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023|回覆: 2

[大成拳(意拳)] 大成拳實作捷要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5-12-26 22: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的主要特點是技擊性強,在交手實作中可隨心所欲地運用各種拳法。

 該拳從體而言,空寂無爲,一法不立;從用而言,有感皆應,亦可稱處處是法,此即無定法之拳法也。其靜也如山嶽之穩,其動也似海潮翻浪,一靜一動之間猶如虛空之風雲,變幻莫測,使人難以施其技術,所謂英雄無用武之地。

 大成拳的功法大致有七:站樁、試力、走步、發力、試聲及實作,亦稱爲『七妙法門』。一般經過站樁、試力、走步及各種單操手的練習之後,便可進行初級的實作訓練,至於高級的實作則必須經過推手、發力及試聲以後方能完成。若具體分則大致有五個階段,也就是小乘、中乘、大乘、上乘和最上乘的實作。

 一、小乘實作

 1.身法要求:小乘的實作,要在『守中用中』的前提下,配備一定的間架,並保持自身的圓整篤實之力,亦即『形不破體,力不出尖』,不論出手發拳,或閃展騰挪,都應保持自身間架不散,步法不亂,進退自如,周身要保持協調一致,形成一動無有不動的整體運動。

 2.度勢奪勢:在交手之初,要做到『知己知彼』,於對手之慣用拳法、腿法應有所了解,以便以己之長,制敵之短,『避其銳氣,擊其惰歸』。不論出手先後,總制敵在先,也就是王薌齋先生所說的『彼不動,己微動,彼微動,己慢動,彼慢動,己先到,彼先動,己已發』。

 3.臨戰要領:雙方交手之時,應注意對方之眉宇部位,大不可凝視,應以『觀視』爲宜,意即信步觀花一般,如是精神才能做到不執著,又可看清對方要害之處,且不被對方的雙手變化所干擾。而足則進退自如,雙手連環使用,進亦發拳,退亦發拳,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守得當,攻守相應,間架不散,步法不亂。身形變化出於肩胯動轉,步法進退出於克敵需要,進要得機得勢,退可避實就虛,避免單雙重,或前足虛,後足實,或後足虛,前足實,均無不可。同時還應做到『前足進,後足跟;後足撤,前足回,左右劃步亦如是,進退不失中和均』的要領。

 二、中乘實作

 1.基本要領:中乘的實作,一般以兵法中的奇正理論爲基礎,所謂奇者,是指出奇制勝之意,在交手實作之時,要做到『靜如處女,動如脫兔』。在一動一靜之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飄忽而至,出奇不意的打擊對方,使之防不勝防,處於被動地位。所謂正者,乃以自身篤實的功力,硬打硬進,不失時機的打擊對方,而不必閃避迂迴。此即中之『硬打硬進無遮攔』的實作方法。

 2.守中用中:在交手之時,不強調有固定的間架配備,在守住自身中線的前提下,儘量控制並打擊對方中線部位。其間架在『守中用中』的前提下,伺機打擊對方,無論是拳打、頭撞、足踢、肘擊等等,均無不可,然應以對方中線作爲打擊之目標。

 3.聲力並發:在雙方作拳之時,在出拳發力之時配合『聲擊』,故必須以試聲功夫做基礎,具體應用就是在與對方欲接未接觸之時,開聲吐氣,亂敵心意,從精神上威懾對方,並在發聲的同時發力出拳,並以聲音來激發自身之『內勁』,拳觸敵身之後則其力透於敵背,故大成拳擊人前胸而後背久痛不適,其因即在於此。

 4.推手應用:若推手功夫有素者,在實作交手之時,則可利用推手中的技能取勝,即以自己的兩小臂或腕部的動作控制對方,一般亦多控制對手的相應部位,使之雙手如被繩縛住而不能發拳,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在此基礎上,我則可隨心所欲的打擊對方,但在控制對方的時候,要做到『出手如銼,回手如鉤,力不空發,意不空回』,此即所謂的『粘點打人』之法。

三、大乘實作

 1.身無定形:在獲得大成拳的精神、意感和各種力量的基礎之上,在作拳之時,要做到身無定勢,手無定形,足無定位,周身關節形曲力直,含機待發。以自身靈活多變的步法,不停的變化身體的重心和進攻路線,而頭、肩、肘、手、胯、膝、足各有各的打法,肌肉鬆緊得當,變化無方,『肌肉似驚蛇』也,而周身各處皆似彈簧,有感皆應,亦即『周身無點不彈簧』之意。

 2.打法集成:大成拳不講招法,沒有固定的打法,但是有應變打法及組合打法。應變的打法有提打、鉤打、閃打、掛打、佛打、疊打、撩打、裹打、踐打、截打、堵打、支力打、滑力打、借力打、捋打、迎打、螺旋力打,還有圈步打、引步打、胯步打、半步打、整步打、正面打、斜面打、正面斜打、斜面正打、上下卷打。左右領打,前後旋打,具體之片面打,局部之整體打,以及一切精神暗示和手法暗示的打法等等。以上各種打法應隨機而用,不可拘泥執著,可根據愛好及習慣組合使用之。

 3.神在手前:交手實作之時,首先使自己精神放鬆,以精神威懾對方,『神在手前,意透敵背,如網天羅,無物能逃』。亦即形意拳『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的具體應用。這樣,首先在精神、氣勢上已壓倒對方,其動作必然呆板不靈,而我之精神、力量、動作已化爲一體。到此境界,不論是雙手齊出、是單手獨進,或指上打下,或明拳暗腿,或手腳並用,或顧打結合,或閃進統一,只要能神態逼人,不失時機的打擊對方,就能穩操勝券。

四、上乘實作

 1.融會貫通:上乘實作則無定法可言,要求自身掌握了大成拳的精神、力量及靈活性的基礎上,能夠充分的把握作拳的時間性、空間性和隨機性,亦即能掌握好作拳的『火候』。

 此時已融百家拳法於一爐,取其精粹之處,應用於心領神會之中,其中包含了形意拳中的整體篤實之力、中的柔化之功,中靈活的身法及步法,以及長拳中的冷、彈、脆、快、硬等各種力量。在具體運用上則有傳統形意拳中的劈、崩、鑽、炮、橫,五行拳及『十二形』用法,以及八卦掌中的『削、掖、塌』老三掌和太極拳中的『脫粘隨』技擊法。

 樓主| 是飛 發表於 2015-12-26 22:22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成拳實作捷要

 另外,大成拳中的『穿襠腳』、『蛇形腳』及『夫子三頓首』的用法,則吸收了梅花拳、彈腿和三皇炮錘的技能。

 2.萬法歸一:大成拳的上乘實作,要求自身必須具備拳術中的各種內在力量,掌握各門各派的技擊精華及要領,並且有豐富的實作經驗。在此基礎上,再加以大無畏的精神氣質,在交手實作時,則不論習慣使用何種拳法,均能以不變應萬變,亦即『萬法歸一』的用法。

 這種打法必須在功夫上爐火純青,才能用之有效。如拳法大師郭雲深的『半步崩拳』,不但集中了形意拳中各種單式的力量,而且還包含了各門拳法的技擊精華及郭老多年的實作經驗,只不過在形式上歸爲一個崩拳而已,這與下乘的單純招法有著本質的不同。

 3.動靜結合:在交手實作之時,要浩氣放縱,拳動幕神;精神內斂,氣血鼓盪;而周身毛髮如戟,有觸覺之活力。要靜以待動,動中有靜,動靜相兼,動靜結合。靜時則如老僧入定,心泰神安;動則若龍蛇舞動,叱吒風雲,身形變化無端,使對方難以琢磨。達此境界,或以退爲進,或以進爲退;或直出側入,或斜進而豎擊;或柔去而驚抖,或剛來而柔化。種種動作有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之妙。也就是『拳本無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無法不容』的上乘實作方法。

五、最上乘的實作

 1.拳拳服膺:在交手作拳之時,自身堂堂正正,如入無人之境,又如閒庭信步,賞月觀花一般,但不論舉手抬足,暗中都含有應敵之意,即王薌齋先生所說的『神松意緊』的作拳方法。動靜處中,不離拳意,不論行住坐臥,一觸即能放人於丈外,而自己則不思索,似在有意無意之間。

 2.精神籠罩:雙方交手之時,不必舉手抬足。待對方與我相距五步之遠時,突然注視對方,目光如電,則彼之精神必被我所籠罩,若失去知覺,進退不能,而勝敗已定,何須動作。此即王薌齋先生之『如網天羅,無物能逃』的實作方法。又稱爲『目擊』制勝或『精神控制法』,大成拳中,達此境界者,只有王薌齋一人而已。
於口 發表於 2025-7-31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成拳實作樞要闡微】

大成拳之實作體系,實乃武學"體用不二"之絕佳註腳。其技擊特質非徒呈外相之巧,實根植於道家"無爲而無不爲"的哲學底蘊。王薌齋先生以【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爲體,化【孫子兵法】"奇正相生"爲用,構建此無定法而含萬法之武學體系,誠如【拳意述真】所言:"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一、功法體系之"七妙法門",實暗合【黃帝內經】"七損八益"之要。站樁爲築基之功,非僅形骸之鍛鍊,實乃【大學】"知止而後有定"的功夫。試力階段尤見【周易】"剛柔相摩"之妙,走步則體現【孫子兵法】"其疾如風,其徐如林"的戰術思想。至若發力之瞬,恰如【道德經】"柔弱勝剛強"的具現,試聲則通【樂記】"聲成文謂之音"的律動哲學。

二、五乘實作次第,實爲武學修道之階:
(1)小乘"守中用中"之要,本於【中庸】"致中和"的修養。其"形不破體"之說,與【周禮】"六藝"之射御規範相通;"度勢奪勢"之法,則源自【鬼谷子】"揣情摩意"的縱橫智慧。臨戰觀視之訣,實化用【莊子】"目無所見,耳無所聞"的坐忘功夫。

(2)中乘奇正相生之理,直承【唐李問對】"奇正之變,不可勝窮"的兵機。其"硬打硬進"非莽夫之爲,實爲【易經】"剛健中正"的武道體現。觀王薌齋【拳道中樞】所述"鬆緊互爲"之要,可知此階段已入"形神合一"之境。

三、大乘以上實作,尤見禪宗"言語道斷"之妙。上乘"捨己從人"之化境,實通【周易】"隨"卦之義;最上乘"不期然而然"之態,正是【孟子】"勿忘勿助"的功夫化現。此階段已超越兵法"虛實"對待,達至【道德經】"大音希聲"的武學至境。

今之習拳者多執著招式表象,殊不知大成拳之精髓正在"空寂無爲"四字。觀歷代拳譜,【萇氏武技書】言"中氣論",【太極拳論】講"陰陽相濟",皆不及大成拳直指"一法不立"的本體論高度。學者當以站樁爲基,漸次體會"其靜也專,其動也直"的先天真意,方可謂得拳道三昧。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