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884|回覆: 1

[醫藥臨床] 【內經】中的恆動觀思想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3-1 16: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內經】認爲,整個自然界包括一切物質及整個人體生命活動,都是永恆地運動而無休止的。它把物質運動歸納爲陰陽二氣的矛盾運動,把物質運動的形式概括爲升降出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爲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就是說,清陽之氣上升於天,濁陰之氣下歸於地,所以天地的動靜,是以變幻莫測的陰陽變化爲綱紀,因而有四時生長收藏的變化,終而復始,循環不休。【素問•六微旨大論】又云:『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無論升或降,都是不同形式的運動,而升與降又是互爲影響的,所以升降不止,運動不息。

    自然界的升降運動,最明顯地表現在天地雲雨的變化,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清陽爲天,濁陰歸地,地氣上爲雲,天氣下爲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清陽之氣上升於天,濁陰之氣下凝於地,但地上的水氣可以蒸發,化氣而上升爲雲,而天上的雲又可以形成雨,再降落到地面。故謂『地氣上爲雲,雲出天氣』,『天氣下爲雨,雨出地氣』,它不僅科學地解釋了雲雨的變化,而且形象地說明了天地陰陽之氣的升降作用。

    人的生命本來就是一個不斷運動著的機體。人體各種功能活動,如呼吸空氣,吸收飲食,輸布精微,排泄廢料等,都是升降出入運動的表現,也是升降出入運動的結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對此作了概括:『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府。』不僅如此,人體氣血營衛的運行,更是升降出入運動的表現。【靈樞•營衛生會】說:『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人體營氣、衛氣的循環運動,正是升降出入運動的結果。

    升降出入運動也是生命的保障,升降不息則生命不已,自然萬物是如此,人的生命更是如此。【素問•六微旨大論】指出:『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凡生物的內部存有生生不息之機,名曰『神機』,生物的外形存在、依賴於氣化的作用,名曰『氣立』。若出入的功能廢止了,則『神機』毀滅,若升降的作用停息了,則『氣立』危亡。

    沒有出入,也就不會有人類的發生、成長、壯實、衰老與死亡;沒有升降,也就不會有萬物的發生、成長、變化、收斂與閉藏。所以說,凡是有生命的物體,都有升降出入的運動。唯有永恆地運動,也才有事物的發展變化,『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六微旨大論】)。就是說,事物生死成敗的關鍵在於運動,不斷地運動,就會不停地發生變化。這一運動的恆動觀,是爲【內經】一條重要的學術思想。

黃果冶 發表於 2025-5-28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內經】恆動觀思想發微

【黃帝內經】所建構的恆動觀思想體系,實爲中醫理論之核心樞要。此說以陰陽二氣爲體,以升降出入爲用,不僅揭示了自然界運動變化的根本規律,更深刻闡釋了人體生命活動的本質特徵。今就經旨要義,分三端論之:

一、陰陽升降之天道觀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陽上天,濁陰歸地"之論,實開氣化運動之先河。其妙處在於揭示天地之氣非靜態對峙,而是動態交感的有機整體。張介賓【類經】注云:"清陽屬天,濁陰屬地,此天地之定位也。然地氣上爲雲,天氣下爲雨,此又天地之交感也。"尤當注意"高下相召,升降相因"八字,道破陰陽二氣互根互用、相召相應的運動本質。這種循環往復的運動模式,在【周易】泰卦"天地交而萬物通"的卦象中已見端倪,而【內經】更賦予其醫學實踐意義。

二、氣機運轉之生理觀
人體氣化運動最精微處,見於【靈樞·營衛生會】所述營衛運行之道。營氣"五十而復大會"的循環規律,實爲古代醫家通過長期醫療實踐發現的生物節律。李中梓【內經知要】特別指出:"營衛之行,晝夜各二十五度,合爲五十度,此即【周易】'大衍之數'在人身的體現。"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的運動形式,更與現代醫學物質代謝理論暗合。值得注意的是,【內經】將呼吸、消化、排泄等生理功能統攝於升降出入這一運動範式之下,形成獨具特色的整體生命觀。

三、神機氣立之生命觀
【素問·六微旨大論】"出入廢則神機化滅"之論,實爲中醫生命觀之要諦。所謂"神機",近於今言之生命自組織能力;"氣立"則類機體與環境的物質能量交換。二者相輔相成,猶如【周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辯證關係。王冰注此特別強調:"出入主外,升降主內,二者缺一不可。"這種動態平衡思想,較之現代系統論"耗散結構"學說早出兩千年,誠爲中醫理論超前性的明證。

要之,【內經】恆動觀以"動"爲宇宙常態,以"衡"爲運動旨歸。其價值不僅在於解釋自然現象,更在於爲中醫診療提供理論支撐——百病之生皆因氣機失調,治法之要無非調其升降。此即張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論治思想源頭。今人研習經旨,當透過文字表象,把握其動態思維精髓,方能在臨床實踐中靈活運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