟腑功能下降而致的氣血運行不暢,或代謝產物的停滯。

    •解決標實,尤須改變本虛。重標忽本,往往得不償失,致弊多端,起碼也應虛實兼顧,標本同治。至於具體治療,治虛宜補,祛滯宜通,寓通於補,所謂通補是也。

    虛滯,即因虛而滯,指由於人體正氣虧虛而致的氣血津液運行遲緩,停滯不暢。這種現象在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時有發生,但臨證時卻因未真正弄清正邪虛實關係而出現誤判或誤治,因此有必要加以梳理,避免舛誤。

【氣虛之滯】

    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也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能量,其來源有先天之精氣、水谷精微之氣和自然界的清氣。一旦出現不足,則會因動力下降、推運乏力而出現氣停血滯、功能衰減的種種表現。

    聚積在人體胸中的氣謂之宗氣或大氣,由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氣相合而化生,發揮着走息道以助呼吸、貫心脈以行營血的作用,對肺、心二髒的功能有重要影響。若宗氣不足,大氣不轉,則肺不能主氣、司呼吸,心不能主血脈,臨證最主要的表現是胸悶、氣短、心悸,動則益甚,常伴見神疲乏力、面色萎黃等,可見於咳嗽、喘證及心悸、胸痹等病證中。對此,治當益氣升提,方選張錫純的升陷湯(生黃芪、知母、桔梗、柴胡、升麻)合四君子湯。

    脾胃為氣血化生之源,也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能上引下聯,斡旋其中,『脾升則肝腎亦升,故乙木不郁;胃降則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滯……以中氣之善運也。』(【醫聖心源】)。因此,脾胃一虛,不僅可致生化不及,氣虛血少,而且可致升降無力,中氣壅滯,臨證可見脘腹脹滿或痞悶,腹部按之濡軟且喜揉按,或見大便不干卻排出困難,或見時欲小便而點滴不暢等,治當補氣健脾,升清降濁,方可選用補中益氣湯、黃芪湯等。

    『氣為血之帥』。氣是血運行之動力,氣一虛則推運無力,血行不暢,滯而為瘀。此即臨床常見的氣虛血瘀證,在缺血性心、腦疾病中多可見及。治當益氣活血並舉,方選補陽還五湯。

    津液的生成與轉輸均有賴於氣的作用。氣虛則不能溫化津液,可停而為濕,或留而成飲,或凝而成痰,甚或聚而成水。這些病理產物滋生之後,往往踞於體內,阻滯氣機,隨所停部位而可見胸悶、脘痞、腹脹、頭暈、肢困等症。對此,治標當祛除濕、痰、飲、水,治本則應益氣以增強動力,使津液能歸於『正化』,避免或減少病理產物的產生。

【血虛之滯】

    血循行於脈中,是富有營養的、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則易致血虛。血虛之證,可有三類表現:一則因失於濡養而見面色不華、唇甲色淡、心悸、失眠、健忘、眩暈、四肢麻木、月經量少等;二則因血由氣生而常伴見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等氣虛之徵;三則因虛致滯。

    血虛之滯的形成,或因血虛脈道不充,血行迂緩而成瘀,此如自然之河,水淺則流滯;或因腸道失於濡潤而致秘。關於血虛而瘀的治療,王清任認為:『克敵者存乎將,祛邪者賴乎正。不補血而去瘀又安能盡去哉?』張景岳在論述血枯經閉時也明確指出:『欲其不枯,無如養營;欲以通之,無如充之。但使雪消,則春水自來,血盈則經脈自至,源泉混混,又孰有能阻之者?奈何今之為治者,不論有滯無滯,多兼開導之藥,其有甚者,則專以桃仁、紅花之類通利為事,豈知血滯者可通,血枯者不可通也。血既枯矣,而復通之,則枯者愈枯,其與榨乾汁者何異?』並立小營煎(當歸、熟地、白芍、山藥、枸杞子、炙甘草)加以治療。血虛腸道乾燥之大便秘結,此當養血潤腸,方可選用沈氏潤腸丸(當歸、生地、麻仁、桃仁、枳殼)。

【陽虛之滯】

    陽氣也是人體的營養物質,呈流動狀態,彌散於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等,具有溫煦、推動作用。陽氣虧虛,尤以腎陽不足為最。因為腎陽為人身諸陽之本,故腎陽虛衰(命門火衰)在陽偏衰的病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於陽氣虛衰,所呈現的不僅是臟腑氣血的功能活動也因之而減弱衰退,血和津液的運行遲緩,且因溫煦無力,不能制陰,而表現出有別於氣虛的陰寒內盛之徵,如平素畏寒肢冷,病症遇寒發作或加重,舌質淡、體胖邊有齒痕、苔白滑等。

    胸痹之發病是陽虛之滯的典型表現。素體胸陽不振,則『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澀,凝則脈不通』(【素問·調經論】)。【金匱要略】將胸痹的病機以脈象代言為『陽微陰弦』,實則指上焦陽虛,下焦陰盛。【類證治裁】云:『胸痹,胸中陽微不運,久則陰乘陽位而痹結也。其症胸滿喘息,短氣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陽氣不舒,濁陰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則氣結咳唾,胸痛徹背。』【醫門法律】更是直言:『胸痹心痛,然總因陽虛,故陰得乘之。』上述足以說明,胸陽不振則失於溫煦推動,一可致胸中虛冷,氣機不展,血行不暢;二易招致陰寒乘襲,凝滯血脈。因此,治療胸痹當虛實兼顧,標本同治,注重溫補與溫通並用,可視情選用右歸丸、參附湯、枳實薤白桂枝湯、當歸四逆湯等。

    腎陽虛衰,無力溫化,膀胱氣化無權,則水液代謝失常,停而發為水腫,或見小便點滴不爽或不通,排出無力,此治均當溫補腎陽、化氣利水,方可選用濟生腎氣丸。

    肢體麻木,或痿廢不用,若伴見畏寒肢冷,舌淡胖或有瘀點、瘀斑,脈沉遲而澀,則為陽氣虧損,失推停瘀而致,治當溫陽化瘀並用,方可選補陽還五湯加桂附之類等。

【陰虛之滯】

    陰是人體具有濡潤、營養作用的精微物質。年老體衰,或勞損日久,或熱病之後等,均可致精血或津液被耗,臨床表現一可因臟腑、肢體失於濡養而呈乾燥狀態,可見眼乾、鼻干、口乾、咽干、皮膚粗糙、頭髮乾枯、消瘦等;二因不能制火而呈虛火上炎,可見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盜汗、顴紅、失眠多夢、頭暈眼花、遺精,經少或閉經、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等;三則也可呈現虛滯之象。

    如脅肋或胃脘隱疼,悠悠不休,此由肝、胃陰虛,脈絡拘急而致,治當養陰柔肝或養陰益胃,方選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等。一貫煎中用少量川楝子,是因為肝失柔養而礙疏泄,故而佐之以疏肝理氣,以遂肝木條達之性。陰虛易致大腸乾燥,傳導不暢而見便秘,治當滋陰潤腸通便,方選增液湯以『增水行舟』。陰虛則血中水少,黏稠稽遲,即成陰虛血瘀,可見午後潮熱,五心煩熱,口燥咽干,局部刺痛,或出血夾塊,色紫暗,或舌有斑點,脈細澀,這種現象在中風、消渴等病證中均為常見,治當滋陰活血,方可選用六味地黃湯合四物湯等。

    由上述可知,虛滯乃本虛標實證,即在陰陽氣血不足的情況下,因臟腑功能下降而致的氣血運行不暢,或代謝產物的停滯。因此,解決標實,尤須改變本虛。重標忽本,往往得不償失,致弊多端,起碼也應虛實兼顧,標本同治。至於具體治療,治虛宜補,祛滯宜通,寓通於補,所謂通補是也。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6-17 04:54 | 顯示全部樓層
【虛滯證治芻議】

虛滯一證,乃本虛標實之候,其病機關鍵在於正氣虧虛而致氣血津液運行遲滯。今觀來帖所論,條分縷析,頗得經旨,然猶有可申補之處,試為闡發如下。

一、虛滯病機探微
【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虛滯之成,實由正氣先虛,而後氣機壅滯。帖中分述氣虛、血虛致滯之理,誠為的論。然需補益者,陰陽互根之理。張景岳言:"陽化氣,陰成形",陽虛則氣化無權,陰虛則脈絡枯澀,二者皆可致滯。如腎陽式微,不能溫煦脾土,則水濕停滯;肝陰不足,不能濡養筋脈,則血行澀滯。故治滯之法,當細辨陰陽。

二、宗氣理論新詮
帖中論宗氣虛滯,取法升陷湯甚善。然【靈樞·邪客】謂:"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其病不僅見胸痹短氣,更有"虛里"其動應衣之候。近世周慎齋提出"大氣下陷"有三等:輕者胸悶,重者氣墜,甚者喘脫。故臨證用升陷湯,當參合脈象(右寸尤弱)、舌質(淡胖有齒痕),若兼陰傷者可佐生脈散,兼陽虛者當伍參附湯。

三、中焦斡旋要義
脾胃為氣機樞紐,帖中引黃元御"中氣善運"之說極是。然需申明者,脾升胃降非僅賴補氣,更需調其燥濕。【臨證指南】云:"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故治中虛氣滯,若見舌苔白膩者,補中益氣湯當加蒼朮、厚朴;若便溏不爽者,黃芪湯需伍防風、羌活,此東垣"風能勝濕"之法也。

四、血虛致滯辨治
血虛之滯,非獨血少不行,更有"枯滯"之變。唐容川【血證論】指出:"血虛則肝失所養,木氣遏郁。"故見肢麻、筋攣、月經澀少等症,不可純用活血,當遵"滋水涵木"之法。近賢張錫純治此證,每以當歸補血湯合活絡效靈丹,佐生麥芽以舒肝氣,深得"補而不滯"之妙。若血虛兼瘀者,可效法【金匱】溫經湯,溫潤並行。

五、通補法度精微
"寓通於補"之說,實源仲景建中湯"甘中生辛"之法。葉天士發展為"通補陽明""柔劑陽藥"等法。臨證運用需明三要:
1. 補藥中佐芳香流動之品,如陳皮、砂仁;
2. 滋陰藥配辛潤通絡之物,如當歸、柏子仁;
3. 溫陽劑伍通利之屬,如茯苓、澤瀉。

今人治虛滯,或囿於"虛不受補"之說,或惑於"速效攻逐"之途,皆未達一間。若能參詳本帖所論,復參上述補遺,則虛滯之治,庶幾可全。然病機萬變,總不離"謹守病機,各司其屬"之訓,學者當於臨證中細加體悟。

(全文798字)
萬伸 發表於 2025-6-17 07:4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虛滯證治要義】

虛滯一證,乃本虛標實之候,其病機關鍵在於正氣虧虛導致氣血津液運行遲滯。此證在臨床頗為常見,然因虛實夾雜,辨證稍有差池,便易致誤治。今就氣虛、血虛致滯之機理與治法,略陳管見。

一、氣虛致滯的病理層次
【內經】云:"氣為血之帥",氣之虛餒,必致血行澀滯。然氣虛之滯又有深淺之分:
1. 宗氣虛陷: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謂"大氣下陷"之證,實為宗氣不能貫心脈、司呼吸之候。其症見氣短不足以息,胸中窒悶如石壓,脈象沉弱或參伍不調。升陷湯用黃芪為君,佐以升提之品,深合"陷者舉之"之旨。然需注意知母反佐,防溫升太過。

2. 中氣壅滯:黃元御【四聖心源】強調"中氣如軸,四維如輪"之理。脾胃氣虛而致脘痞腹脹者,不可純用破氣之品。李東垣補中益氣湯妙在升麻、柴胡量輕(通常不超過6克),正如【脾胃論】所言:"少火生氣",過用升散反耗元氣。

3. 氣虛血瘀:王清任【醫林改錯】創補陽還五湯,黃芪用量達四兩(約120克),而活血藥總量僅七錢半(約22.5克),此即"補氣以行血"之典範。現代用於中風後遺症時,尤當注意舌診:必見舌淡紫而胖,方為的對之證。

二、血虛致滯的特殊性
血虛之滯,不同於單純血瘀證,其特點在於:
1. 血虛絡澀: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指出:"營氣不足,絡脈空虛,則經氣不能流暢。"症見肢體麻木而兼面色蒼白,唇甲色淡,脈細澀。治宜當歸補血湯合雞血藤、絡石藤等,寓通於補。

2. 血虛生風:【金匱要略】云:"邪入於絡,肌膚不仁。"血虛不能濡養筋脈,可致虛風內動而見筋惕肉瞤。此時當以四物湯為基礎,酌加鈎藤、天麻等品,切忌過用蟲類搜風藥。

3. 血虛水停:婦人經產之後,血海空虛,三焦氣化失司,常見下肢浮腫而面色萎黃。傅青主當歸芍藥散(當歸、白芍、川芎、白朮、茯苓、澤瀉)正為此設,其組方比例(3:16:8:4:4:8)深蘊"血中行水"之妙。

三、治療要點
1. 補瀉比例:朱丹溪謂:"血氣俱虛,當以甘溫之劑補之,佐以辛香之品行之。"通補之法,補藥通常占七分,通藥不過三分。

2. 藥物選擇:
補氣行滯:宜黃芪配陳皮(如異功散)
養血通絡:當選當歸配川芎(如佛手散)
津液不歸正化:可用白朮配茯苓(如五苓散)

3. 調攝禁忌:【景岳全書】特別強調虛滯證當"遠寒涼、戒勞倦",尤其不可過用苦寒攻伐之品。

結語
虛滯之治,要在明辨虛實比例。昔賢有云:"欲通其滯,先補其虛;既補其虛,即通其滯。"此中分寸,非熟讀經典、臨證日久者不能把握。學者當於【內經】【傷寒】中深求其理,於臨床實踐中細驗其效,方不致犯虛虛實實之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