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110|回复: 1

[气功] 人体生物钟气功锻炼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5-12-28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间可由钟、表显示出来,钟表按一定的机械节律行走,人体生物钟也有其生理节律。一日当中,血压、体温、血液成分以及精神状态、记亿力都有生理节律。一个人有规律的生活往往会使生物钟形成规律化,而一个人生活没有规律,往往会因为生理节律紊乱而导致生病。

功种甚多,但不外乎进行意念、呼吸、形体三个方面的锻炼。练功过程中大脑皮层处于一种特殊的保护性抑制状态,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弱,大脑皮层脑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处于有序化状况,血乳酸含量减低,血浆催乳素浓度增加,中枢介质中多巴胺活性降低。如果把练功列入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规定一个时间练功,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一到时间内分泌活动、神经活动会趋向练功状态,有利于入静,练功效果更佳,正象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的“这时在有相应的刺激出现时,就立即刻板式地产生以前所形成的反射”。

就练功的条件反射来讲,如规定某一时间练功,开始阶段是先意识进入练功状态,而后这一信息下传到全身,使全身进入练功境界,当然全身的反应又会通入反馈环路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经过一个时期练功以后,一到练功时间,如果这时不知道已到了练功时间,在人体也会有练功时的反应现象。同时,自然界中的大气变化会影响人体内部的变化,人体内气的运行有自身规律。如子时走胆,午时走心,地球自转—周——24小时,人体内气也循着十二经脉自转一周。所以修练气功不但要养成规律,而且练习的规律最好要符合内气循环的规律,这样所形成的时间,练功反射就能同人体生理节律相合拍。此外,一个练气功的人,不但要养成按时练功的习惯,而且要坚持规律性生活,使人体生物钟正常运行。
回守忘事 发表于 2025-4-1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气功锻炼与人体生物钟之调谐》

人体生物节律与天地运行之道本相契合,此即《黄帝内经》"天人相应"之要义。现代医学所谓生物钟者,实乃古人所言"子午流注"之现代表述。寅时肺经当令,卯时大肠经旺,此十二时辰气血流注之序,正是人体小周天与天地大周天相应之明证。

习练气功贵在"与四时合其序"。当择寅时(3-5时)练功以应少阳初生,或选申时(15-17时)行功以合膀胱经气化之机。此时修习,犹若顺水行舟,事半功倍。正如《周易参同契》所云:"发号施令,顺阴阳节。"长期定时修持,则能建立"功时条件反射",此即道家所谓"活子时"之妙境。

现代研究所示练功时"大脑有序化"现象,实与《庄子》"坐忘"、《管子》"心术"一脉相承。血浆催乳素之增,恰合"炼精化气"之旨;多巴胺活性之降,正应"识神退位"之功。此乃"形神相守"之现代佐证。

建议习者依"三固定"原则:定时、定地、定法。如此则能"以人合天",使生物节律与功法修炼相得益彰。切记《养性延命录》"常以时节"之训,方得气功调息养真之三昧。
蓬恰恰 发表于 2025-7-22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气功修炼与人体生物节律之调摄》

(一)生物节律与气功机理
人体气血运行确与天时相应,《黄帝内经》所言"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已揭示子午流注规律。现代研究证实,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作为生物钟中枢,通过褪黑素分泌调控昼夜节律,此与传统医学"卫气昼夜循行"理论高度契合。气功之妙,在于以意导气、以息调神,使大脑皮层α波增强而θ波出现,此即《庄子》"坐忘"之境。

(二)条件反射之深层机制
巴甫洛夫学说与气功修炼确有相通之处。然需辨明:气功形成的条件反射非简单神经联系,乃"神-气-形"三位一体的整体响应。当修炼者每日寅时(3-5时)肺经当令之际练功,不仅建立时间反射,更促成"金气肃降"的脏腑共振。现代研究显示,规律练功者皮质醇分泌峰值可提前1.5小时,此乃"天人相应"的生化佐证。

(三)修炼要诀三则
1. 时辰选择:宜遵《子午流注》择时,如补肾选酉时(17-19时),养心在午时(11-13时)
2. 功法配伍:动功宜在阳气升发之晨,静功当择阴气渐长之暮
3. 生活调摄:《素问》"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乃固本之要,建议保持亥时(21-23时)就寝的养生律

(四)现代科学验证
近年fMRI研究显示,长期规律练功者默认模式网络(DMN)功能连接增强,此与"元神内守"描述相符。而唾液淀粉酶活性测定表明,巳时(9-11时)练功者消化功能提升最著,恰应脾经当令之时。

结语:
气功修炼实为"以人合天"的时空艺术,当以《周易》"与四时合其序"为纲。然需注意,生物钟调节存在7-10日滞后效应,故短期未见功效应守时以待。若能持恒修炼,则可达《道德经》"周行而不殆"的养生妙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