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574|回复: 2

[中医理论] 《临证指南医案》:湿热治肺叶案解读(一)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5-10-2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开栏的话:脾居中焦,主运化水湿,湿热从中焦论治为临证惯用之法。肺居上焦,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而湿热从肺论治往往没有得到临证者应有的重视。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高建忠择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湿门和暑门中湿热治肺医案十则进行了解读,以期引起临床上对湿热治肺这一治法的重视————

    《叶案》:

    冯三一 舌白头胀,身痛肢疼,胸闷不食,溺阻。当开气分除湿。

    飞滑石 杏仁 白蔻仁 大竹叶 炒半夏 白通草

    解读:

    舌白,当指舌苔薄白腻,介于薄白苔和白腻苔之间的一种舌象。

    头胀,头部胀闷感,自觉头部由内向外撑胀的感觉,与《伤寒论》太阳病由外向内箍束的头痛不同。

    身痛肢疼,包括周身肌肉疼痛和关节疼痛,呈重痛感。

    胸闷,胸部欠畅快感,与心下痞满不同,可兼见心下痞满。

    不食,指没有食欲。

    溺阻,指小便欠畅利。

    病变初起,以身痛肢疼为主诉的病变,常例会想到《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但太阳病身痛肢疼当伴见恶寒、头痛、脉浮紧,或有发热,通常不应该有胸闷不食、溺阻。显然,本案不能辨为太阳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舌白”。太阳病初起,舌苔当为薄白,腻苔的出现,提示里邪的形成。可以这样说,本案不可以辨为太阳病的标志性的征象是“舌白”。同时,本案辨为“湿阻”的标志性的征象也是“舌白”。因此,案中以“舌白”二字开头。

    湿阻经络也可以见到身痛肢疼,《金匮要略》中有关于湿痹的论述。但从湿邪困阻经络之湿痹分析,不能较顺畅地解释头胀、胸闷不食和溺阻。

    《伤寒论》所构建的临床思维模型是一种“分层思维模型”,即在阴阳思维指导下由表到里分层辨治。叶天士在学习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这种“分层思维模型”和脏腑学说相结合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并且把“分层”由表到里扩展到“由上到下”。在这种思维模型的指导下,叶天士明确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热论》)

    上有头胀,中有胸闷不食,下有溺阻,外有身痛肢疼,一派周身气机不畅之象。从舌白推断,病邪当为湿邪。湿邪外感,如何能使周身气机不畅?肺主气,肺近表。湿邪外侵,痹阻肺气,肺主气功能障碍,致周身气机不畅,诸症皆出。治疗当除湿邪,畅肺气,则诸症解,故案中说“当开气分除湿”。

    处方中,选用杏仁宣降肺气,意在恢复肺主气功能。白蔻仁,化湿兼畅肺开胃之功;炒半夏,化湿兼降肺和胃之功。二药佐杏仁化湿行气,针对胸闷不食一症着力稍多。

    滑石、大竹叶、白通草,入上焦,走下焦,导湿邪从上至下而出。二药佐杏仁利湿行气,针对溺阻一症着力稍多。

    六药相合,湿去肺宣,周身气机畅行,舌白自退,头胀、身痛肢疼随之而解,诸症自愈。

    或问:案中没有明显热象,方中为什么取用具有清热作用之滑石、大竹叶、白通草?

    答:湿邪着人,可寒化,可热化。案中虽然没有明显热象,但也未见明显寒象。此时用药,过寒易诱使湿邪寒化,过热易诱使湿邪热化。还有,湿痹气阻也易化热。故方中在温燥化湿的同时,合用淡渗利湿清热之品,使湿去气行而无化热之虞。

    或问:麻黄也有宣肺之功,又有利小便之效。方中杏仁是否可用麻黄代替,或麻黄、杏仁合用?

    答:如果开大方大剂,有别药佐制,应该是可以的。但从方简药精的标准来看,不可以。因麻黄开表功胜,而此案中无须开表。

黎右 发表于 2025-4-16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湿热治肺叶案发微——从三焦气化论叶天士治湿思路》

《学术旨要》
叶案此则,以“舌白头胀”为纲,实开湿热犯肺辨治之奥窔。案中“开气分除湿”六字,非独治法,实寓三焦气化枢机于其中,当从肺主宣降与三焦水道关系深究。

《病机钩玄》
1. 湿邪犯肺,气化失司
叶氏以“舌白”冠首,非仅言苔象,实暗指湿邪上蒙清阳之机。肺为华盖,主一身之气化。湿邪外侵,首犯肺卫,肺失宣肃则玄府郁闭,头胀、身痛乃清阳不升、浊阴上逆之候;水道不调则溺阻,此即《内经》“肺主通调水道”之谓。叶氏所谓“开气分”,正是启肺气以复三焦决渎之职。

2. 湿遏热伏,三焦壅滞
胸闷不食一症,尤见叶氏卓识。中焦痞满常责之脾胃,然此案独从肺论,盖因肺气壅遏则中焦气化无权,此即吴鞠通所言“肺气化则脾湿自运”。飞滑石、通草之选,既通下焦水道,亦助肺气肃降,暗合“提壶揭盖”之法。

《治法探赜》
叶方组药深得轻苦微辛之妙:
杏仁、白蔻仁:一宣一降,复肺之宣肃,正如徐灵胎评“杏仁开天气,蔻仁转地气”。
竹叶、滑石:导湿下行而不伤阴,契合“治湿不远温”而避燥烈之戒。
半夏:非为和中,实取《内经》“半夏秫米汤”通阴阳之意,助肺气夜降。

此方看似平淡,实将《伤寒论》麻杏苡甘汤治湿痹之理,化为治肺湿之轻剂,示人“治上焦如羽”之旨。

《临证启悟》
1. 舌诊为钥
叶氏特标“舌白”与太阳病薄白苔之异,揭示湿邪致病的苔质变化规律:湿重则腻,热重则黄。临证见腻苔伴上焦症,当思“肺湿”可能。

2. 分层辨治新诠
叶氏拓展《伤寒论》表里分层为三维气化模型:本案头胀(上)-胸闷(中)-溺阻(下),正是肺失治节致三焦气化失常的典型表现。后世吴鞠通三焦辨证体系,实肇基于此。

《结语》
此案如禅家公案,寥寥数语道破湿热治肺玄机。学者当透过“开气分”三字,体悟叶氏以肺为气化枢纽,斡旋三焦之妙。治湿不囿中焦,方得轩岐心法真传。

(全文798字)
沧海一声笑 发表于 2025-5-26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湿热治肺叶案发微——从三焦气化论叶天士"开气分除湿"法》

案理钩玄
叶案冯氏之证,乃湿邪痹阻上焦肺气之典型。舌白而腻、头胀身痛、胸闷溺阻诸症,实为肺失宣肃致三焦气化不利之候。叶氏以"开气分除湿"立法,深得《内经》"肺主通调水道"之奥义。

病机三辨
一辨表里:太阳病头痛如劈,本案头胀如裹,此《温病条辨》所谓"湿为阴邪,弥漫氤氲"之象。叶案独标"舌白"二字,非仅言苔象,实暗指湿浊上蒙清窍之机。

二辨三焦:胸闷属上焦气窒,不食显中焦困顿,溺阻为下焦不利。叶氏察此三候,断为肺气不宣所致三焦连锁反应,较之单论脾湿更契病本。

三辨气化:身痛肢疼非独太阳表证,实乃卫阳被湿遏之兆。《医原》云:"湿病初起,汗之不解,非开肺气不能达邪。"叶案不用羌防解表,独取杏仁、蔻仁开提肺气,正合"轻苦微辛"治上之法。

方药精析
滑石为君,质轻入肺,利窍不伤正;杏仁、蔻仁宣展上焦,暗合"治上焦如羽"之旨;竹叶、通草引湿下行,体现"肺为水之上源"的调控作用。尤妙在半夏之用,非为和胃,实取《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之功,助肺气之斡旋。

治法启示
此案揭示湿热治疗三大要义:
1. 治肺非独治咳,气化得宣则湿自化
2. 开上即所以畅中,肺气通则脾运自健
3. 轻灵之品可胜重浊之邪,选药当遵"轻可去实"古训

叶氏此案,将《伤寒论》六经辨证与温病三焦理论熔于一炉,开创"从上治湿"新径。临床遇类似湿热证候,当细察肺气郁闭之机,不可囿于"治湿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成说。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