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332|回覆: 1

[醫藥臨床] 王孟英:百病皆由愆滯生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3-1 17: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身中之氣有愆有不愆也,愆則邪留着而為病,不愆則氣默運而潛消。調其愆而使之不愆,治外感內傷諸病無餘蘊矣。

    •情志鬱結,怒木直升,痰亦隨之,堵塞華蓋,故治節不行,脈道不利也。但宜宣肺,氣行自愈。

    •脾胃乃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健則氣機周流不息,脾胃病則氣機滯,諸病叢生。

    •外感溫邪或情志內郁化火,煉液為痰。而痰為有形之物,極易阻塞氣道,壅滯經絡,使樞機失靈,升降失調,故變證百生。

    清代著名醫家王孟英,臨證每有出奇制勝之效。他溫病宗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卻多創見;雜病法丹溪、喻嘉言、沈堯封,對傷寒多有心得。醫理雖博,然其理論中始終貫穿着『運樞機,通經絡』的思想,筆者在此淺述之。

【百病由氣生】

    王孟英的氣化樞機理論源於【內經】中有關氣機的描述。如【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又云:『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化收藏。』可見,只有全身各個臟腑的功能協調配合,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才能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一旦氣在體內運行阻滯,或運行逆亂、升降失調、出入不利,則臟腑、經絡、四肢九竅便會發生種種病變。

    王孟英深諳經義,並結合自己臨證體會,着力發揮,嘗云:『夫人氣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無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職司敷布者肺也,權衡出納者胃也,運輸精微者脾也,咸以氣為用也。肝氣不疏,則郁而化火;肺氣不肅,則津結成痰;胃氣不通,則廢其容納;脾氣不達,則滯其樞機,一氣偏愆,即能成病……不盡乎老少強弱也。以身中之氣有愆有不愆也,愆則邪留着而為病,不愆則氣默運而潛消。調其愆而使之不愆,治外感內傷諸病無餘蘊矣。』(【王孟英醫案•脹】)

    可見,他認為氣機愆滯是百病產生的根源,而『調其愆而使之不愆』則是其治病的根本大法。

【調氣重在肺與脾胃】

    論及『調其愆而使之不愆』之法,王氏着重調理肺和脾胃之氣。他說:『肺既不主清肅,一身之氣皆滯也。』故調理氣機,必須宣展肺氣。

    如沈俊揚令妹,年逾五旬,體素瘦弱,不能寐者數夜,證遂瀕危。孟英視之,目張不能闔,淚則常流,口開不能閉,舌不能伸,語難出聲,苔黃不渴,飲不下咽,足冷不溫,筋瘛而疼,胸膈板悶,溲少便秘,身硬不柔,脈則弦細軟澀,重按如無。或疑中暑,或慮虛脫。

    孟英曰:『身不發熱,神又不昏,非中暑也;二便艱澀,咽膈阻悶,非脫證也。殆由情志鬱結,怒木直升,痰亦隨之,堵塞華蓋,故治節不行,脈道不利也。誤進補藥,其死可必。但宜宣肺,氣行自愈。方用紫菀、白前、兜鈴、射干、菖蒲、枇杷葉、絲瓜絡、白豆蔻。果一劑知,四劑瘳。』(【王孟英醫案•郁】)

    此案病情危篤,症狀錯綜複雜,而孟英抓住『治節不行』這一主要病機,予以輕淡之品,宣展肺氣,清肅氣道,使治節之令,肝膽上逆之火,水液凝結之痰,鹹得下趨,一身之氣得以流通,故獲奇效。

    觀其所用宣肺之品,大多輕清,正如孟英所云:『雖輕淡之品,亦可起重症。』此病幸遇明眼,若為俗醫所治,必一味蠻補,使氣機愈塞,終致不起。

    明清之時,溫補學說盛行,醫者多不審證,只知一味蠻補,孟英深感濫用溫補之害,故極力駁斥曰:『惟五氣外侵,或七情內擾,氣機滯塞,疾病乃生。故雖對極虛之人,既病即為虛中有實,總宜按證而施宣通清解之法,一味蠻補,愈閡氣機,重者即危,輕者成錮。』可見,孟英反對濫用溫補與其氣化樞機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脾胃乃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健則氣機周流不息,脾胃病則氣機滯,諸病叢生。孟英認為,脾胃鎮中樞而主升清降濁之司,貴乎升降有度,有度則水行,雖有邪客,亦潛消默化,不能留着為病;失度則濕生,不惟有滯升降之機,易招穢濁之邪,留於中焦,亂於脾胃,『濁不能降而腹痛嘔吐;清不能生而泄瀉無嚏』。

    因此,展化宣通脾胃之氣是孟英調理全身氣機的又一大法。此法在霍亂的治療上王氏運用最為廣泛。

    如陳楚珍仲媳,陡患霍亂,急邀孟英治之。雲昨夜曾食冷魚,夜深病作,想由寒重致此,臍間貼以回陽膏而不效。脈之右甚滑數,口渴苔黃。按之胸下堅硬而痛。曰:吐瀉雖多,宿食戀膈,非寒證也。以菖蒲、枳實、蘇葉、黃連、半夏、竹茹、海蜇、蘆菔為方,服之,一劑霍然。(【王孟英醫案•霍亂】

    此證雖發病迅速,但王孟英抓住宿食留滯,中焦氣機阻滯這一病機關鍵,祛除病邪,展舒氣機,邪氣消彌,清升濁降,其亂乃定。

    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常是釀病之媒,王氏嘗云:『肥甘過度,每發癰疽,酒肉充腸,必滋穢濁,熏蒸為火,凝聚成痰,汩沒靈性,變生疾病。凡遇時疫流行之際,更為召疾之媒。苟臟腑清虛,素甘淡泊,氣機不惟濁壅,邪氣不能逗留,雖感六淫,易於解散。惟內濁既甚,疫氣易招,同類相求,如膠入漆,治之費力,死者恆多,慎疾之人,毋貪口腹。』(【潛齋醫話•慎疾法】)

    此外,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痰飲瘀血,皆能阻滯氣機,然觀王氏之醫案,以痰熱為患者最多。痰熱產生之因多原於世人喜食肥甘,滋膩礙胃,津液不化凝結為痰;外感溫邪或情志內郁化火,煉液為痰。而痰為有形之物,極易阻塞氣道,壅滯經絡,使樞機失靈,升降失調,故變證百生。因此,清熱化痰以肅清氣道宣展氣機,是其用藥的一大特色。

    總之,孟英認為『百病皆由愆滯』而生,而痰熱為其最主要病因,『調其愆而使之不愆』是其治療大法,治療時當以舒達肺脾胃三髒之氣為主。人體氣機周流不息,則百病不生,雖有大疾,亦易消散。

董所 發表於 2025-5-16 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王孟英氣化樞機理論之精要】

王孟英先生"百病皆由愆滯生"之論,實發皇【內經】氣機升降之旨,其學術價值可從三方面闡發:

一、氣化樞機之生理基礎
【素問】"升降出入,無器不有"之論,為王氏理論根基。人體氣機運行猶天地之氣的氤氳流轉,肝主疏泄如春氣之升發,肺司敷布似秋氣之肅降,脾胃斡旋若土德之運化。王氏特別指出:"性主疏泄者肝也,職司敷布者肺也,權衡出納者胃也",此四者構成氣機運轉之核心。其精妙處在於將五臟功能統攝於氣化運動之中,較之丹溪"六郁"說更重動態平衡。

二、病理機制之創見
王氏提出"愆滯致病"的二元論:
1. 有形之滯:如痰飲瘀血阻塞脈道,尤重痰氣互結。其謂"痰隨怒木直升,堵塞華蓋",實發前人所未發。觀其治沈氏案,胸膈板悶、筋瘛而疼,正是痰阻氣機之典型。
2. 無形之愆:強調氣機失調先於形質病變。指出"肝氣不疏則郁而化火"等傳變規律,較薛雪"濕熱三焦辨證"更重氣化層次。其辨治目張不闔、足冷不溫等症,皆從氣機逆亂着眼,非拘於臟腑形質。

三、臨證調氣之法要
王氏調氣重在"宣展"與"斡旋"二法:
1. 宣展肺氣:取法葉天士"輕苦微辛"之旨。如治不寐危證,不用安神定志之品,而重開肺郁,暗合"治節不行,脈道不利"之論。
2. 斡旋中土:承東垣脾胃學說而變通。其治痰飲必佐運脾,如案中見苔黃便秘仍注重胃氣通降,體現"脾胃健則氣機周流"的思想。

要之,王氏理論將溫病衛氣營血辨證與雜病氣機論有機結合,其"調愆"之法非簡單理氣,而是通過調節氣化運動恢復機體自和能力。此論對現代功能性疾病診療尤具啟示,然須注意其"百病皆由氣生"當活看,臨床仍需結合形質病變綜合判斷。學者當於【王氏醫案】中細玩其用藥輕靈、注重氣化的特色,勿執一端而失其精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